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賓/著
深秋,帶兒女還鄉(xiāng)。掃墓畢,在遠房侄兒家吃飯。飯后,兒女要回自己家看看。過一條新修的路,繞兩座院落,一片疏林,就到了我們自己的家。家已空,算不上家,只能說是舊居。原有的盆盆罐罐、筐筐簍簍,父親用過的農(nóng)具,母親用過的紡車兒、棗木的織布機,都沒了。黑土和草根打成的院墻,早被二十年風雨侵蝕傾圮,只看見礓石砌就的墻基,上面積了蚯蚓拱出的土粒,蝸牛爬過留下的白印。老屋猶在,門落鎖,鎖已銹。十三格的木窗,木質已成鐵灰色,蜘蛛密密結網(wǎng),織成一層紗。門口的地上,無人的足跡,有干了的綠苔,枯了的野草。
兒女年輕,卻也感傷。他們生在城里,滿周歲,次第回來跟著爺爺奶奶,待上學,才返城。在這里,有他們早已消逝的童年。那時是娃娃妞妞,如今已長大成人。他們都沒說話,只默默滿院察看,似要尋覓當初的遺留。好像找不到,一切都被歲月消解遮掩。他們的爺爺奶奶,已先后魂歸村外的黑土地;人去了,昔日的生活也去了。家只剩下外殼,憑回憶怎能把它填滿?愈是回憶,家愈虛空,舊時的景象愈是遙遠。一番回憶,只引出長長的嘆惋。
我也無言,久久在老屋前后彳亍,步履蹣跚。兒女們或許不知道我心里更蒼涼。我在這里落生,胞衣就埋在院里的石榴樹下——石榴樹早已不存。在這里,我度過雖貧寒卻快樂的童年,步入雖苦澀卻亢奮的青春。這舊屋,這小院,一直是我精神的歸宿。多少次在文章里,我描繪過兒時的生活,筆端流下親切的情感,傾吐對家的思念,那思念剪不斷理還亂。到如今真正回家一看,卻原來,那些都是想象,都是虛幻;萬千思念并沒有最終的著落,像漂泊的船,纜繩已無樁可拴。失去的,永遠失去了,失去的不僅僅是飄入高空的炊煙、放了豇豆的小米飯的香味、雞和狗、母親的紡車聲、父親飼養(yǎng)的牛驢,是整個兒農(nóng)家生活的溫馨和艱辛,還是一種文化,還是我得以安身立命做人作文的原初依據(jù)。
1.1959年高中畢業(yè)證上的照片。畢業(yè)證是一張紙,背面填寫各門功課成績,還有操行評語。成績多是5分(當時學蘇聯(lián),實行5計分。5分是滿分)。因為愛文學,評語中故有“該生資產(chǎn)階級成名成家思想嚴重”之句。
2.此照攝于1964年春,時在一所鄉(xiāng)村中學教書,業(yè)余學寫散文。南陽的照相館來學校兜生意,花五毛錢所照。當年無彩照,顏色是涂上去的。在那時頗時髦,如今看很俗氣。還曾破費兩元放大一張,裝入鏡框,懸于壁間?!拔幕蟾锩币潦?,因文獲罪,被“革命小將”弄去,作為“資產(chǎn)階級腐朽思想”罪證,踏上一只腳。而今憶及,恍若隔世。
最早,我家只三間草屋,茅檐低而豁,土坯墻擋不住鉆進的北風。打20世紀50年代起,父親就準備蓋瓦房,一次又一次省下錢買磚買瓦,一次又一次碰上“合作化”“公社化”“大躍進”、大饑荒,磚瓦被拉去充公。直到60年代后期,才終于建成三間苫了藍瓦的新房(為了省錢,仍是土坯壘墻,只用青磚包了墻皮,鄉(xiāng)下人管那叫“里生外熟”)。那過程,艱難而漫長,一如李順大造屋。如今,瓦壟已凌亂,墻也裂了縫,檐下有明顯的雨漏痕。老屋真的老了,在周圍一座座鋼筋水泥建成的樓房的對比中,越發(fā)顯得寒磣。
