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麗
摘要:本文從新時期烈士精神的內涵入手,著重分析了新時期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的意義,并探索了新時期烈士精神傳承教育工作的開展策略,以促進烈士精神在當代新時期社會中的廣泛傳承。
關鍵詞:新時期;烈士精神;傳承教育;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44-0245-02
在社會發(fā)展新時期,人們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可以共享經濟發(fā)展成果。然而,目前我們安穩(wěn)的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的,我們在享受經濟成果的同時,應積極傳承烈士精神。因此,各單位積極開展了烈士精神傳承教育工作,以加強人們對我國革命歷史的了解,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重塑中華民族的偉大民魂。研究新時期烈士精神傳承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促進烈士精神的傳承,而且對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發(fā)展意義深刻。
一、新時期烈士精神的內涵
(一)崇高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愛護和依戀之情,這種情感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被整個民族所認可的。并且,愛國主義情懷是烈士精神的核心,也是革命烈士奮斗的動力源泉。九一八事變之后,面對日本的侵略,我國出現(xiàn)了一大批愛國主義人士,他們積極參加抗戰(zhàn),甚至為革命的勝利獻出了生命。
(二)堅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和信念決定了人的品質追求和人生發(fā)展的方向,革命烈士在奮斗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在嚴峻的現(xiàn)實考驗面前堅持革命,百折不撓,最終贏得了革命的勝利。正是因為堅定的理想和信念,革命烈士才沒有在苦難面前放棄,而是堅持自己的理想,為革命理想而奮斗。
(三)無私奉獻的精神
奉獻精神是烈士精神的本質,革命烈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積極奉獻,他們?yōu)榱烁锩膭倮瞰I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奉獻精神,革命先烈舍棄自己的小家,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奮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烈士們?yōu)榱巳嗣竦陌参:屠娣e極投入到救災過程中,甚至在救災過程中獻出生命。
(四)堅貞的革命氣節(jié)
在革命過程中,很多烈士拒絕敵方的利益誘惑,堅持革命斗爭,堅決維護自身的革命氣節(jié)。還有很多烈士在被捕之后堅決保護革命信息,哪怕遭到嚴刑拷打也堅決不背叛黨,不背叛革命。烈士們堅貞的革命氣節(jié)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震感,讓我們看到他們對革命勝利的渴望,讓我們臣服于他們高尚的品格。
二、新時期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的意義
(一)加強對歷史的了解
烈士精神傳承教育能夠加強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深化我們對革命歷史、新中國發(fā)展歷史的認識,讓我們牢記中華民族在近代所遭受的恥辱,吸取歷史教訓,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強大祖國。并且,烈士精神教育能夠加強我們對革命烈士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烈士的了解,體會烈士精神的內涵,促進烈士精神的傳承。
(二)強化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烈士精神的核心,新時期開展烈士精神傳承教育能夠加強培養(yǎng)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使人們?yōu)榱藝业母粡姾兔褡宓恼衽d而積極奮斗。并且,烈士精神傳承教育能夠深化人們對愛國主義的認識,使人們了解到愛國主義并不是掛在嘴上,而要積極付出實踐,激發(fā)人們的愛國行為,增強民族凝聚力。
(三)重塑民魂
烈士精神傳承教育對重塑民魂有著重要意義,尤其在社會主義發(fā)展新時期,社會思想豐富多樣,人們很容易受多元化思想的影響產生不正確的價值觀念。目前,很多人都具有金錢主義觀念和享受主義觀念,缺乏奮斗精神。烈士精神傳承教育能夠促進烈士精神的傳承,鼓勵人們積極實踐烈士精神,運用烈士精神抵制不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培養(yǎng)人們高尚的精神追求,重塑中華民族民魂。另外,烈士精神傳承教育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斗志,讓人們在更加珍惜現(xiàn)在美好生活的同時積極努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斗。
三、新時期烈士精神傳承教育工作的開展策略
(一)國家的重視與宣傳
我們應重視新時期烈士精神的傳承教育,將烈士精神傳承教育工作納入國家戰(zhàn)略體系之中,促進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的開展;應積極弘揚烈士精神,加強烈士精神宣傳,為烈士精神傳承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和輿論氛圍;們應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主流媒體、文藝作品等宣傳烈士精神,開展讀書活動、紅歌演唱等多樣化的烈士精神宣傳活動,促進烈士精神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做好烈士褒揚工作
烈士精神傳承是重要政治任務,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烈士精神的傳承教育,并積極制定烈士褒揚政策。具體來講,國家加強對烈士的褒揚和幫扶,保證烈士及遺屬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例如,我國在2011年頒布了新修訂的《烈士褒揚條例》,要求全社會優(yōu)待并幫扶烈士遺屬?,F(xiàn)階段,應加快烈士褒揚的立法工作,制定烈士褒揚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確保烈士的政治地位,使烈士及遺屬能夠得到政府的特殊待遇;應嚴格烈士評定工作,采用人員走訪、現(xiàn)場勘查等,嚴格烈士審核,確保烈士的代表意義;應加強對烈士及遺屬的撫恤優(yōu)待,落實烈士撫恤金、褒揚金等經費標準,確保烈士撫恤金和褒揚金自然增長;應積極研究烈士遺屬的優(yōu)待政策,為烈士遺屬提供生活、住房、醫(yī)療、就業(yè)、就學等方面的特殊照顧;定期開展烈士遺屬訪慰活動,為烈士遺屬送溫暖,讓烈士遺屬感受到社會的尊重。
