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香
摘要:閱讀策略的運用過程,就是讀者靈活運用各種相關的已有經驗提取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最終達到理解文本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合適的閱讀策略——“金字塔狀圖像構架”,學生就能夠在閱讀文本時,挑選出重要觀點并形成圖像構架,對文本深入理解。
關鍵詞:金字塔狀圖像構架;小學語文;閱讀思維能力
圖像構架是一種對文本內容的形象化陳述,它顯示了文本中的關鍵概念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想象觀點之間的關系,讓他們對文本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理解。圖像構架有多種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也有很多名稱,比如圖示的信息組織者、網、地圖、圖表等,但是它們在本質上都是文本信息的視覺呈現(xiàn)方式。筆者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一課為例,談談“金字塔狀圖形構架”這一閱讀策略在教學實際中的運用和思考。
一、設計說明
很多關于《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學設計,都是把“威尼斯小艇的船夫技術好在哪兒?有哪些人乘坐小艇干什么?勾畫關鍵詞句談感受”作為教授的重點。這依然是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和理解,學生分析完了,對于“理解小艇和威尼斯的關系”,認識是粗淺表面的。學生學到的仍舊是陳述性知識,啟發(fā)不了高階思維,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在原地打轉。
學會和使用圖像構架的價值就在于,一旦學生能夠挑選出重要觀點并形成圖像構架,他們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幾乎不需要重讀。教會學生借助閱讀策略去讀懂文本,也就是將“把我對教材的理解教給學生”轉變?yōu)椤鞍盐依斫饨滩牡姆绞浇探o學生”。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真正實用、可轉化為能力的語文知識,才是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fā)生。
另外,圖像構架閱讀策略的使用它并不是孤立的,它的運用需要多種閱讀策略的支持。本課例立足《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在閱讀時,使用“提取”“摘要”“圖像構架”和“有聲思考”等多種閱讀策略,意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表達的主要觀點,以及作者是如何選取材料去支持主要觀點的。理解了這些,那么突破課文教學難點“理解小艇同威尼斯的關系”,也就迎刃而解。
二、教學目標
(一)針對《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是非小說類文本的特點,在閱讀中運用“提取”“摘要”“圖像構架”和“有聲思考”閱讀策略。
(二)借助“提取”“摘要”“圖像構架”和“有聲思考”閱讀策略,體會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理解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的關系;感悟作者選材的原則“真實、新穎、典型”。
三、教學流程
(一)“提取”信息,解釋四幅船圖。
出示:四幅不同船只的圖片,這四幅圖之間是有干擾項的。
提問:能從這么多的船只中,找出威尼斯的小艇嗎?
引入“提取”策略:能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說你判斷的依據嗎?
總結威尼斯小艇樣子的特點:長、窄、深、翹。
(二)運用“摘要”,列段落小標題。
引導:瀏覽課文,嘗試給課文的6個自然段列小標題,梳理出每一自然的主要內容。
引入“摘要”策略:我們可以利用摘要策略進行列小標題。教師示范對文本第一自然段進行“摘要”的思考過程。組織討論,師生共同梳理出“摘要”的思考步驟:第一,刪除不必要信息;第二,語詞歸納;第三,選擇或者撰寫主題句;第四,對句子稍加潤飾;最后,完成摘要。
學生在教師的示范引導下,自己嘗試給各個段落列小標題。
基于梳理出來的小標題,也就是每一自然的所講的要點,再形成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歸納。
提問:誰能用簡潔的語言來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什么。概括出來的每一小節(jié)的小標題能不能給你啟發(fā)?
運用摘要和歸納的策略,達成梳理全文,形成整體的觀照。
(三)運用“圖形架構”,理解小艇和威尼斯的關系。
第三塊設計,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教會學生運用非小說文本的金字塔狀圖像構架【圖1】的過程。
起先,筆者在黑板上畫了個大三角形,帶著學生一步一步把內容填充進去。因為大三角形教師是提前畫好的,學生不知道這是做什么用的,他們很困惑,也有想猜測老師的意圖的,于是就有了在利用摘要策略梳理小標題的時候,他們直接把小標題貼到了這個三角形里面,還很貼心地擺得很整齊。很顯然,這樣的設計肯定是欠妥的。
后來,筆者選擇了把大白紙裁成大三角形,等進行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再張貼出來,還是帶著學生一步一步把內容填充進去,雖然最終都是把內容填滿了。但是發(fā)現(xiàn)學生依然很困惑,不知道教師想干啥。思考了下,原因有兩點:一,學生對這個閱讀策略是陌生的,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都保持了警惕和觀望的態(tài)度。二,教學設計還是有問題。雖然兩次執(zhí)教都完成了這張圖形架構表,但是學生真正會運用了嗎?