我家的宅基地超過半畝,原有雜樹大大小小百余棵,組成一片林子,枝葉扶疏,綠蔭如翠蓋。我小時候,曾在林中摘構桃、捋榆錢、掃樹葉。兒女小時候,曾在林中捉知了、撲蝴蝶、藏貓貓。每棵樹都和我們兩輩人的童年有關。如今,那么多的樹大都不知去向,我數(shù)數(shù),還剩九棵,南一棵北一棵,孤零零地不成林。樹下拴著別人家的牛,跑著別人家的雞鴨??赡苁茄?,啃掉了榆樹的皮,可能是豬,拱出了楝樹的根。沒了主人,樹也活得不自在。那棵構樹,干更加彎曲,枝大半干枯,身上被蟲子蛀出窟窿,浸殷紅的津液,酷似行將死去的駝背老翁。那棵桑樹,已經(jīng)中空,而且皸裂,木縫里長了野生的木耳,還有一坨坨蕈類植物。屋角那棵椿樹,女兒在家時,只有茶杯粗,曾猴兒似的爬上爬下玩;而今,已長成水桶粗,結一樹帶翅膀的椿谷谷。猛看見另一棵椿樹上有鳥巢,像是斑鳩的窩。忽想起我小時候樹上就有斑鳩窩,不知道這斑鳩是那斑鳩的幾代子孫。主人離去,鳥兒還守著故園,替我看家。忙去那樹下看,見有螞蟻排著長隊沿主干蜿蜒行進。它們一定是我兒時的螞蟻的后裔。這卑微的小生靈永遠不離故土。
我家世代務農(nóng),自列祖列宗到我父親母親,輩輩都是莊稼人。從我這一代起,居然離土離鄉(xiāng)了。雖然住進城市,我總自認為仍是鄉(xiāng)下人,常以草民百姓的視角,看茫茫塵世間的事事物物。其實,在鄉(xiāng)下,我沒一寸可耕的田地,也無須拼盡力氣土里刨食,早已不是地道的鄉(xiāng)下人。我和土地、莊稼、農(nóng)事活動已無任何聯(lián)系。我和故鄉(xiāng)的牽連,只剩下一座老屋、九棵老樹,還有一顆老邁的心。進而想到,我的兒女對老家或許還會留些印象,那印象將漸漸淡去;我兒女的兒女就不可能再承認這里曾是家了。
有鄉(xiāng)親勸我重新修葺老屋,我說,不必了。有鄉(xiāng)親勸我索性賣掉,我說,更不成。就讓它這樣存在下去,衰敗下去,起碼可以作為家的象征,作為早已破碎的舊夢的見證,總能為我的余生留下一個想頭。
臨別,起一陣風,枝頭殘留的黃葉紛紛飄落,簌簌有聲,像是嘆息,像是叮嚀,像是切切囑咐我,這里畢竟是根,是人生旅程的起點站,即便走到天涯,也不要斷了一絲記掛。
小時候,咱倆好。論年齡,你大我三歲;論輩分,你長我兩輩。你生來就瘦,小名瘦狗兒,我就叫你狗兒爺。那“爺”字,分量并不重,你也從不以爺自居,倒像個哥哥。打柴割草之余,常在一塊兒玩。打柴割草也是半干半玩。玩土,玩泥,玩水,做那些鄉(xiāng)野娃娃都會的游戲。也粘知了,罩蟈蟈,捉魚蝦。弄到這些玩物兒、吃物兒,你總是說:“娃,給你啦?!币苍S在這時,你才想起你是爺,應該有爺?shù)目犊?;可那架勢,又不像爺。我接著,你就笑,笑得嘴角快咧到耳根兒上。你好玩鳥,也會養(yǎng)鳥。上樹掏只小斑鳩,笸籮兒里養(yǎng)著,養(yǎng)到會飛,它也不飛走,你到哪兒,它到哪兒,空中飛一會兒,就落你肩上,親親地啄你耳后那個瘊兒。我也愛玩鳥,可養(yǎng)幾天,它就病蔫蔫的。你總拿去替我養(yǎng),養(yǎng)幾天就健康了,又蹦又叫的,再送給我。一到我手,鳥就不自在,時間一長,就死了。你就把一只養(yǎng)大的斑鳩送我。我只能把它關在籠里,不敢撒,一撒,就飛你家去了。池塘邊,有棵黃楝樹,樹上,有老鴰窩。我想弄個小老鴰養(yǎng),就拿竹竿戳老鴰窩,嚇得老鳥哇哇亂叫。正戳,你去了:“娃,老鴰正孵蛋兒,戳下來蛋兒就碎了。小老鴰不能養(yǎng),養(yǎng)不活。娃,老鴰是神鳥兒,吃豆蟲,不能傷,傷了要害眼哩?!迸挛也宦?,你有意顯出爺?shù)膰烂C。我不戳了,你才笑了,兩眼笑成初二三的月牙兒。
狗兒爺,你是我童年最親的朋友。
最難忘,村東那條河,河里那個潭。六月里,一陣猛雨過后,潭里水變渾。那么多魚,或許嗆得難受,都浮上來,把嘴湊到水面,一張一合。咱倆去潭邊捉魚,兩手一捧,就能捧出一條,好得意。我看見一條大魚,嘴一張,像能吞下一個餃子,黑色的脊梁,像有一尺長。伸手去抓它,哧溜一下,跑了,它身上太光。一會兒,又在近處拱出水面,朝我吐氣泡兒,引逗我。我忙去捉。魚扭頭向潭當中游去。我身子向前一傾,腳下一滑,像有東西吸著,把我吸進潭里。眼前一片昏黃。我想喊,一張嘴,光喝水……我醒來,已躺在家里床上。卻原來,你回頭發(fā)現(xiàn)不見了我,只看見水下一綹頭發(fā),忙去拉我,硬把我拽上岸。你個子比我小,又瘦,那當兒里,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勇氣,那么大的力量?爹媽感激你,夸你。你光笑,靦腆地笑,笑得口水滴到肚皮上。你說,那潭里,淹死過一個小媳婦,成了淹死鬼。淹死鬼要拉人,拉了替身,才能托生。我說:“好險,往后,我不敢去摸魚了?!蹦阏f:“娃,你想吃魚,我下去摸。我命硬,不怕淹死鬼……”
