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清華
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說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文,當學生的時候就讀過也背過,現(xiàn)在當老師二十多年了,教讀這篇文章,拿著教參現(xiàn)有的賞析和名家對《陋室銘》的解讀,然后與學生交流分享,總有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覺,無法將這篇銘文“含蓄深沉的內(nèi)涵、開闊舒朗的境界、高揚向上的情感”詮釋得更為透徹、更為真實。細致研讀《陋室銘》,卻發(fā)現(xiàn)我們對劉公和劉文的解讀存在著不少誤區(qū)。
誤區(qū)一.望文生義,流于形式
對“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解讀,教參及很多教師認為這句是實寫陋室的居住環(huán)境,表現(xiàn)景色的幽靜雅致,以明陋室不陋的。
乍看起來似乎覺得很有道理,但近來拜讀了《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頓覺眼前一亮,嘗試著孫先生倡導的用哲學的眼光去審視文本分析文本,通過還原和比較,竟深以為然地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矛盾和差異。
從中國詩文網(wǎng)上查閱到這篇銘文的寫作背景:劉禹錫因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曾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得罪了當朝權(quán)貴,革新失敗后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本來按規(guī)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但趨炎附勢的和州知縣落井下石,三易其家,由城南強迫劉禹錫搬到城北最后搬到城中,面積也由三間縮減到一間半最后僅為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劉禹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于門前的。
由此可以設想,陋室理應落在一個“荒徑雜草蔽路,地衣苔蘚覆階”的偏僻荒蕪人跡罕至的地方?!墩撜Z·雍也》也有佐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所以,與其說是景色之雅,不如說是心境之雅。這與劉禹錫本人在《天論》中說的一句話“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是很相通的。眼前的景物怎樣,不在景而在于人。詩人是借景抒情,以表心跡。明明是雜草蔽路、苔蘚覆階的荒涼,也明明是被貶職被打擊的落魄,而劉公看到的卻是充滿活力的生命的綠色、青色,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個隨遇而安、開朗豁達、昂揚向上、情趣高雅的獨特的謫居者形象。
其實在前兩次被迫搬家時,劉禹錫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但他仍以“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和“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傳達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和情緒。他的這種近乎“性起妙不染,心行寂無蹤”詩僧皎然做派,令后世萬分敬仰也曾令政敵氣急敗壞。當年的和州知縣本想打擊劉禹錫,卻適得其反地成就了劉禹錫和他的《陋室銘》。
如今,劉禹錫的陋室?guī)捉?jīng)修繕,已成為旅游觀光景點。1988年,安徽省和縣投資近百萬元,在陋室的“仙山”“龍池”一帶,建成一座“陋室公園”。面積50多畝,山上建有江山一覽亭、望江亭、仙人洞。“陋室”這下真的“不陋”了,但卻無法給讀者再現(xiàn)陋室本來的面目,也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詩人劉禹錫超凡脫俗的高尚情懷。
誤區(qū)二.亂貼標簽,?;宋?/p>
關(guān)于《陋室銘》的主旨幾乎已成定論:本文通過描寫陋室來表現(xiàn)陋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像是大部分遷客騷人的共有品質(zhì),但我總感覺這樣的表述似有不妥。
用百度詞條了解到,“高潔傲岸”多用于形容某種不良環(huán)境中的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高尚節(jié)操、一身傲骨,絕不向困難低頭,向惡勢力妥協(xié),也絕不輕易屈服。而“安貧樂道”則是形容人為了自己的信仰或理想的實現(xiàn),寧愿處于貧困惡劣環(huán)境?!案邼崱焙汀皹返馈边€馬馬虎虎講得通,“傲岸”和“安貧”卻難以理解和接受。
可以說劉禹錫是唐朝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是儒、法、釋、道的集大成者,他具有儒家的積極入世的精神,具有法家堅韌倔強的性格,具有釋家的睿智通達,具有道家的清靜自然,無論是貶職遠調(diào),還是回京復職,都堅守著自己獨立的人格,何來傲岸之說?《玄都觀桃花》《再游玄都觀》分別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和播州刺史之后調(diào)回京城長安的詩作?!白夏凹t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焙汀鞍佼€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睙o不滲露出詩人堅韌不屈的性格和樂觀豪邁的心情。劉禹錫就是這樣,處變不驚、受辱不亂,永遠那樣保持淡定從容的陽光心態(tài),難怪會使他的政敵們怒不可遏卻又無計可施。
