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秉,韋月輝,鐘健
(1.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一科,廣西 欽州 535000;2.欽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護理部,廣西 欽州535000)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該病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胃黏膜受損過度以及黏膜防御修復不足所致,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可能與吸煙、飲食不規(guī)律及精神心理因素有關[1],而幽門螺桿菌(HP)感染,則是胃潰瘍遷延不愈或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原因。胃潰瘍患者常見癥狀為上腹痛、惡心、反酸,部分患者還可出現(xiàn)食欲不佳和腹脹等[2]。因該病具有易復發(fā)、易癌變、難治愈的特點,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還有可能發(fā)生幽門梗阻、胃潰瘍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因此治療存在一定難度,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選取我院收治的150例胃潰瘍患者,在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和克拉霉素緩釋片基礎上,分別加用埃索美拉唑、雷貝拉唑和奧美拉唑進行三聯(lián)療法治療,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9月—2018年3月收錄的150例胃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埃索美拉唑組(A組)、雷貝拉唑組(B組)和奧美拉唑組(C組),各50例。A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1.5±10.9)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4.5±1.2)年;潰瘍大小5.2~18.1 mm,平均大?。?1.2±6.6)mm;潰瘍數(shù)量1~2個,平均(1.6±0.3)個。B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1.7±8.9)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9±1.3)年;潰瘍大小5.5~18.8 mm,平均大?。?1.5±6.8)mm;潰瘍數(shù)量1~3個,平均(1.6±0.5)個;C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42.1±10.0)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4.3±1.1)年;潰瘍大小5.2~19.5 mm,平均大?。?1.8±6.6)mm;潰瘍數(shù)量1~3個,平均(1.7±0.6)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和潰瘍大小等基本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禁止吸煙飲酒,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治療前2周,給予患者服用阿莫西林膠囊[中諾藥業(yè)(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770]1.0 g,bid、克拉霉素緩釋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41)0.5 g,bid。
A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埃索美拉唑治療,在早晚各服用20 mg埃索美拉唑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79),連續(xù)服用2周后改為單獨服用埃索美拉唑20 mg,qd,繼續(xù)再服用2周后停藥。
B組在此基礎上加以雷貝拉唑治療,在早晚各服用20 mg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成都迪康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040715),連續(xù)服用2周后改為單獨服用雷貝拉唑20 mg,qd,繼續(xù)再服用2周后停藥。
C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奧美拉唑治療,在早晚各服用20 mg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汕頭經(jīng)濟特區(qū)鮀濱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80308),連續(xù)服用2周后改為單獨服用奧美拉唑20 mg,qd,繼續(xù)再服用2周后停藥。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癥狀轉歸情況、治療2周后潰瘍愈合率、HP轉陰情況、不良反應情況、臨床總有效率和治療成本,其中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有便秘、腹瀉、納差、乏力和頭暈等。
癥狀評分標準:對上腹痛、惡心、反酸、納差、腹脹5種常見癥狀分別進行評分:無癥狀記為0分;癥狀輕微記為1分;癥狀明顯,但能忍受記為2分;癥狀嚴重,難以忍受記為3分;總分為0~15分。