狗兒爺,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從墻上的掛歷可以看出,此照攝于1974年5月。其時蝸居南陽縣“文教大樓”,辦公、寫作、住宿都在一間屋。同樓住的,還有豫劇團、曲藝團的演員。一天到晚,弦歌不絕。我的工作是寫唱詞,大調曲子、三弦書、河南墜子什么的(學寫散文則是私活兒)。那些年的曲詞訓練,頗有益于日后的散文創(chuàng)作,起碼使我比較注意語言的聲韻美和節(jié)奏感,讀起來不致拗口。
后來,我出外上學,在外工作。你一直在家,扶犁站耙,春種秋收,一天掙十個工分。我們很少見面。我常常忘了你,沒給你捎回過一句問候話。你老是記住我,每逢家鄉(xiāng)來人,總說:“狗兒爺念叨你呢?!?/p>
你一直沒結婚。不是不想結婚,而是沒錢說媳婦。你苦干一年,只能吃半年饃,連買鹽、買煤油,還得靠刨茅根擔街上換錢。
那年,你進城找我,給我的孩子帶兩只蟈蟈,高粱篾兒編的籠兒裝著。籠里還有兩朵南瓜花,那是蟈蟈的食兒。你說,要是喂辣椒皮,就叫得更歡。又送我一只鵪鶉,已養(yǎng)到半大。還有一袋兒能碾小米的谷子,那是鵪鶉的食兒。你說:“這谷子夠它吃半年。等等,再托人捎來;城里買不來谷子?!蔽覍ζ拚f:“小時候,狗兒爺對我忒好,救過我的命?!逼迒柺窃趺椿厥?。你忙說:“別提啦,小時候知道個啥?!闭f著,笑了,仍是靦腆的笑。那年,你才四十幾歲,可已是一副老相,真像一位爺了,只你的笑還和當年一樣。人老了,笑不老。你是找我借錢的。你說,媒婆給你介紹一個對象,年齡合適,人也不賴,可就是得花三百元錢。已經(jīng)弄夠二百元,剩下的,指望我添上。唉,我那時,月工資四十多元,妻三十多元,手里是沒余錢??晌以傧騽e人借,是能湊夠一百元的。但是,我沒去轉借。向你叫了一番窮,竟忍心拒絕了你。你聽后,不僅沒生氣,反而說:“城里住,日子也不好過,啥都得買,開門就得花錢,哪像咱鄉(xiāng)下,掐把紅薯葉就是菜……”你顯出很抱歉的樣子,看著我,不好意思地笑著,像不是我對不起了你,而是你對不起了我。我想留你住下,看場戲;那陣兒,老戲剛開禁,正熱。你說:“城里地方窄,住下添麻煩。”執(zhí)意要走,急急去車站,趕末班車。臨別,交代我,鵪鶉籠要掛墻上,別放桌上;那鳥兒,怕老鼠。你去了,只帶著我送你的一包值二角錢的紙煙,還有一沓兒卷煙葉吸的廢紙。你當時心里想的啥,我不知道。你懷著希望找我,我卻使你失望。我真該借一百元給你。我沒借,我怕你歸還不起。我小看了你。我辜負了你的信任,背叛了童年的友誼,愧對你的救命之恩。聽到蟈蟈叫,我就想到你;想到你,心里就難受??吹交\里的鳥兒,我就想到你;想到你,心里就沉重。我欠你一筆良心債。你對我,并不怨恨,四個月后,又托人捎來一袋兒谷子。
后來聽說,正因為少一百元錢,那婚事,終于吹了。你仍是獨自一人,住村頭那間山墻開門的屋。沒人做飯,沒人補衣。沒人心疼你,日子過得凄惶。狗兒爺,是我,是你從淹死鬼手中救出的人,壞了你的婚事啊。
后來,再沒人給你說媳婦。即使你能拿出更多的錢,再也找不來對象。一年又一年,你越發(fā)見老了。沒奔頭,再也沒心過日子。干什么都沒精神。想吃飯,不想做;想睡覺,睡不著。生活好像白開水。只有那兩只鳥兒,陪你度過長長的白晝、漫漫的黑夜。你仍沒忘記我,一再捎來鵪鶉,捎來谷子。捎來的是一顆真誠的心。你看重孩提時的情誼。我對你,毫無回報。你情緒不好的時候,我該回去,找你說說寬心話。我沒有。你活得無味的時候,我該接你到城里來,住幾天,變變環(huán)境。我沒有。比起你,我太卑劣。