教師理解了這張圖像架構表,那怎樣把教師理解的思維過程教給學生呢?閱讀策略只是一個工具,要教給學生使用這個工具的方法。或者說策略就像一個臨時性的腳手架,與任何的腳手架一樣,它最終都會被移開。
有些策略可以直接拿來用,而有些策略則必須顯性地教。這個金字塔狀圖形架構,如果教師不教,學生就不知道該怎么思考,該往哪個方向思考。
接下來,筆者重新設計了有聲思考語言,把自己的思考理解告訴學生。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思維的過程,于是把這張金字塔紙裁成了塊狀。因為,在人們慣常的思維中,金字塔都是從底部一層一層搭建的,而對于文本理解思維的金字塔,卻是從頂尖開始的,也就是最首要的頂層設計。這個逆向的過程,恰恰就是思維的過程。
筆者分層出示這一“金字塔”的塊狀部分:
1.第一層
引入“有聲思考”策略。藉由第二環(huán)節(jié)的小標題,我們讀懂了文章的大概內容。那我們還要讀懂作者是怎么寫出這些內容的,這樣才算真正理解了文章。我們需要一個閱讀的工具來幫助我們理解。什么工具呢?一個形狀像金字塔的圖形。作者馬克吐溫,他作為一名游客,在游覽威尼斯之后寫下了這篇文章。作為讀者的我或者說我們,今天讀到了這篇名作。明確讀者是誰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任何一位作者寫文章的時候,他都會先確定好他的這篇文章讀者是誰,然后再動筆開始寫。我們閱讀的時候也就要先弄清楚讀者是誰。所以我們把讀者是誰排列在金字塔的頂尖位置,因為它是最重要的。
2.第二層
提問:在讀的過程當中,我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作者馬克吐溫,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寫作目的不外乎兩種,一、對內,向讀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見解,此時讀者是作者自己,比如作者寫的日記;二、對外,用自己的思想影響讀者。大家覺得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一致認為,本課的作者寫作目的是“用觀點思想影響讀者”。
3.第三層
在圖表中呈現(xiàn)的是兩塊組成的部分【見圖1】,主要觀點和支持主要觀點的細節(jié)。筆者認為,這可能是設計者考慮到一個文本有多個主要觀點,故這樣設計。但是,《威尼斯的小艇》這個文本主要觀點只有一個,所以筆者就把這兩個部分進行了合并。合并之后,又進行橫向的分割,把第三層再分為兩層。一層標注主要觀點,另一層標注支持主要觀點的細節(jié)。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支持主要觀點的細節(jié)與主要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支持的細節(jié)是隸屬于主要觀點之下的。
提問:《威尼斯的小艇》這篇游記表達出來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呢?
這時候,師生就用到了前面環(huán)節(jié)梳理出來的每段要點。找到了主要觀點: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時,也理解了作者向讀者表達觀點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整篇文章中開門見山來表達。
4.第四層
提問:支持主要觀點(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的細節(jié)有哪些呢?為了把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這個主要觀點向讀者表達清楚,作者肯定還需要寫一些內容來支持這個觀點。這些內容是什么呢?
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除第一小節(jié)外,其余的每一段的內容都是緊扣主要觀點的,都是支持主要觀點的。
這些細節(jié)化的,具體的內容,在前面運用“摘要”策略已經讀出來了。所以,這兒支持主要觀點的細節(jié),筆者把它變?yōu)橹С种饕^點的小要點,如圖2。
圖像架構這一策略的終極目標是學生能夠創(chuàng)建和使用他們自己的圖像構架。創(chuàng)建和使用的第一步,我們老師應該是先行者。
5.第五層
這是“金字塔”的底部,圖表的內容是“我的個人反應”,筆者的理解是應該是作為閱讀者的我們的一些閱讀后多角度思考后的記錄,它可以是做筆記,也可以是下結論或者評估。于是,筆者又進行了改動,讓它指向更明確。指向的是:作者選擇寫這些要點,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問:除了用來支持主要觀點,作者選擇寫小艇的這些內容還有其他原因嗎?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寫這些內容呢?
筆者先帶著學生示范了文本第二小節(jié)的思考路徑:作者為什么選擇小艇的樣子來寫?不寫可不可以?原因是什么?
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用質疑策略。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圍繞主要觀點“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思考作者選擇寫相關內容的原因。
這樣由扶到放的過程,也是一個關注作者選擇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的過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明確了作者的用意。
當閱讀策略的理解過程中,伴隨呈現(xiàn)思維的動態(tài)化,外顯化,一切便顯得勢如破竹了。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被吸引了,一起參與到這場思維的盛宴中來。
四、教后反思
首先,筆者的教學設計是定位于教會學生運用“非小說文本的金字塔狀圖像構架”去讀懂文本,但是日常教學卻是相反的過程,往往是遇到了一篇課文去思考應該選擇怎樣合適的閱讀策略,讓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zhàn)。
其次,雖然一次只教一個閱讀策略,但是在理解文本的時候,還是需要輔之于多個閱讀策略的運用的。尤其在教授一個新的閱讀策略時候,有聲思維的策略必不可少,它使思維外顯,可感。
最后,使用圖像構架時,應該是向學生呈現(xiàn)不同的圖像構架,然后和學生一起共同評估他們對文本的適用性。通過選擇的過程,學生將逐步學會根據所讀文本的內容結構來選擇最適合的圖像構架。而這一次的選擇,是筆者代替了學生完成的。是教師先選擇好了閱讀策略,然后教給學生。筆者想,在學生熟悉和了解了多種圖像構架時,師生一起來討論運用哪種圖像構架來讀懂文本,教學生如何選擇策略,那應該也是一個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過程。
要想閱讀策略這艘“艨艟”能在學生心中“此日中流自在行”,還是需要教師多學習、閱讀相關的理論書籍,用心研究閱讀策略,在教學中多實踐運用。
參考文獻:
[1]莎倫·H.菲珀.牛教師教閱讀[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9,80,153.
[2]郭華.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8,9.
[3]牛瑞雪.構建以閱讀策略為導向的閱讀教學——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趙鏡中專訪[J].小學語文,2009,(1-2):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