(三)充分發(fā)揮烈士陵園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烈士陵園是革命先烈的長眠之地,參觀烈士陵園不僅能夠深化我們對革命先烈的了解,而且能夠促進烈士精神的傳承。因此,新時期烈士精神傳承教育應充分發(fā)揮烈士陵園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以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為例,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位于石家莊,安葬著石家莊早期工人運動領導者高克謙、晉察冀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國際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等人的遺骨。在社會發(fā)展新時期,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已經成為我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對烈士精神傳承教育有著重要作用。并且,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被國家評為4A級風景區(qū),有白求恩紀念園、烈士紀念館、科棣華紀念館、董振堂紀念碑亭等,能夠幫助人們了解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跡,促進烈士精神傳承。
革命烈士紀念碑是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的中心,毛澤東同志親自在紀念碑上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為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撰寫了碑文,以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之情。當我們到達烈士陵園便會感受到莊嚴肅穆的氛圍,在參觀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白求恩紀念園的時候,我們不僅能夠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而且能夠深入體會烈士精神的偉大與崇高,積極向烈士學習,在傳承烈士精神的同時積極為社會做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
華北軍區(qū)革命烈士陵園是大型紀念活動的重要場所,陵園廣場兩側有大型雕塑,展示了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時期革命先烈們英勇殺敵的情境。并且,烈士陵園廣場東西兩側設置了影視廳和迎賓廳,負責接待游客和各級領導,為游客播放愛國主義教育片。在新時期開展烈士精神傳承教育應充分利用烈士陵園的教育資源,為受教育者展示革命先烈們的殺敵場景,加強受教育者對革命先烈英勇事跡的了解,深化受教育者對烈士精神的理解,使受教育者積極向烈士學習,繼承并發(fā)展烈士精神。
(四)加強組織領導
我國應加強對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的組織領導,從黨和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角度出發(fā),加強對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堅持烈士精神繼承與發(fā)展并舉,促進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的常態(tài)化和大眾化發(fā)展。為此,我國應成立烈士精神傳承教育領導組織機構,明確組織機構的領導責任,積極完善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相關規(guī)章制度,加強對烈士精神傳承教育的統(tǒng)一領導。
四、結語
烈士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民奮斗的動力源泉。烈士精神傳承教育不僅能夠實現(xiàn)烈士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且對人們思想素質的提升和中華民族復興有著深刻意義,我們應積極繼承并發(fā)揚烈士精神,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秦在東,肖薇薇.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學內涵、現(xiàn)實功能及時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3).
[2]楊洪剛,李福.弘揚烈士精神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上海舉行“烈士紀念日上海市各界人士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J].新安全 東方消防,2014,(10).
[3]我國首個烈士紀念日隆重祭先烈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J].國外測井技術,2014,(05).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new period,the definition of the spirit of martyrs,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rtyr spirit heritage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and explore the martyr spirit heritage education work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in the new period,so as to promote the martyr spirit spread to accept extensively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new period;the spirit of martyrs;inheritance of education;to carry out;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