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吳蘋蘋
游客在中山公園觀賞銀杏樹
2018年國慶節(jié)期間,孫中山巨幅畫像亮相天安門廣場,與數(shù)百米開外的中山公園內(nèi)的孫中山銅像一南一北,遙相呼應(yīng),吸引眾多游客駐足留影。
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以“中山”命名的公園或許是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同名公園。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7年12月,僅大陸地區(qū),中山公園就多達(dá)73座。
中山公園研究室主任蓋建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北京中山公園迄今已有百年歷史,不僅是北京第一個城市公園,而且“我們中山公園跟孫中山先生是真的有淵源和聯(lián)系的?!?h3>從社稷壇到中山公園
北京中山公園位于天安門城樓西側(cè)、中南海東側(cè),與故宮僅一墻之隔,原是明清時期皇家社稷壇。“北京城有九壇八廟。實際上只有社稷壇和太廟位于皇城的核心?!鄙w建中說。
社稷壇是明代遷都北京后。按照《周禮》“左祖右社”所建第一壇。社為土地神,稷為五谷神,社稷壇即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在社稷祭壇上,鋪設(shè)有五色壇土,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順次擺放,俗稱“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會對社稷壇非常重視,每年春秋兩季,皇帝都會前來祭祀,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鄙w建中介紹,“乾隆皇帝在母親去世后,服喪期間正好趕上了祭祀,他照樣得換下孝服,前來祭祀?!?/p>
1911年。大清帝國在這里舉行了最后一次祭祀社稷的大典。此后,隨著王朝覆滅。曾舉行過1300余次祭祀活動的社稷壇逐漸荒廢。
兩年后,時任交通總長的朱啟鈐恰巧巡視此地,只見“古柏蒼天,廢置既逾期年,遍地榛莽,間種苜蓿,以飼羊豕……渤溲凌雜,尤為荒穢不堪?!北藭r,公園的概念已由西方傳入中國,朱啟鈐遂提議將社稷壇辟為公園。
“在北京城市規(guī)劃史上,朱啟鈐先生可以說是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蓋建中介紹,除辟建中山公園外,改造前門,打通東西長安街,拆千步廊為天安門廣場等,這些也都是在朱啟鈐的主持下完成的。
當(dāng)時的社稷壇,既無山水疊石,也無亭臺樓榭,僅遺存五色壇、拜殿、神廚、神庫等少量建筑?!皬纳琊焦珗@的演變過程中,朱啟鈐先生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依壇造景?!?/p>
蓋建中解釋,所謂依壇造景,即在保留原社稷壇及古柏樹的總格局下,通過在外壇空地營建新的景觀建筑來開辟公園。
1914年10月10日,有著五百年歷史的皇家社稷壇。第一次以公園的嶄新面孔向公眾敞開了大門,時稱“中央公園”。這一打破封建都城空間秩序的大事件,有學(xué)者稱之為“公園開放運動”。
以此為開端,此后十余年間,先農(nóng)壇、天壇、太廟、北海、地壇、頤和園、景山等皇家場所相繼對公眾開放。“可以說。壇廟園林的概念肇始于中山公園。”蓋建中強(qiáng)調(diào)。
公園開放的第一天。市民為睹昔日帝王禁地之景況,觀者踴躍,數(shù)以萬計。為此,京師警察廳特派200多名警察維持治安,以保障安全。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靈柩停放在公園拜殿大堂,并在此舉行公祭。前來拜祭者達(dá)70多萬人次。為紀(jì)念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1928年,中央公園正式更名為中山公園。曾經(jīng)停靈的拜殿改稱中山堂。
孫中山逝世六十周年后,孫中山銅像在中山公園落成。銅像高3.4米,重1.8噸?;院谏罄硎N面。正面鐫刻著鄧小平同志書寫的“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題字。
蓋建中告訴本刊記者,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舉行孫中山忌辰和誕辰活動。
“中山公園的創(chuàng)建是歷史的機(jī)緣,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鄙w建中認(rèn)為,“這里從創(chuàng)建之初就不是一個公園那么簡單,它承擔(dān)了很多的功能和角色?!?/p>
1915年,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無理要求,企圖把中國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在全國掀起的聲勢浩大的反日浪潮中,就包括北京30萬市民在中山公園舉行的抗議集會。
由于地處市中心,加之園內(nèi)先后建立起來今雨軒、柏斯馨等一批茶館、餐廳,中山公園成為北京非常重要的公共場所。這里孕育和誕生了一大批社會團(tuán)體,對中國后來的政治、社會、文化發(fā)展影響深遠(yuǎn)。
如成立于1919年的中國畫學(xué)研究會。大師云集,每月出一期會刊,名為《藝林月刊》,新中國成立后,研究會改為中國畫院。
再如文學(xué)研究會,1921年在來今雨軒成立。發(fā)起人有鄭振鐸、沈雁冰、許地山等。參與會員包括冰心、朱自清、老舍、劉半農(nóng)、徐志摩等共170余人。
1936年。為資助因黃河決堤而流離失所的災(zāi)民,由時任古物陳列所所長、中山公園董事周養(yǎng)庵發(fā)起,清末狀元劉春霖、翰林張海巖、皇室傅心畬等百余知名人士參與的義賑活動在中山公園舉行,大家當(dāng)場潑墨揮毫,不論尺寸大小,一律大洋五元,成為書壇盛事。并且,以此為契機(jī),中國書學(xué)研究會成立。
