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李平
汪李平 博士,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教授,湖北省蔬菜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設施蔬菜崗位專家。長期堅持在蔬菜生產(chǎn)第一線,規(guī)劃蔬菜生產(chǎn),指導蔬菜種植,為廣大農(nóng)民脫貧致富做出較大貢獻,在蔬菜栽培、設施園藝等學科領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參與近百項農(nóng)業(yè)園區(qū)和項目規(guī)劃,是多家蔬菜生產(chǎn)企業(yè)的技術顧問,很多成為區(qū)域知名龍頭企業(yè)。在自科類核心期刊發(fā)表科研論文100余篇,編寫科普專著5部,參編教材6本。2012年被湖北省科技廳授予湖北省“農(nóng)業(yè)領域產(chǎn)學研合作優(yōu)秀專家”稱號,連續(xù)多年被湖北省科技廳聘為“科技特派員”和湖北省農(nóng)業(yè)廳聘為“湖北省蔬菜作物標準園創(chuàng)建專家指導組”成員。自費創(chuàng)辦的“華中蔬菜網(wǎng)”,向農(nóng)民傳達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市場信息,深受廣大菜農(nóng)歡迎。
香椿,又名椿、椿芽、春甜樹、春陽樹、香椿頭等,是楝科香椿屬落葉喬木,是中國特有的集材、菜、藥為一體的高檔木本蔬菜,在我國已有超過2 000 a的歷史,其分布區(qū)域北至遼寧,南到海南,西至甘肅,西南至滇黔,東到臺灣,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有煎炒、涼拌、煮湯、腌制等多種食用方式,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香椿芽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各種揮發(fā)油和微量元素。據(jù)測定,每100 g鮮嫩芽葉中含粗蛋白9.8 g、碳水化合物7.2 g、脂肪0.8 g、膳食纖維2.78 g、維生素 A 117 μg、維生素B10.21 mg、維生素 B20.13 mg、維生素 B30.7 mg、維生素 C 56 mg、鈣110 mg、磷 120 mg、鐵 3.4 mg、鉀548 mg、鎂 32.1 mg、鋅 5.7 mg、銅4.29 mg,還含有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1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宋代《圖經(jīng)本草》中記載:“香椿實而葉香,可啖?!毕愦痪哂惺朝熥饔?,在民間有“常食香椿不染雜病”的說法。中醫(yī)認為,香椿有補虛壯陽固精、行氣理血健胃、補腎養(yǎng)發(fā)生發(fā)、消炎止血止痛等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香椿芽富含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及類黃酮、生物堿等活性成分,能夠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
香椿食用方法多樣,但注意吃前要用開水燙,因為平均每1 kg鮮香椿中含30 mg以上的亞硝酸鹽,而用開水燙后其亞硝酸鹽含量僅為4.4 mg/kg。另外,中醫(yī)認為香椿為發(fā)物,多食易誘使痼疾復發(fā),故慢性疾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
香椿種子可榨油,木材為紅褐色,紋理美觀,質(zhì)堅韌有光澤,保存期長,耐水濕,耐腐朽,為家具、器具、造船、三弦琴腹板等良材,有中國“桃花心木”之稱。又因葉大美麗,樹干通直,可為庭院綠化及行道樹。此外,香椿花期較長、泌蜜多,也是較好的蜜源植物。
