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遠
摘 要:美國是世界上最為發(fā)達的國家且長期雄霸全球,它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擁有最多的世界級頂尖大學,大學中擁有最多的世界級一流大師。美國各高校功能邊界最為清晰分明,競爭機制最為良好有序,倡導學術自由理念并貫徹始終,治學嚴謹嚴格,注重制度化、規(guī)范化、多元化和國際化。擁有諾貝爾獎得主的多寡是國際上公認的評判一所大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美國高校中的翹楚哥倫比亞大學是世界上最具聲望和最頂尖的研究型高等學府之一,迄今哥倫比亞大學擁有的諾獎得主人數(shù)(98人,含筆者恢復補入的2人,與芝加哥大學的97人難分伯仲)僅次于哈佛大學(147人)和劍橋大學(102人),名列世界第三。厘清并從多視角闡述了與哥倫比亞大學相關聯(lián)的諾獎得主概況并考據澄清了一些流傳較廣的諾學謬誤。
關鍵詞:哥倫比亞大學(哥大);諾貝爾物理學獎(諾物獎,PH);諾貝爾化學獎(諾化獎,CH);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諾醫(yī)獎,PM);諾貝爾文學獎(諾文獎,LI);諾貝爾和平獎(諾和獎,PE);諾貝爾經濟學獎(諾經獎,ES);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諾科獎);諾貝爾獎(諾獎)得主;諾學;校籍;維基百科(維基,Wikipedia)
3 有關校籍諾獎得主若干問題的辨析
中文文獻中關于校籍諾獎得主的人數(shù)統(tǒng)計,因標準混亂、口徑迥異和視角多樣,各種統(tǒng)計數(shù)據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真?zhèn)坞y辨、謬誤甚多,學者們在引用時人云亦云和以訛傳訛現(xiàn)象亦十分普遍,鑒此很有必要對此問題作出辨析和澄清,以正視聽。誠然,因這個問題牽涉面廣而顯得十分復雜,大多情況下很難獲得清晰而準確的數(shù)據,[1]但是只要選取標準明確、信息資料齊全、分類科學合理、錄用名單完整,人們總是可以獲得相對準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F(xiàn)列出文獻[2]供讀者參閱,文中各統(tǒng)計數(shù)據是否準確,筆者并未甄別過,特此說明。
文獻[3]P30“像馮秉銓教授獲博士學位的哈佛大學就有二十九位諾貝爾獎得主(截止2008年)”(此處“截止”系“截至”之誤——引者注),2009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則采用“共有40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說,其中“教授”一詞似欠妥(獲諾獎者可能不全都是教授)?;谥Z獎官網諾獎得主所屬單位的準確統(tǒng)計數(shù)據是30位(PH=9,CH=6,PM=11,ES=4,不含其附屬機構的2位諾醫(yī)獎得主韋勒和默里),陳其津之說本來還算比較準確,可是文獻[4]的作者卻一知半解、視野狹窄、不明就里地稀里糊涂就開始胡亂糾錯,其研究思路、方法和結論都是錯誤或不當?shù)?,全文硬傷累累,為此特剖析和澄清如下:①截?000年,按哈佛大學官網統(tǒng)計,其諾獎得主人數(shù)是“36位+1個組織機構主席+1個組織機構”,楊氏諾獎辭典中恰巧也是“38位”,貌似很準確,實際上純屬巧合,因兩者的分項數(shù)據存在著顯著差異,具體含義和實質性內容相差很遠。進一步地,即便兩者的分項數(shù)據相同或相近,其具體名單仍可能呈明顯差異。②靠自我手工查閱《參考消息》來確認哈佛大學的諾獎得主人數(shù),這個局限性太大了,是無法獲得準確資訊的。果不其然,陳文中2001-2008年哈佛大學的諾獎得主人數(shù)2位(謝林和錢永?。?,與其官網相比,遺漏了6位(斯彭斯/2001ES32、賈科尼/2002PH31、琳達·巴克/2004PM22、格勞伯/2005PH31、馬斯金/2007ES32和戈爾/2007PE22)。況且錢永?。?008CH33,1972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學BS雙學位,1977年獲劍橋大學生理學PhD,1977-1981年任劍橋大學生理學研究員,無哈佛大學及其附屬機構的工作履歷)并不在哈佛大學官網的統(tǒng)計名單中(哈佛大學維基諾獎名單和劍橋大學官網中則有錢永?。?,文中還將謝林(2005ES22)的獲獎年份誤為“2004年”。陳文僅依據遺漏甚多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就亂發(fā)感慨和評述,所謂“哈佛大學低迷”和“劍橋大學更加低迷”之說是不準確的,不像是一位嚴肅學者所為。從表9中可以看出,進入21世紀以來,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諾獎得主新增勢頭十分強勁,可圈可點,其內在成因值得探究。哥大的增長率則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新增業(yè)績堪憂。順便指出,東京大學的增長勢頭則更為迅猛(11=5+6,因起點基數(shù)小,其增長率高達120.00%),值得重點關注并探討其成因。③依據劍橋大學官網統(tǒng)計,2001-2008年其諾獎得主共有8位(斯蒂格利茨/2001ES33、亨特/2001PM32、布雷內/2002PM31、蘇爾斯頓/2002PM33、施洛克斯/2005CH33、馬斯金/2007ES32、馬丁·埃文斯/2007PM32和錢永?。