劉禹錫在三次被貶期間釋家道家的思想主導他修身養(yǎng)性,他不爭眼前名利,不計個人得失,積極健康的情緒伴隨他一生,這也許就是劉公(享年71歲)高壽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劉禹錫也絕非一般的遷客,他“兼濟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從未放棄過。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既贊美了他的才華橫溢,也對他仕途坎坷的遭遇極度不平,同時批判了坑害人才的統(tǒng)治階層。但劉禹錫就是劉禹錫,“二十三年棄置身”的劉禹錫沒有半點怨恨,又豈會安于貧?“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含蓄委婉的表達了詩人不甘沉淪、昂揚向上、豁達樂觀、滿懷憧憬的情懷。他是在等待時機,等待明主,渴望政治生涯新的春天。
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在《陋室銘》一文中也有體現(xiàn)。“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痹噯?,身居陋室的詩人劉禹錫為何要拿“諸葛廬”和“子云亭”來進行自我勉勵?這要看典故的來歷,諸葛廬也就是三國時候臥龍先生諸葛亮的草廬,子云亭指的是西漢楊雄讀書的亭臺,均為后世景仰。諸葛亮遇到明君劉備,三顧茅廬之后成了蜀國的丞相,輔佐劉氏父子成就霸業(yè)。有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倍鴹钚圩肿釉?,博學多才,漢成帝時期曾出任黃門侍郎,侍從皇帝左右,傳達皇帝詔書。王莽當政時官為大夫,校書天祿閣,后因病免職清靜無為,在家著書立說,成為漢代一大著述家。有詩云:“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焙苊黠@,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修身養(yǎng)性在劉禹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遇到明主時就兼濟天下,受冷落時就獨善其身,清靜為天下正。
誤區(qū)三.牽強附會,缺乏理趣
人教版的教參與教案認為《陋室銘》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圍繞“陋室”,緊扣“德馨”大致分為四層:第一層運用比興的寫法,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類比聯(lián)想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認為陋室的“陋與不陋”不在“室”而在室的主人。第二層從景色之雅致、交往人物之高雅,生活(事情)之雅趣三個方面表現(xiàn)陋室不陋,彰顯主人高尚的品德。第三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以名室自況,暗示陋室不陋。第四層借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收束全文,其實暗含“君子居之”之意,再點陋室不陋,表達對封建禮教最高道德品德的追求。
如是解讀作品,好像全文就是為了彰顯劉禹錫的德馨,雖然也能揭示出劉禹錫的情和志,但總感覺缺少那么點理趣,不符合情感的邏輯,與歷史的真實也有偏差。
其一從“銘”這一文體來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有兩種解釋:(1)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2)警惕自己的文字。所以我覺得劉禹錫寫《陋室銘》而且叫當時書法家柳公權(quán)刻于石碑,不是為了標榜自己,而是為勵志修身、鞭策警省之用,同時也是對政敵無禮的回擊。劉禹錫雖豪情萬丈,但他不是鋒芒畢露、恃才放曠的那種,即便是對政敵也是不露聲色、委婉含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劉禹錫不是“以高尚自詡”,而是為表明心志——“不在乎眼前的名利和物欲的追求,而在乎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詩人交往人物的儒雅,正是暗諷自己身居陋室,正好可以遠離縣衙那些見識短淺的政敵?!翱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鄙砭勇遥缘弥畼?,情趣高雅,正好遠離了縣衙內(nèi)噪雜的音樂和繁重的官府公文。而不是劉禹錫淡泊名利,不愿為官。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不是借名室自況,而是自勉,表明自己向諸葛亮、楊雄學習的心志;借用孔子的話也不是為標榜自己,而是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不然,引用儒家經(jīng)典何以省去“君子居之”呢?
總之,一切文字賦予了作者的情和意,就變成了有生命內(nèi)涵的東西。要讀懂其中的真意,需要不斷的加以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