摘 要: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出發(fā),通過對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勞》和葛浩文的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具體探討譯者在翻譯章節(jié)名的時候是如何適應與選擇、在翻譯過程中翻譯的三個維度(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是如何轉換的。
關鍵詞:《生死疲勞》;生態(tài)翻譯;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
作者簡介:劉詩雯(1995-),女,漢族,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MTI專業(yè)翻譯碩士。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02
引言:
《生死疲勞》(2006)是莫言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作品。作品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傳播肯定離不開翻譯家們的努力,其中受眾頗為廣泛的英文版本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譯文最值得研究。根據(jù)小說之中的文化、社會和歷史背景,葛浩文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處理譯文,但由于文化差異,西方大多數(shù)讀者對中國文化不甚熟悉,如何讓英語讀者在享受閱讀流暢性的同時較好地理解原作所傳達的思想,可謂翻譯該小說的一個關鍵問題。
1.生態(tài)翻譯學
生態(tài)翻譯學由清華大學的胡庚申教授所創(chuàng)建,“著眼于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性,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以生態(tài)翻譯學的敘事方式,對翻譯的本質(zhì)、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現(xiàn)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备鸷莆牡淖g本充分印證了生態(tài)翻譯學中所提出的“翻譯適應選擇論”。生態(tài)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出發(fā),對比分析《生死疲勞》葛譯本章節(jié)名的翻譯,探討其翻譯是否符合“三維”適應性轉換。
2.從“三維”適應性轉換看《生死疲勞》章節(jié)名的翻譯
2.1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
“語言維指的是語言形式”(胡庚申,2004:134)。所謂“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渡榔凇分形陌嬖敿毩_列了每一部的名字和各章節(jié)名,每一章的章名均由一組對偶句組成,清晰工整。但在葛浩文的譯文之中這一特點未能保留,篇章名的譯文長度不一,形式不對稱,結構不工整。漢語喜歡用動態(tài)反映靜態(tài)現(xiàn)實,而在英語中,則喜歡用靜態(tài)反映動態(tài)現(xiàn)實。例如第一部第一章,“受酷刑喊冤閻羅殿 遭欺瞞轉世白蹄驢”,葛浩文翻譯成“Torture and Proclaimed Innocence in Yamas Hell;Reincarnation Trickery for a White-Hoofed Donkey”。原文為對仗結構,形式工整,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譯文相對來說比較工整,但詞性差距較大,未能還原原作詞性一一對應這一特點?!笆堋迸c“遭”均有一種無可奈何之感,突出表現(xiàn)西門鬧轉世為西門驢的萬般無奈,譯者使用“Torture and Proclaimed”、“Reincarnation Trickery”進行翻譯,將原文中的詞性進行轉換,由動詞轉為名詞。由于中英語言的差異,原文之中對結構與詞性的把握未能在譯文之中體現(xiàn)出來。
2.2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
所謂“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渡榔凇分腥宋镄蜗蟊姸?,在翻譯過程中就涉及人名的翻譯,譯者翻譯人名之時一律使用拼音。在各章節(jié)之中,不時會涉及到 人名,有時為姓名全稱,有時則只是名,有時則是外號或別稱。對于那些不熟悉漢語拼音的外國讀者來說,很容易會混淆。譯者在《生死疲勞》英譯本的正文前加上了中文版之中沒有的一部分:A Note on Pronunciation。譯者進行了說明,小說之中大多數(shù)中文拼音與英語單詞發(fā)音相近,但也有一些例外,譯者詳細將其羅列:
he u as in huh(Huang Hezuo)
ian yen(Lan Lian)
le u as in luh (Wang Leyun )
這樣一來就可以幫助英文讀者朗讀中文人名,用英語音標將中文拼音進行標注,使整個閱讀過程更為流暢自然。同時也避免了由于不了解中文拼音造成的理解障礙。在翻譯《生死疲勞》章節(jié)名之時,譯者對中文人名的讀音進行英文標注,屬于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如此一來,有助于英文讀者分清各人物。
2.3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所謂“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于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fā)曲解原文,譯者在進行源語語言轉換的同時,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2]《生死疲勞》一書的語言較為樸實,但也有特殊時期特殊的表達,其中就不乏一些文革時期 的特色詞匯。在翻譯這些中國特色詞匯之時,必須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然就會產(chǎn)生歧義,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讓讀者費解。例如第二部第二十章,“藍解放叛爹入社 西門牛殺身成仁”,葛浩文翻譯成“Lan Jiefang Betrays Father and Joins the Commune; Ximen Ox Kills a Man and Dies a Righteous Death”。原文之中的“殺身成仁”為漢語成語,意思是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來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yè)而舍棄自己的生命。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翻譯之時就需要譯者考慮到中國特色成語的翻譯,絕不能憑借自己的理解胡亂翻譯,譯者將“殺身成仁”譯為“Dies a Righteous Death”符合成語的內(nèi)在含義,實現(xiàn)了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又如第三部第二十九章,“豬十六大戰(zhàn)刁小三 草帽歌伴奏忠字舞”,葛浩文翻譯成“Pig Sixteen Battles Diao Xiaosan ;The Straw Hat Song Accompanies a Loyalty Dance”。忠字舞是文革 時期用于廣場(大場地)或游行的隊列行進間的歌頌性民眾舞蹈集體舞蹈。用于表達對毛主席的崇拜,有一些特定的手勢與舞步。譯者將“忠字舞”翻譯為“Loyalty Dance”屬于譯出其隱含的含義,這樣就比直譯要更為貼切,也有助于讀者理解其具體含義。
3.結語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橋梁,起著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作用。而在翻譯的過程之中,是否能將原文準確傳達給譯語讀者就看譯者對于原文的理解是否到位,譯者是否能對原文與譯文實現(xiàn)各個維度的轉換,即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的多維適應性選擇,以此讓譯入語文化背景下的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讀者在源語文化背景下同樣的閱讀感受,進而縮小原作與譯作之間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作品在西方的傳播與接收,譯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生死疲勞》小說之中有特定時期發(fā)生的特定故事,也有那個時期特殊的詞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考慮譯入語讀者能否讀懂、能否與源語讀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能否理解作者傳達的思想。根據(jù)胡庚申教授的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所謂的“三維”轉換,主要是發(fā)生在翻譯操作層面的。由此可見,葛浩文英譯版的《生死疲勞》在篇章名的翻譯基本上做到了三維轉換,通過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原文內(nèi)容進行轉換使其清晰易懂;通過加注的方法,實現(xiàn)交際維的轉換;通過轉換中英語言的形式,保持篇章名與其譯名結構工整。這樣一來有助于英語讀者理解原文篇章的主旨大意,進而對小說內(nèi)容有全方位的認識。
參考文獻:
[1]Goldblatt, Howard. (tran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Inc. 2008.
[2] 胡庚申. 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 2011, 卷缺失(2): 5-9, 95.
[3]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莫言.生死疲勞[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