你病了,病時我不知道。你死了,死時我不知道。直到幾個月后,鵪鶉吃完了那袋兒谷子,我才想起你,才向家鄉(xiāng)的來客打聽你,才得知你的死訊。病時,我沒到床前慰問。葬時,我沒去墳前致哀。算一算時間,你是在給我捎來了最后一袋兒谷子后不久死的。我大哭一場,眼淚也刷不掉我心上的愧疚。你那次來,曾對我說:“沒女人,家不像家;有女人,家才是家?!蹦阋恢睕]個真正的家。你帶著多大的遺憾去了。如果那次我給你一百元錢,你就會有家。有了家,就會好好生活下去,決不會早早離開人世。你死時,才五十二歲。我恨自己,恨也晚了……
前不久,我還鄉(xiāng)。踏上故土,天已黃昏。沒進村,徑直去你墓地。墳上長滿薺薺菜,開細碎的小花。墳前插的柳木棍,活了,已長成樹。樹上一個斑鳩窩。你是好人,死后鳥還戀著你。我有很多話,想對你說,可不知從哪兒說好,也不知如何說好。蒼茫暮色里,好像看見了你。你仍帶著昔日的笑。你原諒我了?哦,你是爺,爺總是寬懷大度的。狗兒爺,即使你原諒我,我也不能原諒自己。我欠你的良心債,終生也償還不了啊。
一
《農(nóng)政全書》,古人傳下的一部科學著作。書中的知識,早已普及,早已老化,失去了實際價值。今天,除了史學家,怕沒幾個人再去讀。我倒是從頭至尾看了一遍。雖然這不是文學作品,語言也缺少文采,我卻讀出了滋味。品咂這種滋味,有甜美,有辛酸,有歷史感,有現(xiàn)實感,有一種復雜的不好言說的親切和凄愴。
這書,為明代上海人徐光啟所編纂。徐原是儒生,一步步考中進士,一步步升為宰相,卻始終心系農(nóng)桑。這就比儒家的鼻祖孔夫子強多了??鬃又魂P心禮樂,只注意當朝執(zhí)政的君王,不關心稼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知識幾近于無。他做夢,只能夢見周公,決乎夢不見匍匐壟畝的農(nóng)夫。“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笨磥恚先思疫€有自知之明。然而,樊遲一離開,卻罵道:“小人哉,樊須也!”就露出了本來面目。在鄉(xiāng)間的土路上,背著除草工具的老農(nóng)曾對孔子的弟子子路斥責道:“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話,并不冤枉圣人師徒。書的前幾卷,輯錄諸子百家有關“農(nóng)本”的論述,唯獨沒有儒家的。國人的吃飯穿衣問題,并不在孔子的思考范圍之內,雖然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緇衣,羔裘;素衣,麑裘”,十分講究吃穿。儒家不管農(nóng)業(yè)。千百年來以儒術治國,千百年來以農(nóng)業(yè)立國,豈不別扭?并不別扭,禮樂并不關乎庶民,仁政并不惠及蒼生?!稗r(nóng)本”并不是以農(nóng)民為本,而是讓農(nóng)民提供賦稅徭役,支撐封建王朝的大廈。徐光啟關注農(nóng)業(yè),也并不只為百姓,主要是為了朝廷。無農(nóng)不穩(wěn),主要是萬歲爺?shù)慕讲环€(wěn)啊。
先秦諸子百家中,曾有農(nóng)家。農(nóng)家的著作已經(jīng)失傳。西漢以后,儒家定于一尊,儒學成為顯學,成為做官仕進的敲門磚。沉溺于孔孟之道的知識分子多如牛毛,留意于農(nóng)業(yè)科技的知識分子寥若晨星,真正的農(nóng)學家?guī)捉跓o。農(nóng)民一直沿用祖?zhèn)鞴欧ǚN莊稼、養(yǎng)牛驢。因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就一直停滯不前,收獲多寡,只聽憑老天爺安排。其實,徐光啟從事的工作,算不上科學研究?!掇r(nóng)政全書》只是一部資料匯編,只是一部粗淺的科普讀物而已。
