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潔
摘 要 《詩經(jīng)》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縱觀全書,與鹿相關的詩歌數(shù)量繁多。本文就將以《詩經(jīng)》中的“鹿”為主要研究對象,縱向、橫向地觀察考量。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小的生活面,另一個是大的社稷面,展現(xiàn)“鹿”的意象在當時社會所代表的象征作用,并且進一步去體現(xiàn)王權和道德等文化因素。
關鍵詞 《詩經(jīng)》 鹿 生活 社稷 文化
中圖分類號:I2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67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llections of poetry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book, the number of poems related to deer is numerou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deer" in "The Book of Song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observe it longitudinally and horizontally.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a small living face, the other is a large social face, showing the symbolic role of the image of "deer"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further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kingship and morality.
Keywords The Book of Songs; deer; life; community; culture
0 前言
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詩經(jīng)》中,除馬牛羊外,鹿與狐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均為9篇,分別為《召南Y屢壩興利帯貳ⅰ奪俜鐎Y尪健貳ⅰ緞⊙艀Y屄姑貳ⅰ緞⊙艀Y屝∧病貳ⅰ緞⊙艀Y尲鍘貳ⅰ洞笱艀Y屃樘ā貳ⅰ洞笱艀Y屔H帷貳ⅰ洞笱艀Y尯???篇,以及一篇論及鹿類神獸——麒麟的《周南·麟之趾》。從向熹先生主編的《詩經(jīng)辭典》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詩經(jīng)》中,與“鹿”有關的詞匯高達22處。因此不難得出結論,鹿之于《詩經(jīng)》,起著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析鹿之象征,聆生活之音
1.1 情愛之曼,由鹿而觀
以《詩經(jīng)·召南·野有死麕》為例,這是一首優(yōu)美的愛情詩,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一對戀愛中的男女在幽會的場景: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guī)溬猓o使尨也吠!
“今江東人呼鹿為麕”(程俊英《詩經(jīng)注析》)。在這里,“野有死麕”的意思和“野有死鹿”相同。據(jù)研究者考證,麕指小獐,是鹿一類的獸。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舒而脫脫!無感我?guī)溬?!”這些語句在當時,被很多古人認為是“淫詩”,漢代《毛詩序》:“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狈从^之,也有很多學者給予異議,認為它反映了一種婚俗:少女到了婚嫁年齡,男子送來鹿示好,女子懷抱鹿肉,表明珍惜和對于男子的接納之意和愛戀之情,這種說法,顯示了鹿肉在求婚中的作用,將鹿肉作為婚嫁的彩禮,既表示了對女子的追求和愛慕,也傳達出了對美滿婚姻的祝愿。以鹿為贈物,傳遞自己真摯的愛情、具有特殊意味。鹿的溫順可人女性的性格相對應,鹿的肥碩健美又和女性的豐滿的身體想匹配,可謂絕佳。《儀禮·士婚禮第二》:“納徵,玄束帛,儷皮。如納吉禮。”漢代經(jīng)學大師鄭玄注:“儷,兩也。”“皮,鹿皮?!庇纱丝梢?,在先民時期,用鹿皮為贄是婚禮納徵的形式。
把著眼點放在“白茅純束”上,白茅是周朝的一種祭祀品,將鹿獻于太陽和諸神下,此時用白茅作為墊,儀式可以稱得上是既端莊又神圣的。以鹿皮相贈,可能既是懷揣著對婚姻的祝福,同時,也是對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的寄托,穿著鹿皮做的衣服,帶著吉祥、帶著希冀,便可子孫滿堂。
1.2 狩獵盛狀,由鹿而見
《詩經(jīng)》中,鹿也常常作為獵獸的代表反映狩獵情況。狩獵鹿類動物,和先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據(jù)胡厚宣先生統(tǒng)計,在1671片甲骨田獵卜辭里,總計共捕獲19種獵物,殘缺未詳者2333頭,共獲6431頭,其中鹿類動物有2476頭,占據(jù)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在當時是各種獵物數(shù)量中最多的。例如,《詩經(jīng)》中的《小雅Y尲鍘罰娜縵攏?