香椿為落葉喬木,樹干一般高15~25 m。樹皮粗糙,深褐色,片狀脫落。葉有特殊氣味,具長柄,偶數(shù)羽狀復葉,長30~50 cm或更長;小葉8~9對,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對生或近對生,圓錐花序與葉等長或更長,被稀疏的銹色短柔毛或有時近無毛,小聚傘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鐘狀,芳香,具短花梗;花萼短小,5齒裂或淺波狀,外被柔毛;花瓣5片,白色,卵狀矩圓形,無毛;雄蕊10枚,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近念珠狀花盤無毛;子房圓錐形,有5條細溝紋,無毛,每室有胚珠8顆,花柱比子房長,柱頭盤狀。蒴果狹橢圓形,長 2.0~3.5 cm,深褐色,有小而蒼白色的皮孔,果瓣?。环N子橢圓形或倒卵形,扁平,基部通常鈍,上端有膜質(zhì)長翅,下端無翅。冬季樹葉脫落,春季由枝條上發(fā)出嫩芽,外部包以鱗片。當芽長到10~15 cm即可采收。花期 6~8 月,果期 10~12 月。
香椿適應性強,在平均氣溫8~12℃的地區(qū)都可正常生長,抗寒、抗旱性較強,隨樹齡增加,其抗寒能力提高。一年生播種苗在-10℃左右可能受凍,大樹可耐-20℃低溫,長江流域幼樹露地栽培,當4月初溫度升高到12~14℃時萌芽,4 月底氣溫在18~22℃時芽薹伸長,以4月下旬5月上旬,白天18~24℃,夜間13~15℃,平均氣溫在20℃左右時生長最快,此時也正值露地香椿采收期,進入5月中旬以后溫度高于30℃時生長速度快,椿芽細弱,不但產(chǎn)量低,且顏色綠、纖維多,商品性和品質(zhì)都變差,至7~8月氣溫上升到35℃時停止生長,10月下旬開始落葉進入休眠。
香椿喜光、耐光。光照強,則生長速度慢,芽色深,短壯,葉片肥厚,味濃,商品性好,產(chǎn)量高;光照弱,則生長速度快,芽色淺、細弱,葉片薄、味淡,產(chǎn)量低。栽植時要注意大棚薄膜的透光性和合理密植。
香椿適宜的土壤酸堿度為pH值5.5~8.0。宜選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zhì)、保水排水好的砂壤土,肥料以氮肥為主。
香椿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悠久,各地的香椿品種也很多,目前香椿的分類主要是針對菜用香椿而言,一般根據(jù)香椿初出芽和子葉顏色分為紫香椿和綠香椿兩大類。紫香椿一般樹冠較開闊,樹皮灰褐色,芽苞紫褐色,初出幼芽紫紅色、香味濃、有光澤、纖維少,含油脂較多,代表品種有黑油椿、紅油椿、河南焦作紅香椿、山東西牟紫椿等;綠香椿一般樹冠直立,樹皮青色或綠褐色,香味稍淡,含油脂較少,代表品種有青油椿、黃羅傘等品種。
①紅香椿 嫩芽初生時,芽薹及嫩葉為棕紅色、鮮亮,以后隨著芽薹伸長,除芽薹頂部的1/4~1/3保留紅色外,其余逐漸轉為綠色,6~10 d長成商品芽。芽薹和葉柄粗壯,脆嫩多汁,香氣濃郁,渣少味甜,無苦澀味。小葉表面有茸毛,葉背面光滑,葉軸表面淡棕紅色,較長時間不褪色。該品種耐低溫,較早熟,適合大棚栽培。
②紅芽綠香椿 嫩芽初生時,芽薹及嫩葉為淡棕紅色、鮮亮,5~7 d 后除頂端 1/4~1/3 為淡紅色外,其他部分均為綠色。6~10 d長成商品芽,全芽體均為綠色,芽薹粗壯,鮮嫩,味甜多汁,香氣較淡,品質(zhì)不如紅香椿。該品種發(fā)芽較早,生長旺盛,幼芽木質(zhì)化緩慢,產(chǎn)量高,可作為大棚早熟栽培。
③黑油椿 嫩芽初生時,芽薹及嫩葉為紫紅色、油亮。復葉下部的小葉表面墨綠色、背面褐紅色,芽薹向陽面紫紅色、陰面帶綠色。小葉皺縮,較肥厚。嫩葉肥壯脆嫩,香味濃郁,味甜,8~13 d長成,芽長10 cm即可采收。該品種生長勢強,樹勢開張,枝條粗壯,品質(zhì)極佳。黑油椿喜肥水,適宜在平原地區(qū)及肥沃的山地栽植。
④褐香椿 一年生苗木主干為深棕紅色,二年生苗木主干為灰褐色。大樹分杈早,樹皮為黑褐色,縱裂較深,樹冠呈卵圓形。嫩芽初生時,芽薹及嫩葉為褐紅色、鮮亮,展葉后呈褐綠色。8~12 d長成商品芽,芽薹粗壯,色澤艷麗,脆嫩多汁,香氣濃郁,略有苦澀味,葉大而肥厚,葉面皺縮很深,微被白茸毛。葉柄、葉軸表面深紅棕色,較長時間不褪色。該品種喜肥水,不耐旱,不耐低溫。有些植株自然矮化,兩年生只有40 cm高,很適合溫室栽培,是有發(fā)展前途的設施栽培香椿品種。
⑤薹椿 薹椿是安徽太和縣地方品種。樹生長勢旺盛,抽枝能力極強,材質(zhì)生長也快。嫩芽初生時,芽薹及嫩葉為淡褐色,有白色茸毛,展葉后表面變淡綠色,葉背面略帶微紅。葉面皺縮光亮,上有許多淺紅色斑點,外形美觀。小葉極細,多至17~23片。芽薹和葉軸特別粗壯而長,幼芽不易木質(zhì)化,其外形和質(zhì)地似菜薹,故名薹椿。8~13 d長成商品芽,嫩芽粗壯脆嫩、味甜、香氣濃郁、略帶苦澀味,適于鮮食,清脆可口,品質(zhì)好,采收期長,是保護地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