讀《農(nóng)政全書》,我常常想起我百里外的老家,祖宗的埋骨地。那里仍然貧窮。我時時覺著,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如今似乎仍生活在 《農(nóng)政全書》的時代。
二
到底是哪位老前輩最先意識到,播種前應當翻地,使其松軟,才宜于禾苗生長,史籍無載。但翻土工具的發(fā)明者卻有說法,《易·系辭》說:“神農(nóng)氏作,斷木為耜,揉木為耒。”耜就是掘土的木橛子,耒是上端手握的橫木。王禎說:“佃作之具雖多,皆以耒耜為祖。”耒耜是中國農(nóng)耕史上的第一件工具,雖簡陋,也是一大進步。據(jù)說,炎帝神農(nóng)氏生活在公元前26世紀初葉。先民用耒耜翻土,翻了兩千年,才有了犁。犁是牛拉的。先民養(yǎng)牛甚早,只是用于運輸,服務戰(zhàn)爭。所以,武王伐紂成功以后,天下太平,偃武修文,就“放牛于桃林之野”,并不是把牛送回鄉(xiāng)村,服務農(nóng)事。用牛拉犁耕地,又是一大進步。這個偉大變革,發(fā)生在春秋時?!墩撜Z》中第一次出現(xiàn)“犁牛”一詞,楊伯峻先生注釋犁牛為耕牛??鬃拥膶W生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可見當時已經(jīng)實行牛耕,可能當時尚屬新生事物,為趕時髦,才做名字,如后世人叫“抗美”“文革”一樣。
老牛拉動木犁,喘著粗氣,邁著沉重的步子,在華夏的原野上遲遲行進,拉著中國的農(nóng)耕史緩緩向前,一路風塵,一路艱辛,從公元前五六世紀,一直拉到公元20世紀,把歲月拉得蒼老,歲月塑造了趕牛扶犁的農(nóng)民,使他們固定了牛的性格、犁的精神。《農(nóng)政全書》中附有犁圖,并一一介紹組成犁的十一個部件。我細審視,發(fā)現(xiàn)這犁和我父親用過的犁一模一樣,絲毫不差。寫到這里,想起兩幅《牛耕圖》,就找出來看,一幅是陜西綏德出土的西漢墓畫像石拓本,一幅是河南南陽出土的東漢墓畫像石拓本,畫中的犁也都如我父親用過的犁。那兩位耕地的農(nóng)夫,雖面目模糊,卻神情生動,前漢那位顯得急迫,正揮鞭打牛,后漢那位顯得沉穩(wěn),正躬身狠壓犁把。從兩人身上都依稀可以看出積蓄已久的悲苦艱辛。再看,隱隱覺著兩位都像我的土里刨食的家鄉(xiāng)父老。
牛作動力,犁作工具,一次次翻土成垡,翻了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一仍其舊,毫無變化。
已經(jīng)有了拖拉機,大馬力的拖拉機帶動成排鋼鐵的犁鏵,犁得又深又快,確能把古老的土地犁出新生。但在我的故鄉(xiāng),只有少數(shù)人家有手扶拖拉機。用它耕地,拉的仍是前朝古代的犁;那情景,看似滑稽,也是進步。沒人用大拖拉機。一家家侍弄一片片小塊土地,用不上大物件。多數(shù)人家仍是牛耕,一個好把式,一犋壯牛,從五更,到黃昏,可犁地一畝半??磥?,老祖宗馴化的牛,拉著老祖宗發(fā)明的犁,要一直拉下去了。
三
書中以四卷篇幅,記載農(nóng)器百余種,除了喂牛用的拌草棍,縻驢用的棗木橛,凡農(nóng)家必備之物,無一遺漏。每件器具的構成、用法,都一一詳盡說明。內容早已陳舊,文字卻堪玩味,讀起來頗似質樸的詠物詩,古拙的小品文。