吉日維戊,既伯既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從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獸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從,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fā)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賓客,且以酌醴。
《吉日》中不乏關于鹿的語句“獸之所同,麀鹿麌麌”,《毛傳》云:“漆沮之水,麀鹿所生也。從漆沮驅禽而至天子之所。”[10]描繪的是一種當今鮮為人知的“逐鹿”方式,突出了“鹿”在當時狩獵活動中的代表性?!秲x禮》中的《鄉(xiāng)射禮》和《大射儀》兩種即屬“禮射”,許多儀節(jié)也都留有逐鹿、獵鹿的痕跡。
2 描鹿之外形,勾社稷之圖
2.1 鼎盛權力,由鹿而察
古代帝王專門建設了養(yǎng)鹿園林———鹿苑,以供觀賞?!洞呵铩烦晒四暧小爸灌蟆钡挠涊d。晉杜預注曰:“筑墻為鹿苑?!庇泻髞硪渤霈F(xiàn)過“指鹿為馬”的鬧劇,鹿,被被默認成統(tǒng)治階層的獨特象征。
逐漸的,欲封天子時,倘若期盼得到百姓的擁護以及上天的眷顧,就自然而然地以祭鹿的方式來祭奠先賢,這里,以《詩經(jīng)·大雅·靈臺》所描述的內(nèi)容為例:
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虡業(yè)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鐘,於樂辟雍。
於論鼓鐘,於樂辟雍。鼉鼓逢逢。蒙瞍奏公。
建靈臺的主要作用是得到祖先和上天的眷顧,當靈臺與王的權力的關系緊密相連,那么,在其靈囿里圈養(yǎng)著、并在靈臺祭祀的鹿,也就是作為其王權合法性的一種重要象征物。
2.2 孔昭德音,由鹿而聽
鹿,諧音“祿”,寓意著福祿,宋人劉斧《青瑣高議》記載,鹿王為了拯救受困群鹿,冒死地向楚王求救,在群鹿得救后,吳楚交戰(zhàn),最終鹿王知恩圖報而幫助楚王戰(zhàn)敗了吳王,大獲全勝。由此可見,鹿在人們心里,是一種多么善良而溫順可愛的動物。
在此,舉例《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一文,這是一首宴飲詩。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xiàn)了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之情狀。
詩歌擁有稱頌德行的正面主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起興,氣氛輕松活潑,鳴聲呦呦,此起彼應,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diào)。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閑地吃著野草,不時發(fā)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系,馬上就會寬松下來。
《毛傳》:“鹿得蓱,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fā)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笨追f達《毛詩正義》也進一步解釋說:“……以鹿無外貌矯飾之情,得草相呼,出自中心,是其懇誠也……言人君嘉善愛樂其賓客,而為設酒食,亦當如鹿有懇誠,自相招呼其臣子,以成饗食燕飲之禮焉?!敝祆湓啤把约钨e之德音甚明”。綜上所述,這篇詩歌,此詩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把讀者從“呦呦鹿鳴”的絕佳意境帶進"鼓瑟吹笙"的美妙音樂伴奏聲中,是歌頌德行的佳篇。
3 后記
無論鹿是代表著哪方面的象征和含義,都是當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對它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及通過把它和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關聯(lián),會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 徐萌.《詩經(jīng)》獸意象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 李善.《四庫全書》集部 總集類《文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朱熹.詩集傳[M].中華書局,2011.
[5]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429.
[6] 李佳.生殖之祝禱,婚聘之信物——《詩經(jīng)》中鹿意象的象征性解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72-77.
[7] 吳崇明.《詩經(jīng)》中鹿的文化寓意及其演變[J].古典文學知識,2008,(06):41-47.
[8] 胡厚宣.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M].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895-899.
[9] 漆子揚,韓燕.論《詩經(jīng)·鹿鳴》中鹿意象的本體文化內(nèi)涵[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3(2):22-24.
[10] 王青.淺說《詩經(jīng)》中的鳥、魚和鹿[J].銅陵學院學報,2007(2):82-84.
[11] 李佳,陳慶元.從狩獵物到王權象征——《詩經(jīng)》中鹿意象的象征性闡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