揪筒皇顷愇闹兴龅摹?位”(未列其名)。在此需著重指出,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官網的統(tǒng)計標準和口徑是相差很大的,兩者數(shù)據并無可比性,這一點需格外引起注意。順便說點題外話:錢永健先生從其內心來說是鄙視錢學森(1939年獲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學和數(shù)學PhD,以“工程控制論”榮獲195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這位堂叔長輩的,錢學森不光為畝產幾萬斤提供“科學”依據,[6~7]而且曾“以黨性擔保:人體特異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1982年5月5日錢學森致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郁文函用語,幸虧他不是以“人性”作保),公然為偽科學背書,且事后他從未因此認錯或道歉過。所謂的“錢學森之問”(2005年),實乃良心未泯式的明知故問和自我詰問。[8]④2009-2012年哈佛大學的諾獎得主人數(shù),因其官網統(tǒng)計標準和口徑嚴格而保守,故只有區(qū)區(qū)2位(紹斯塔克/2009PM33和埃爾文·羅斯/2012ES21)。陳文中提及的8位(紹斯塔克、布賴恩·施密特/2011PH32、里斯/2011PH33、約翰遜-瑟利夫/2011PE31、薩金特/2011ES21、西姆斯/2011ES22、維因蘭德/2012PH21和埃爾文·羅斯)都靠譜,但亦存在不少遺漏,如施泰茨(2009PM32,1966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PhD)、奧巴馬(2009PE,1991年獲哈佛法學院JD)、波爾馬特(2011PH31,1981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BS)、斯坦曼(2011PM31,1968年獲哈佛醫(yī)學院MD)、沙普利(2012ES22,1948年獲哈佛大學數(shù)學BA)和萊夫科維茨(2012CH21,1970-1973年在馬薩諸塞州總醫(yī)院完成住院醫(yī)師臨床培訓并任HMS教員)6位等。再次著重指出,此處的“8位”也好,“14位”也罷,與前述“36位+1個組織機構主席+1個組織機構”和“38位”的統(tǒng)計標準和口徑并不一致(差異可能還很大),它們是不能簡單疊加的(如同2個不同量綱的物理量相加,這種相加后的結果并無確切含義)。同期劍橋大學的諾獎得主人數(shù)是4位(布萊克本/2009PM31、拉馬克里希南/2009CH31、愛德華茲/2010PM和約翰·格登/2012PM21)而不是1位(未列其名)。
文獻[9]一開頭就引用說:“資料顯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共培養(yǎng)出了4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畢業(yè)生共有50人獲得諾貝爾獎,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畢業(yè)的本科生有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币蛐<Z獎得主的統(tǒng)計范圍通常包括其畢業(yè)生(校友)和教職員工,故此處的“培養(yǎng)出”(宜使用“擁有”一詞,若統(tǒng)計口徑像牛津大學官網那樣,獲諾獎后入職者不算,這種情況下使用“貢獻”一詞才恰當)和“畢業(yè)生”用詞十分不妥,“本科生”用詞則略顯奇怪。陳福季文中關于哈佛大學諾獎得主的人數(shù)是胡亂疊加的大雜燴,盲目地引用這種數(shù)據不足為訓,理當引以為戒。文獻[10]中說牛津大學貢獻了“5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根據其官網統(tǒng)計,截至2010年或2011年,這個數(shù)據都是“49位”(PH=5,CH=11,PM=15,LI=5,PE=4,ES=9),此說比較準確。2009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則采用“培養(yǎng)過56位諾貝爾獎得主”說。至于東京大學什么“本科生諾獎得主”,因此限制條件有點奇怪而不合常理,筆者本來就不想再一一甄別了,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雙重驅使下仍奮力查找到被引原文的全貌:“截至2011年,在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中,有7人是獲得東京大學學士學位的畢業(yè)生,其中4人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11]此說存在一點瑕疵:7人獲得東京大學(1897-1947年稱東京帝國大學)學士學位不假,但其中只有3人(江崎玲於奈、小柴昌俊和南部陽一郎)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另1位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朝永振一郎是1929年獲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BS。迄今東京大學共擁有15位諾獎得主(PH=7,CH=1,PM=2,LI=2,PE=1,ES=2),在維基諾獎名單中名列第46(5家并列),見表10。2009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東京大學”詞條中未提及其諾獎得主情況。