鋤這種農(nóng)具,大概自鐵器時代開始,就出現(xiàn)在田間(我查閱幾種青銅器圖錄,皆不見銅鋤),除草松土,功莫大焉。我記起,在楚辭《卜居》一文中,屈大夫曾想到,既不見容于朝廷,就鋤草茅以力耕。詩人陶潛歸園田居后,曾晨起趕往南山下,收拾豆田的荒草,直到日落,才帶月荷鋤回村。在唐詩宋詞里,也一再寫到鋤;得意或失意的文人,看見一把鋤頭,一再勾起對農(nóng)民之苦的同情,對田園之樂的向往。但莊稼漢握鋤鋤地,卻是毫無詩意的,有的只是疲累、悶熱、順頭下滴的點點汗水。我父親是鋤地的好手,不惜力氣,肯下功夫。他說,旱天鋤地,鋤頭有水,澇后鋤地,鋤頭有火。無論小麥或高粱,他總要鋤四遍。他不知古書上說的鏃、布、擁、復,但他的鋤法絕對符合古制。鋤地必須低頭俯身,若直腰挺胸,鋤決不能插進土里。所以,父親早早地駝了背。駝了背的父親,背負著沉重的生活、沉重的命運,終生沒得輕松,終生都在沉重的壓力下默默勞作……
書中附有農(nóng)器圖譜,般般件件,琳瑯滿目。細端詳,像觀賞畫自吾鄉(xiāng)的靜物寫生。那些物件,我都熟悉,用過,摸過,見過,幾乎每一件都聯(lián)系著遠方的故土、遠去的童年,每一件都引我回想,般般往事次第浮上心頭。比如那把鐮刀,彎彎的,好似初二三的月兒,我曾用它割草,喂那頭養(yǎng)了十年的老驢。那天午后,村里唱戲,戲里那個小丑忒逗人,為了早早回去看戲,割得急,不小心,鐮刀下一個圓圓的礓石一滾,刀刃割了手指,鮮血把勾勾秧扇形的葉片染紅。疼得想哭,卻沒哭。那刀痕,留在左手食指上,長了五十年,至今仍清晰可見。比如那把竹筢,我曾用它摟樹葉,摟成堆,弄回家當柴燒。筢齒斷了三根,摟得太慢。西鄰二蛋,剛買把新筢,幾下子就把那么多樹葉摟光了。我氣得在心里罵,真想把他的筢子踹個稀巴爛。那二蛋,長我三歲,我升入初中那年,他就娶了媳婦。我的兒子沒出世時,他就當了爺爺,發(fā)白齒落,滿臉皺紋似桃核,確像一位爺爺。四十六歲,他就死了,死在村南古路溝里,死時鐵筢還在身邊,他在那兒刨茅根,為了當柴燒。村人說,他是累死的。他一輩子沒坐過汽車。
農(nóng)器中,有一件叫镵,古色古香的名字。《說文》中就有它。杜甫逃難到同谷,饑寒交迫中,曾用它挖黃獨(一種根莖可食的野草)充饑,把命托給了它,同時如泣如訴地把它寫進詩里。再看圖,似曾相識,猛想起,我兒時的朋友柱兒家就有一把,土名叫挖镢。誰家挖樹根,挖糞池,挖紅薯窖,甚至挖墓坑,都去借。柱兒曾約我去東坡挖田鼠洞,不是要捉田鼠,而是想把洞里藏的黃豆挖出來炒吃。洞又深又長,還沒挖到黃豆,就把余老五家的祖墳挖了個豁子。余老五正好去犁豆地,一看,氣極,扇柱兒一耳巴,在我屁股上拍下五條鮮紅的指頭印兒。他那把镵,祖上傳下的,背面鐫有“羅記”二字,乃鐵匠羅麻子的作品。羅家世代打鐵,鍛造的一直是名牌貨。我小時候的羅鐵匠,據(jù)說是羅麻子的六世傳人。如今,那件可算文物的工具還在,可能已經(jīng)磨損了許多。柱兒的兒子就用它翻土種莊稼。他家沒牛,雇人犁,沒錢。他有四個兒女,都傻……
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農(nóng)具,仿佛互有關聯(lián)。
此照攝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縣文聯(lián)召開的文學筆會上。文學像是黏合劑,把我和業(yè)余作者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那些年,文學熱,筆會多,我曾天南地北無數(shù)次參加筆會,切磋文事,游山玩水。進入新世紀,筆會少了,甚至沒了,仍然堅守的作者仿佛都在孤軍奮戰(zhàn)。想到這兒,不禁感嘆不已。
四
