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批判性思維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源泉,在當前新課程標準實施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創(chuàng)新教學;批判性思維;閱讀策略;針對性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046-01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批判、質疑、比較、創(chuàng)新是它的基本特征,保持好奇心、大膽嘗試、不懈探索、追求真相是它的品質要求。批判性思維的特質在于反思和質疑。反思的起點是質疑。要反思,就必須質疑:論題或結論成立嗎?有理由嗎?理由成立嗎?理由能支持結論嗎?有隱含前提嗎?隱含前提成立嗎?也就是說,要首先懸置判斷。因此,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批判性思維這個詞,但批判性思維的本質卻盡在其中,批判性思維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源泉。
那么,我們小學語文教學與批判性思維該如何結合呢?
1.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新課標倡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勇于表達,勇于質疑,勇于批判,張揚其獨特的個性,始終保持對文學世界的好奇心。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最好的鑒證。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有學生說:“烏鴉已經(jīng)飛到窩旁邊的樹枝上,干嗎不到窩里去喂小烏鴉,偏要等狐貍來騙他?”另外一位同學也說:“這對窩里的小烏鴉肯定會呱呱大叫,急著要媽媽喂食,烏鴉媽媽怎么會有心思去跟狐貍聊天?”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就需要引導學生這樣敢于向讀物或作者質疑,與之爭論,進行反駁,甚至修改,向權威發(fā)出挑戰(zhàn)。老師說:“大家說得有點道理,課文是人寫的,如果不妥當,當然也可以修改。你們覺得怎么改才會更合理?”于是,孩子們更來勁了,多數(shù)意見認為,可以改成烏鴉飛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樹上,心里很高興。一只狐貍跑過來……
這樣就做到了不唯師,不唯上,不唯書,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敢于突破創(chuàng)新,讀出新意,讀出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精神。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使“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2.在口語交際課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
辯論對于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辯論要組織好很花時間。小學語文的口語交際課就能為學生提供辯論的舞臺,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思辨能力。葉圣陶老先生曾對“語文”的內(nèi)涵作過如下的闡述:“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必須牢牢抓住兒童學習和發(fā)展語言的關鍵期,給他們提供更加優(yōu)越的、能夠學到更為規(guī)范、準確、生動口語的環(huán)境與條件,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讓他們在口語交際課上真正學會口語交際。
根據(jù)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如果沒有具體的交際情境,學生就不可能承擔交際任務,所以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現(xiàn)實生活相似的交際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在學生從切身體驗或不同角度提出與眾不同的新見解時,及時把握住機會,恰當加以引導,讓學生相互質疑詰難辯論,就可以形成一場很精彩的課堂小辯論。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個有心人,堅持開展好這項活動,日積月累,就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3.批判性思維建構作文思維流程
余黨緒老師說過:語文教學常常在兩個極端搖擺,“知識萬歲”的時代大家死記硬背,價值膜拜的時代“假大空”盛行。為什么會這樣?或許與我們忽略了“思維方式”這個中觀層面的東西有關。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系統(tǒng)性思維,強調(diào)以實證和研究為本。批判性思維者面對信息會提出三個綱領性問題:
(1)有真的理由(與假理由相對)嗎?
(2)這些理由充分合理嗎?
(3)還有別的說法嗎?
基于以上的認識,指導學生寫作時我們可以運用批判性思維的這三個綱領性問題建構作文思維流程。
首先,辨別問題或主題明確寫作的對象,發(fā)現(xiàn)問題。作家寫文章常常是有感而發(fā),必然是先對生活中某一現(xiàn)象或問題有了感觸,然后圍繞這一現(xiàn)象或問題深入觀察或思考下去。我們對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并不是一點感受都沒有,關鍵要抓住其細微的感受和變化,追間“為什么”。引導學生弄清自己心理變化原因,引出寫作對象、情感及思考的關鍵。比如出示一幅插圖。作者看到小花而停下腳步,看似自然的一個現(xiàn)象,但也可以自問:為什么停下腳步?答:因為產(chǎn)生好奇。接著追問:為什么看見這朵小花會產(chǎn)生好奇心?引出思考。
其次,搜集證據(jù),進行分析和評估。學生有了問題后,心理或情緒發(fā)生了某種變化,這對引導學生為這種變化尋找依據(jù),這是情感進一步生發(fā)、明晰、深化的基礎。學生回憶:當時太陽很毒,天氣炎熱,連行人都幾乎無法忍受,可是這朵小花卻依然在烈日下昂首開放,感到它特別不一般。
我問學生:其他情境下,比如在花園中,這樣的小花會引起你的好奇心嗎?學生答:不一定。我問:為什么?學生答:因為這朵小花所處的地方是堅硬的水泥地,只有一條縫隙,生長環(huán)境惡劣,我感到它很堅強。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小花屬于什么品種?有什么特性?是不是耐高溫、喜陽光?再比如,小花從哪里來?是有人特意栽種的嗎?有人呵護、管理嗎?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調(diào)查。
最后,綜合評估、判斷,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文章。通過上述對小花生長環(huán)境、特點以及生長習性和來源的調(diào)查,判斷小花的特性,提煉出可能蘊含的品質特征,比如不懼環(huán)境艱苦,越是高溫越是開放,隨遇而安、獨立自主的品質,等等。做出這樣的判斷之后,相信學生就能對作文材料加以鑒別,選取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了。
只有老師改變教學觀念,改變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樹立生本理念,把知識傳授型的課堂轉變?yōu)閹熒?、生生互動型課堂,把課堂的主陣地讓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放開手腳,開動腦筋,得到思維的訓練。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重視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批判性閱讀蔥籠我們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凸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解放”。
參考文獻:
培養(yǎng)問題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J].魏芬梅.成才.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