長江流域露地香椿一般在4月初發(fā)芽,4月底就可采摘頂芽,但由于季節(jié)性強,適宜采摘的時期很短,加上椿芽含水量高達90%以上,且大多生長于較偏遠山區(qū),若采后處理不及時,在貯運過程中極易發(fā)生蒸騰作用,進而導致萎蔫、脫葉、腐爛等品質(zhì)劣變現(xiàn)象,特別是在常溫下堆放1~2 d基本就失去商品價值,嚴重影響了香椿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大棚香椿則可將采摘期提前到春節(jié)前后,每年可采摘3~4茬,如果結合露地栽培,采收期可持續(xù)近3個多月,不僅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而且也能給椿農(nóng)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收益。
香椿繁殖方法有有性繁殖(種子繁殖)和無性繁殖(包括插根繁殖、根蘗繁殖、插枝繁殖等)等。大棚栽培用苗量大,多采用種子直播育苗法繁殖。
有性繁殖即種子繁殖。將種子和水按 1∶3的比例放在 40~50℃的溫水中浸泡 10~20 h,清水淘洗干凈后,用多層紗布包好放在20~25℃下催芽,每天翻動種子1~2次,并用清水淘洗2~3遍,5~6 d有30%的種子露白即可播種。每667 m2苗床用種4~5 kg。長江流域最佳播種期為3月中下旬,條播、撒播均可,行距40 cm,深度 4 cm,播后覆土2~3 cm,然后蓋草或覆地膜保持苗床濕潤。種子發(fā)芽有30%出土時需要揭草或揭膜。播后7~10 d開始出苗,半個月苗出齊。出苗后,維持棚溫白天 18~28℃,夜間12~18℃。當棚溫超過30℃時要通風降溫。如果土壤干旱,可于晴天上午用噴霧器補水。當幼苗長出2~3片復葉,苗高5~6 cm時間苗,按5~6 cm株距定苗并及時除去雜草。苗高10 cm時,將苗帶土移栽進苗圃地。株行距15 cm×40 cm,667 m2栽 10 000株左右。6月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8 月每 667 m2追施氮磷鉀復合肥 30 kg,8月下旬后減少灌水,促進苗木木質(zhì)化,使芽飽滿。當年苗高達1 m,就可用于椿芽生產(chǎn)。
①插根繁殖 采用插根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方法:利用香椿根上不定芽萌發(fā)力強的特點,每年秋冬季挖苗和春季移栽苗木到大田苗圃時,選用截下的直徑0.5 cm以上粗細、長度10~20 cm的根段,將上端剪成平口、下端剪成斜口,剔除根皮被損傷或劈裂的根段。剪口放在60~100 mg/L吲哚乙酸或1 000 mg/L萘乙酸溶液中浸泡 1~2 h,按根段粗細分級,插栽于苗圃地中(秋冬季獲得的根需沙藏到來年春季),深入土下2 cm,株行距仍為15 cm×40 cm, 每 667 m2約10 000株。插完后上蓋地膜提溫保墑。幼苗出土后去掉地膜,并及時除蘗,每株保留1個健壯芽,其余去掉。以后管理同播種育苗。
②根蘗繁殖 又稱分蘗或分株繁殖。香椿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長出很多根蘗苗,將這些苗挖出,即可成為獨立的新枝。為了加速促進根蘗苗的產(chǎn)生,可用人為方法進行處理。春季土壤解凍后,在椿樹周圍挖50~60 cm深的環(huán)形溝,其直徑與樹冠相當,這樣可切斷部分根系。將溝內(nèi)土壤翻松,適量施肥,刺激斷根部位產(chǎn)生很多根蘗苗,隨時隨地都可以分株定植。
③插枝繁殖 6月底7月初,選主干上離地面20 cm、抽生70~80 d且已半木質(zhì)的枝條,剪成15~20 cm長的插穗,剪口上平下斜,穗條上部留1~2片復葉基部的2對小葉,插條剪口放在80 mg/L吲哚乙酸或1 000 mg/L萘乙酸溶液中浸泡 1~2 h,按15 cm×40 cm密度插入沙床中,在相對濕度85%~90%、溫度20~30℃的條件下,50 d 左右即可生根,當幼芽萌發(fā)長至0.5 cm長時,即可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