不只講述生產(chǎn)工具,還要論說生活用具,凡莊戶人家過日子離不了的物件兒,書中都一一介紹,不厭其周到,不嫌其瑣碎,而且引經(jīng)據(jù)典,表明古已有之??稹⒒@、簍、籮、畚、囤、簞、甕、盆、罐、碓、臼、笸籮、簸箕、掃帚、篩子、蓑衣、斗笠、水桶、扁擔、石磨、石碾……一一讀來,像參觀一座民俗博物館,像又回到養(yǎng)育我長大成人的荒村,種種都在眼前,不禁鄉(xiāng)思綿綿,幾多溫馨,幾多辛酸。那些器物,竹制的,木制的,草制的,石制的,陶制的,泥制的,都來于自然,常常是就地取材制成,和農(nóng)村的自然經(jīng)濟,農(nóng)民的自給自足,十分合榫;使用了千百年,千百年模樣未變,用途未變,農(nóng)家生活延續(xù)著悠遠的平常和平淡。我故鄉(xiāng)有一首童謠說道:
1986年1月,散文《紡車兒》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想不到這篇小文竟引起了阿根廷人喬治·斯瓦茨曼(漢名墨喬)的喜愛,譯為西班牙文,還特地從北京專程來南陽,相見言談甚洽??梢姡l(xiāng)土的東西是無國界的。
瓦盆瓦罐,
盛米盛面,
爹擔水,媽做飯,
小孩沒事干,
搬來石臼搗蒜。
質樸的農(nóng)民,用質樸的器皿,過質樸的日子。質樸的米面做出了質樸的農(nóng)家飯,農(nóng)家飯一直散發(fā)著古典的味道,既醇厚,又清苦,吃了千百年,千百年滋味依舊。我故鄉(xiāng)還有一首民歌唱道:
高粱一升谷一合(讀ge,量器,十合為一升),
再兌半筐蕎麥殼。
爺推磨,奶篩籮,
篩了面,熬湯喝,
剩下麩皮烙餅饃,
——孫娃餓得沒法活。
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我似乎聽到了沉沉的石磨聲,緩緩的篩面聲,老人的嘆息,孩子的哭鬧。就這么一點點可吃的東西,能熬幾次湯?能烙幾次餅?簡陋的器具,總經(jīng)久耐用,粗糙的飯食,常難以為繼,知足的莊稼人老是得不到起碼的滿足。
簸箕,原本尋常之物,想不到那么古老,內中還有那么多學問。
大概是先有簸箕,而后才為那四顆星命名?;菍偕n龍座,為二十八宿之一,好高貴的,卻有一個土里吧唧的名字,可見古人對這件普通農(nóng)器的重視。在我故鄉(xiāng),管簸箕兩邊被手握的部分仍叫踵兒,前邊鑲的寬短的薄板仍叫舌頭,幾千年后,古意猶在。并不是家家都有簸箕,買個簸箕得賣幾升糧食呢。村頭狗剩家,有一個簸箕,是他爹媽的幾乎唯一的遺產(chǎn),用了多年,原來潔白的柳條已成灰褐色,舌頭也磨薄了。村人磨面前簸糧食,碾了米簸谷糠,都去借;雞蹬破了盛鹽的瓦罐,鹽撒一地,豬拱翻了盛豆的笸籮,豆沾了土,需要簸,也去借。狗剩一家在村里的地位就高了許多,鄰里見了狗剩或他媳婦,都主動笑著打招呼。狗剩會劁豬,常去外村串,掙錢不少,可娶親八年,女人仍空懷。村人就說,劁豬傷害生靈,該絕后。一日,從外村來了魏家哥兒倆,給財主做佃戶。哥兒倆都是光棍兒,住場房里,老二下地,老大做飯。老大常去狗剩家借簸箕,場房和狗剩家,只隔一條長滿苦苦菜的泥溝。不多久,就和那女人混上了,沒事也去借簸箕。終于,那女人生了。狗??磧鹤樱娇丛较裎豪洗?,那眉眼,特別那塌塌的鼻子,簡直是活脫殼。并不聲張,半晌里突然從外村折回家,進屋見魏老大正躺在床上,躥上去硬用劁豬刀割掉了他的雞巴。魏老大一直疼死。魏老二越想越氣,半夜溜進狗剩家,用切菜刀宰了狗剩。魏老二也去借簸箕,頭一次去,就上了床。后來,干脆和那女人合戶了。自那以后,再沒人去借簸箕,怕借出麻煩 。如今,魏老大留下的塌鼻兒子仍然健在。他或許不知道當初一切。村人一直傳說,成了民間故事。據(jù)說,那簸箕還在,早破朽,卻沒扔。一個寒磣的簸箕,竟牽扯出那么多恩怨情仇。每件普通的器物,都參與生活,也參與歷史。