注1:日本的現(xiàn)代學位制度確立于1887年5月21日(即頒布第一次《學位令》),當時只設博士和大博士(1898年頒布第二次《學位令》時被廢除。傳說1888年曾將日本明治維新之父和近代教育之父福澤諭吉等人列為大博士候選人,但后來因故并未實際授予,故大博士學位從未有人獲得過)2個等級,其中博士學位只設法學、醫(yī)學、工學、文學和理學5類專業(yè),并未設置像美國那樣的覆蓋各學科門類的哲學博士,博士種類分為課程博士、論文博士和推薦博士(1920年7月6日頒布第三次《學位令》時被廢除)3種。根據第一次《學位令》授予的推薦博士占83.45%(116/139),根據第三次《學位令》授予的論文博士占62.66%(1195/1907)。[13]1953年起日本的學位制度改設博士(仍分為課程博士和論文博士2種,1974年起又增設學術博士,在日本實授博士學位人數(shù)一度以論文博士為最多)和碩士(在日本又稱修士)2種,學士只是授予大學本科畢業(yè)生的一種稱號,法律上并不承認它是一種學位。[14]上表中的學士學位BA/BS系套用歐美學制而來。迄今日本籍諾獎得主共有23位(PH=9,CH=7,PM=4,LI=2,PE=1,ES=0),另有3位日裔諾獎得主:①美國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2008PH31,1970年入籍);②美國電子工程師和發(fā)明家中村修二(2014PH33,2000年入籍);③英國小說家和編劇石黑一雄(2017LI,1982年入籍)。
注2:東京教育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其前身是1872年成立的東京師范學校(日本首所師范學校),后相繼發(fā)展演變?yōu)闁|京高等師范學校(1886-1952年存續(xù))和東京文理科大學(1929-1962年存續(xù)),1949年更名為東京教育大學(1978年正式廢除),1973年從東京校區(qū)遷至茨城縣筑波市后改名為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同年10與1日正式開學。
注3:小柴昌俊于1955年獲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物理學PhD,1967年再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PhD,系論文博士),他向東京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是《超高能量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解讀》(超高エネルギー現(xiàn)象の統(tǒng)一的解釈)。
注4: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簡稱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867):1868年3月2日正式開學,最初只有2名教師和77名學生,原名伊利諾伊工業(yè)大學(Illinois Industrial University),1885年更名為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1982年起正式更為現(xiàn)名,系美國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香檳分校是伊利諾伊大學的旗艦校區(qū),該大學的另2所分校是芝加哥分校和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意譯則是春田市)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并稱為美國公立大學三巨頭。
依據芝加哥大學官網統(tǒng)計,截至2005年,該校共擁有79位(PH=27,CH=15,PM=11,LI=3,PE=0,ES=23)諾獎得主,2009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則采用“81位”說,故文獻[15]所稱“芝大貢獻了約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嚴謹而規(guī)范,甚為恰當(嚴格意義上說,只是“貢獻”一詞略顯欠當),值得點贊??墒?,文獻[16]的作者在根本就不知道他人所言具體內涵的情況下就胡亂批駁,令人噴飯,只得又留下一笑談。批駁文中還存有兩大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①將“里根斯坦(Regenstein Library)圖書館”誤為“里根斯圖書館”。②稀里糊涂就將楊氏諾獎辭典中哥倫比亞大學的諾獎得主人數(shù)(32位)“嫁接移植”到了芝加哥大學(22位)頭上,真是稀里馬虎至極,這種離奇而邪乎的錯誤實屬罕遇(幸好此錯在文獻[17]中已得以糾正)。作者以這種蠻橫的浮躁態(tài)度治學,實在是要不得的,因此而屢屢出錯并常常誤人子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