癥狀轉歸主要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項,治愈:臨床不適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臨床不適癥狀明顯好轉;有效:臨床不適癥狀有所好轉;無效:臨床不適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癥狀緩解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治療成本:對于成本的確定,患者均為門診口服給藥,故成本僅統(tǒng)計三組方案各自的總藥費,其他掛號費、檢查費及間接費用均不納入統(tǒng)計。3種藥品均按2018年4月的價格計算:阿莫西林膠囊0.5 g×10片,價格0.8元/片;克拉霉素緩釋片0.5 g×7片,價格5.9元/片;埃索美拉唑鈉腸溶片20 mg×7片,價格10.6元/片;雷貝拉唑鈉腸溶片20 mg×10片,價格7.3元/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14片,價格1.1元/片。按上述治療方法完成一個療程各組的成本為:CA=210+296.8+148.4=655.2,CB=210+204.4+102.2=516.6,CC=210+30.8+15.4=256.2。
A、B、C三組治療前評分中位數(shù)均為7.0,四分位間距均為2.0,治療后評分中位數(shù)分別為A組1.0、B組1.0、C組1.0,四分位間距分別為A組2.0、B組2.0、C組1.0,三組治療前、治療后的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治療前后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三組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A、B、C三組在潰瘍愈合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HP根除率中,經(jīng)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A組與C組之間、B組與C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A組與B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潰瘍愈合率、HP根除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平衡成本和效果,在二者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有些藥物價格可能很便宜,但療效可能很差。因此評價時就要考慮每增加1個效果單位所需花費的費用,即增量成本—效果比(△C/△E),該比值越低,表示該方案的實際意義越大。見表3。
表3 三組成本效果比較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社會工作任務的繁重,飲食無規(guī)律、暴飲暴食及過分追求口感而忽略營養(yǎng)等不良生活習慣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胃腸道健康,導致慢性胃潰瘍的發(fā)病率居高不下[4]。胃潰瘍的發(fā)病機制存在一定復雜性,治療上主要是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和根除HP[5]。正常人的胃黏膜均有完整的碳酸氫鹽屏障;可有效防止胃黏膜被胃液損傷;然而在各種刺激損傷因素如吸煙、嗜酒、飲食不規(guī)律、刺激性食物等的作用下,可使碳酸氫鹽屏障受到破壞,胃壁自然而然受到消化酶和胃液的損傷,最終誘發(fā)糜爛性胃炎和胃潰瘍[6]。臨床上治療胃潰瘍通常選擇藥物治療的方式,質(zhì)子泵抑制劑因具有強大而穩(wěn)定的抑酸作用,是治療胃潰瘍的首選藥物。而治療HP感染的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均屬于pH值依賴性抗生素,在pH>4環(huán)境中能有效發(fā)揮抑菌和殺菌作用。所以如何選擇有效地質(zhì)子泵抑制劑對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奧美拉唑為第一代質(zhì)子泵抑制劑,直接作用于胃腺壁細胞和H+-K+-ATP酶來抑制胃酸的分泌,其應用較早,療效也得到眾多報道證實。雷貝拉唑屬于第二代質(zhì)子泵抑制劑,可附著在胃壁細胞表面選擇性抑制H+-K+-ATP 酶來抑制胃酸的分泌。與第一代奧美拉唑相比,起效更快,抑酸作用更為強大,并可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不易蓄積在患者體內(nèi)。孫菁等[7]研究認為,雷貝拉唑不僅對胃潰瘍具有較好療效,還能直接殺滅HP,若聯(lián)合適當?shù)目咕幬?,HP的根治率會更高。埃索美拉唑作為奧美拉唑的異構體,能夠通過非可逆性抑制H+-K+-ATP酶和抑制壁細胞頂端膜構成的分泌性微管的作用而抑制胃酸分泌,并且該藥在肝臟和血漿中的清除率比奧美拉唑更低,因此其抑酸作用更加強大和持久[8]。國外研究表明埃索美拉唑組、雷貝拉唑組、奧美拉唑組、蘭索拉唑組和泮托拉唑組胃內(nèi)pH值分別維持在4.0 h以上 14.0 h、12.1 h、11.8 h、11.5 h 和 10.0 h[9]。國內(nèi)學者研究表明,埃索美拉唑治療胃潰瘍的效果比雷貝拉唑、奧美拉唑更好[10-11],而雷貝拉唑又比奧美拉唑效果更好[12]。但我們的研究中,對于HP陰性的胃潰瘍患者,3種質(zhì)子泵抑制劑的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主要差異在于HP的根除率上,其中埃索美拉唑與雷貝拉唑療效相當,但均明顯優(yōu)于奧美拉唑,與廖茂智[13]研究結果類似。而從經(jīng)濟學角度看,奧美拉唑的單位效果成本(C/E)最低,明顯低于埃索美拉唑和雷貝拉唑;而在增量成本—效果比值(△C/△E)上,雷貝拉唑又低于埃索美拉唑。
綜述所述,對于HP陰性的胃潰瘍患者,使用奧美拉唑治療療效好、成本低,應作為首選;對于HP陽性的患者,使用雷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均能達到較好效果,但雷貝拉唑成本更低,應作為首選;而對于HP根除治療失敗和難治性潰瘍等特殊患者,選用埃索美拉唑可能效果更確切。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且病例數(shù)較少,這些結論尚需更大規(guī)模研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