“中山公園還是我們黨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鄙w建中舉例,北京反帝大聯(lián)盟、少年中國學(xué)會在來今雨軒成立,李大釗的著名演講《庶民的勝利》也是在這里發(fā)表。
此外,魯迅、蕭乾、葉圣陶、巴金、林語堂、沈從文、李苦禪等眾多文化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身影。在《魯迅日記》中,魯迅數(shù)十次提到中山公園,如“晚往公園,壽山招飲”,壽山即齊壽山,兩人在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共同合譯了荷蘭童話《小約翰》。
因政界、文化界等眾多名人墨客都喜歡到來今雨軒品茗、會友、聚會,來今雨軒在京城聲名遠(yuǎn)揚。以至于老北京人稱,“來今雨軒是國務(wù)院”。“北海就叫北海,天壇就叫天壇,只有去中山公園,老北京人才叫上公園。”
新中國成立后,中山公園多次成為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的舉辦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曾來園參加大型游園活動。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北京市政府在中山公園舉辦游園會。全園栽擺花壇16個,首都各界群眾3.2萬人參加。
1994年10月1日國慶節(jié),時任國務(wù)院總理李鵬、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等與首都各界人士2萬人在中山公園參加游園會。
2009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來到中山公園,與首都各界代表參加慶祝建國55周年游園會。
自開園伊始,中山公園即以千年古桕、繁花似錦而聲名遠(yuǎn)揚。
據(jù)統(tǒng)計,中山公園共有古樹602株。其中,在公園社稷壇南門外,有7株參天古柏,一字排開,蔚為壯觀。這7株古柏源自遼代,至今已有1000年歷史,被人們稱為“中山遼柏”,是北京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柏樹。
此外。公園還有一株獨具特色的古樹“槐柏合抱”。柏樹已經(jīng)生長了500多年,槐樹則扎根于古柏樹千的裂縫中。有200多年樹齡。國槐和側(cè)柏同為北京市的市樹,“槐柏合抱”堪稱園林之奇觀。
《燕京歲時記》曾記載,“滿大街的侃爺天天在,唐花塢的鮮花開不敗”,說的就是中山公園唐花塢,通過溫室來控制花期,使牡丹、梅花、迎春花等在臘月同時開放,成為京城盛事。
“朱啟鈐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造詣很深,畢竟是公園,不能光看壇?!鄙w建中介紹,在牡丹盛開季節(jié),公園特地安裝彩燈、搭建蔭棚,方便游人夜觀牡丹。還開通了從天津到北京的觀花專列,早晨從天津出發(fā),晚上再從北京返回。
中山公園的蘭花也是久負(fù)盛名,而且與朱德還有著不少動人的故事。
朱德一生最愛蘭花,經(jīng)常來到中山公園和工作人員交流。“朱德把以前行軍打仗時曾看到過的蘭花品種告訴養(yǎng)蘭師傅,讓他們到那里去找。我們師傅曾經(jīng)去過,確實也找到了?!鄙w建中說。
1960年4月,中山公園首次舉辦蘭花展,展廳門口的“蘭室”匾額即為朱德親筆所題。此后園內(nèi)每年兩次的蘭花展,朱德也常來參觀,并叮囑,“要多養(yǎng)一些蘭花,多搜集一些品種”,“你們養(yǎng)的蘭花不要鎖在屋子里,要多辦展覽,讓群眾來看?!?p>
在社稷祭壇上,鋪設(shè)有五色壇上,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順次擺放,俗稱“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964年,朱德把自己養(yǎng)的一千盆蘭花移交給中山公園。
“在朱老總的關(guān)懷下,中山公園實現(xiàn)了南蘭北養(yǎng)的夢想?,F(xiàn)在我們是四季養(yǎng)蘭花,四季展蘭花。”蓋建中感慨道。
“1991年我參加工作,當(dāng)時北京公園系統(tǒng)還有句話叫‘看花到中山?!鄙w建中坦言?!捌鋵嵵猩焦珗@的花不能說比人家好,也不比別人多,但是你到中山公園來看,是最清靜、最有園林感覺、最有韻味的?!?/p>
如今,中山公園仍堅持花展這一傳統(tǒng)項目,每年的郁金香花展、月季花展、蘭花展、迎國慶花卉精品展等,花團(tuán)錦簇、姹紫嫣紅,參觀者無不流連忘返。
2018年國慶,中山公園推出“六合同春”主題花壇,花壇高5米、寬14米,采用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鹿鶴同春”造型?!奥埂迸c“六”諧音,“鶴”與“合”諧音,“六合”泛指天下?!傲贤骸毕笳魈煜氯f物欣欣向榮,寓意人民生活幸福美滿、偉大祖國和諧繁榮。
1997年,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tuán)成員赴港出席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
在香港回歸前夜,何魯麗冒著瓢潑大雨,從維多利亞灣的花壇上捧回一盒土,這些土后來被倒入中山公園社稷壇的五色土中。“這也是老文物專家的心意,五色土中要有香港回歸后的土?!焙昔旣愓f。
存蓋建中看來,從一個荒蕪的祭壇到一座全民共享的公共園林,中山公園近百年的發(fā)展過程。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物保護(hù)和傳承的一次成功實踐。
“壇是園之根。園是壇之魂。沒有社稷壇,中山公園出現(xiàn)不了;沒有中山公園,社稷壇不可能得以保護(hù)和利用。”
如何去欣賞這座獨特的中山公園?“看千年的占柏,看六百年的社稷壇,看一百年的中國園林,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果?!鄙w建中總結(ji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