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人民醫(yī)院(467599)孟紅喜 張亞剛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低拉直腸癌患者為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甲、乙兩組,每組38例。甲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63~77歲;A期13例,B期20例,C期5例;乙組:男26例,女12例;年齡62~78歲;A期12例,B期20例,C期6例。研究入選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低拉直腸癌。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吸入復合全身麻醉,甲組采用直腸低拉前切除術治療,切除腫瘤上緣10cm至下緣2.5cm左右的腸管,使用生理鹽水與5Fu反復沖洗患者的腹腔及盆腔,并在患者近端結腸處進行手術縫合。乙組采用保留肛管括約肌根治術治療,手術嚴格按照無瘤原則進行,擴肛后可行環(huán)形切開齒狀線,向上剝離斷端直腸黏膜2cm至肛管直腸環(huán)上緣,切斷直腸,腫瘤切除范圍同甲組,避免乙狀結腸及周圍系膜發(fā)生扭轉,固定乙狀結腸斷端及提肛肌,縫合乙狀結腸全層及齒狀線,并進行止血處理和骶前引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肛門功能、生存率、復發(fā)率及生活質量狀況。肛門功能采用Kirwan肛門功能分級進行評價,排便、排氣均可控制為1級;排氣控制不佳為2級;排便控制不佳,大便失禁偶發(fā)為3級;排便控制較差,大便經常失禁為4級;喪失排便控制為5級。術后半年采用EORTC QLQ-C30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對患者進行隨訪,計算患者術后1年和3年的生存率和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所有研究數據,計數與計量資料用(n,%)和(±s)表示,組間檢驗用x2和t表示,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的Kirwan肛門功能分級對比 乙組的Kirwan肛門功能分級狀況明顯優(yōu)于甲組(P<0.05),如附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隨訪的生存率及復發(fā)率比較 乙組患者術后1年及3年的生存率明顯高于甲組,復發(fā)率則明顯低于甲組(P<0.05),如附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EORTC QLQ-C30評分對比 甲、乙兩組術前的EORTC QLQ-C30評分分別為(62.8±8.5)、(5 2.4±8.3),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術后的評分(40.6±5.1)明顯低于甲組的(54.2±5.8)(P<0.05)。
作為高發(fā)性腸道惡性腫瘤疾病,針對患者病發(fā)后引發(fā)的嚴重危害,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措施為手術治療,但導致患者術后再次發(fā)病的幾率較大[1]。因此,選擇科學規(guī)范的手術治療方法有積極的影響。
此次研究通過給予低拉直腸癌患者不同的手術治療,觀察患者的肛門功能分級狀況、術后1年及3年的生存率、復發(fā)率
附表1 兩組患者術后Kirwan肛門功能分級比較(n,%)
附表2 兩組患者術后隨訪的生存率及復發(fā)率對比(n,%)
與EORTC QLQ-C30評分,結果顯示乙組的上述各項觀察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甲組,表明采用保留肛管括約肌根治術治療低拉直腸癌,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的肛門功能和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降低患者的疾病復發(fā)率。主要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Miles術對患者造成的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會形成永久性的造口,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ISR術是經肛管游離直腸,切除部分或全部肛門內括約肌,有助于恢復腸道的連續(xù)性,在保留患者肛門括約肌的情況下,能保證清晰的手術視野,對患者的腸道肛門組織損傷較小,降低了患者術后復發(fā)的幾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2]。綜上所述,低拉直腸癌患者采用保留肛管括約肌根治術治療,能促進患者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的遠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適合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