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本文就文化意識的概念、文化意識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文化意識所包含的內容及如何培養(yǎng)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進行論述,希望能夠使一線教師進一步明確文化意識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英語教學;文化意識
【作者簡介】周忠,陜西商洛商南人,商南縣教學研究室。
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深化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英語作為外國語文課程,顯然必須包括文化內涵以及在文化內涵中蘊含的品格,具體包括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知,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包括知識、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的品質。這要求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能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收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自信、自尊、自強的品格,建構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
一、文化意識的概念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主要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對差異的寬容態(tài)度,對不同文化成員的理解和共情、共感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感悟和反省。這種文化意識幫助學習者主動獲取和處理文化知識,并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靈活的加以運用。這種文化意識并非僅限于母語文化內容,而是通用于與任何其他語言的跨文化交際。這種跨文化意識應該成為21世紀人才的核心素養(yǎng)。
二、文化意識是核心素養(yǎng)
正在研制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將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歸納為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就其關系而言,語言能力是基礎要素,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是心智表征,學習能力是發(fā)展條件,共同服務于課程總目標。文化品格是指國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體表現為了解、評價、解釋、比較和歸納他國文化現象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tài)度、文化認同意識和文化鑒別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品格的內涵超越了以往所說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意識重點在于理解各國文化內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異。
三、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文化意識所包含的內容
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在言語交際中避免跨文化誤解及可能的文化沖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交際對象所在文化的禁忌語,典型的如英語中的four-letter words以及英語會話中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如經濟收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年齡等。這些話題在漢語會話中顯得很正常,表現了我們中國人對他人的關心。但從文化意義上講,這些卻在英語中屬于禁忌話題,如使用不當,會產生比單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的后果,導致交際失敗或文化沖突。其次,應該引導學生注意日常交際中常用表達方式的文化意義。日常社交活動中,稱謂、打招呼、道謝、致歉、恭維、請求、打電話等情境,英語和漢語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生很容易在使用這些高頻的英語表達方式中,套用漢語的表達方式,從而導致“社會語用失誤”。再次,應該關注語言中的文化負載詞匯或表達方式。文化負載詞匯或表達方式所涵蓋的范圍廣泛,如文學典故,神話傳說,表示動植物詞匯和顏色詞的聯想、比喻及搭配意義,都應該適時地交給學生。最后,應該引導學生注意中國文化內容在外語中的規(guī)范表達方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引入如中國節(jié)日、飲食、服飾、歷史、典籍、歷史名勝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四、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教學最常用的策略和模式是“文化導入”,也就是文化往往成為進入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在熟悉單元話題內容的過程中,了解和熟悉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知識僅僅是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的一部分,更多的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則涵蓋在字里行間、句子篇章之中,相互聯系,無法通過“導入”的方式使學生領悟或掌握,需要通過“滲透”的方式,使學生感知體驗漢語和英語兩種不同文化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并能夠熟練運用在自己的跨文化實踐之中。
不管是“導入”還是“滲透”,都僅適用于靜態(tài)的“異”文化知識內容教學。這種基于文化知識、文化背景和文化事實的靜態(tài)的文化教學,有可能造成語言學習和使用者在動態(tài)跨文化情境中進行有效交流時產生矛盾或沖突,在本土文化和異域文化之間形成隔閡。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而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通過文化比較、文化感知、文化討論、文化體驗、文化環(huán)境、文化交流等動態(tài)的方式進行,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夠擺脫本土文化的影響,接觸并熟悉異域文化,親身體驗和感受跨文化交流的語言。在這個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要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進行有機的融合,通過開展討論、表演、演講、辯論、閱讀、欣賞、模擬具體情境等活動方式,使語言能力、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將文化熏陶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是學好英語的必要元素,了解學習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才能更好地達到國際間互相了解和信息交流的目的。一是從細節(jié)出發(fā),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異。如國外的聊天習慣性談論天氣而不談論年級或者吃飯與否。以及稱贊、道歉、感謝的方式,讓學生在切實的知識點對國外文化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二是對比國內外的節(jié)假日學習不同的國外文化。由于跟生活的貼近度,學生對這個話題有很濃厚的興趣,比如國外特有的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都是非常好的文化素材,對此進行適當的補充擴展,能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國外文化。三是利用好課本的閱讀寫作章節(jié)以及故事章節(jié)。這些章節(jié)設計國內外文化差異的很多,學生在對本單元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學習這些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