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娟
【摘 要】丘疹性蕁麻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癥。病情復雜,一般認為與變態(tài)反應有關[1]。丘疹性蕁麻疹瘙癢劇烈,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因此,臨床工作中需要找到效果滿意、使用方便的藥物進行治療。丘疹性蕁麻疹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但一般多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尤其是春季,萬物復蘇,春暖花開之時。因為兒童皮膚嬌嫩,機體免疫能力低下,而春季昆蟲生長繁殖旺盛,百花盛開,這些都是引起孩子過敏的原因。
【關鍵詞】復方曲安奈德搽劑;兒童丘疹性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是醫(yī)學名,很多人常將它和麻疹混淆。實際上它跟麻疹有本質區(qū)別,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而丘疹性蕁麻疹是因為過敏而致?;純撼稣钋按蠖嘤械浇纪饣蜣r村玩耍的情況,因而又俗稱“耍痘”。丘疹性蕁麻疹是一種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風團樣丘疹性皮膚病,我們于2017年6月-2018年2月用我院自制復方曲安奈德搽劑治療兒童丘疹性蕁麻疹6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入選患者共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3-14歲,平均6.2歲,病程1天-14天,平均4.3天。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對照組2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相仿。
1.2方法及觀察方法治療組每日2次將復方曲安奈德搽劑(大連市皮膚病醫(yī)院生產)均勻涂于皮損上;對照組外用爐甘石洗劑(大連市皮膚病醫(yī)院生產),每日2次。囑患者避免搔抓等外界刺激。4天后評價療效,記錄皮損變化及不良反應。
1.3療效評定標準根據皮損范圍、紅斑、丘疹、瘙癢的輕重程度進行判定,治療后皮疹消退90%以上者為痊愈;消退60%-89%為顯效;消退25%-59%為有效;消退不足25%或皮疹加重者為無效。痊愈率加顯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2 結果
2.1臨床治療結果明顯,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7.04,P<0.01)
2.2不良反應60例患者中均沒有出現局部和系統(tǒng)性不良反應。
3 討論
丘疹性蕁麻疹,又名蕁麻疹樣苔蘚,春秋季發(fā)生較多,目前認為本病與昆蟲叮咬有關,個體素質對昆蟲叮咬反應也不同,這是一種遲發(fā)性過敏反應,致敏需要10天左右。[1]皮損基本損害為紡錘形、鮮紅色、風團樣損害,中心常有小水皰。[2]復方曲安奈德搽劑主要成分為醋酸曲安奈德、氯霉素、鹽酸奈甲唑啉,醋酸曲安奈德為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作用,抑制炎癥細胞向炎癥部位移動,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等,還有抗過敏和淺表血管收縮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氯霉素為廣譜抗生素,鹽酸奈甲唑啉為擬腎上腺素藥,具有收縮血管作用,與曲安奈德協同起到更強的抗炎作用。
丘疹性蕁麻疹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高,復發(fā)性強,緩解容易,除根難。有的兒童常年發(fā)病,瘙癢難忍,嚴重影響患兒及家長的正常生活,他們往往對治療特別是根除很迫切。這時候,如果對病因了解清楚,無疑就為預防和根除找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以往對該病病因的描述,首先談到的是對昆蟲叮咬的變態(tài)反應。但筆者在臨床發(fā)現能明確純粹是這種原因的人基本未見過。事實上,由于該病的疹型和昆蟲叮咬者相似,經常有患者誤認為是昆蟲叮咬所致,而該病皮疹中央常有針尖大小水皰,易因搔抓等因素而破裂結痂,因而更易誤為昆蟲叮咬。但這時常常發(fā)現周圍人并未被叮咬,因而筆者更堅定地認為昆蟲叮咬最起碼不是該病的主要原因。
季節(jié)因素很明顯,每到春夏秋季該病發(fā)病率明顯提高,常有患者自己說出每到這些特殊季節(jié)就發(fā)病的情況,但深入分析中沒有直接誘發(fā)因素,這種情況也不會發(fā)生。所以季節(jié)因素只是一個基礎。在問疹中,食物過敏很顯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一些易過敏食物包括:魚、蝦、肉類等,患者往往都會主動提出,常常即食即發(fā),表現很突出。而且這些患者在被告知后往往因避免相關食物而很少復發(fā),因此筆者認為食物過敏是該病的重要原因并做了以上調查。有一部分人能明確說出地域改變是該病的誘因。胃腸功能障礙很少有患者和該病同時發(fā)生。有一部分患者生活并沒有變化,但卻發(fā)生該病,筆者分析是由于特殊季節(jié)機體發(fā)生變化對以往不敏感的因素過敏。
本次療效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89.06%,對照組有效率為69.64%,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復方曲安奈德搽劑對丘疹性蕁麻疹有較強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起效快,可減少局部搔抓等刺激,涂于皮膚,舒適、無異味,使用安全、方便,療效確切,易于為患兒及家屬接受,患兒反復搔抓刺激可延長治愈時間。由于該藥物含有激素,不可用于使用面部及黏膜部位,出現糜爛、破潰時禁用。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19.
[2]靳培英.皮膚病學藥物治療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