在時下的城市家庭,那些古老的器物幾乎都已絕跡,偶有一只筐或籃,也做成了工藝品。在我的故鄉(xiāng),那些祖?zhèn)鞯臇|西仍是生活必需品,少了一件都不方便。東鄰大貴二貴弟兄倆,請來老舅分家,就把那些盆罐鍋碗、草編的簍、竹編的筐、荊條編的籃、高粱莛編的笸籮、紫穗槐條編的撮箕,分別掂成大體相等兩份;只一個麥秸和泥糊成的盛糧食的缸沒法分,給了二貴,大貴就說老舅偏心。三年前,我去伏牛山采訪,暮投三家村。見三家共用一個石碓、一盤石磨,共有一座石板搭成的山神廟。在三家各吃一頓飯,待我都熱情,都是栗木火熬的山玉米糊湯,粗瓷大碗盛了,喝得身心俱受用。三家用的器具,除了一只竹殼熱水瓶,竟都能在《農(nóng)政全書》中找到。只有一件,書中未載,就是挎在背后背柴的柴架。用這東西一次能背一百斤柴,翻四道嶺,過三條河,走五十里路,背到街上賣,能賣五元錢。
只要過苦日子,就離不了那么多古老的器具。
五
書中以好大篇幅介紹農(nóng)作物栽培方法。原以為,應當首先說到小麥,卻不料,把黍、稷、稻、粱、秫、稗及豆類一一介紹后,才輪到麥,說罷大麥,才說小麥?!吨芏Y》中列九谷,小麥居其末。如今,小麥是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主糧,白面是北方大部分農(nóng)民的主食。在古代,卻不是。“蘇頌曰: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熟,具四時之氣,為五谷之貴?!奔热毁F,就不是普通草民所能享受的了。所以,衛(wèi)八處士款待久別的朋友杜甫,飯食只是黃粱;韓愈造訪寺廟,和尚供奉給他的只是疏糲,都不能以白面饃餉客?!稌x書》記載,當時的富豪何曾,吃的正是白面饅頭,而且蒸出的饅頭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只吃發(fā)酵得很暄,暄得開裂成了十字的。在很長歷史時期里,小麥因為產(chǎn)量低,價值昂,白面就一直是奢侈品,在卑賤者的生活中不占位置。所以,莊稼里不能讓它領頭。
我父親年年種小麥,上糞多,活兒做得周詳,每畝只收一百多斤。只在麥收后,高粱登場前那一段時間,蒸白饃吃,白面里往往摻了麩皮。平時,只吃高粱面窩頭。高粱面粗,澀,拉嗓子,不是很餓,很難下咽。我家是中農(nóng),貧農(nóng)們連窩頭也不能經(jīng)常吃。不多的小麥,一部分交公糧,一部分賣錢,剩下的貯藏瓦缸里,為防老鼠偷吃,蓋得十分嚴實。磨二升三升白面,只為了待客,為了病人,年節(jié)時,為了敬神。那時候,誰家老爺子每天早晨能喝一碗白面湯,別人都羨慕呢。白面是稀罕物,走親戚吃了一次白面烙的餅饃卷小蔥,老是久久回味不盡。留成的童養(yǎng)媳,偷偷抓幾把白面,和一和,拍成餅,塞灶膛里燒,燒熟后正吃,留成媽看見了,邊罵沒出息不要臉,邊扒下褲子打屁股。罵罷打罷,那花枝兒似的女子竟含羞投井自盡了。長坑岸住的八奶奶一病不起,到奄奄一息時,兒子問她想吃啥,她說,想喝白面條兒。兒子跑半個村子,才借來半瓢白面,面條兒還沒搟好,老人就死了,死時大張著嘴。我奶奶在世時常說,窮人本來就是吃黑窩頭的命;想吃白饃,你托生到財主家,當老太爺去。我們村那財主,兩頃地,收小麥一定不少,可只有老太爺一人吃白饃,教家館的先生吃黑白相間的花卷,其他人都吃高粱面窩頭,黑面中僅有一成白面。
合作化后,每人每年只分七十斤小麥,白面就更稀罕了,連敬神、祭祖的饃里,也兌了玉米面。高粱也越來越少,高粱面窩頭也難吃上。那年月,主要指望紅薯充饑。徐光啟編書時,紅薯剛剛傳入中國,僅在閩、廣一帶種植,還沒傳到中原。編書人絕對不會想到,三百多年后,老祖宗從未種過的一種作物竟成了中原農(nóng)民的主食。紅薯、紅薯干、紅薯面,是三頓飯的永恒內容。當時曾有民謠道 :“紅薯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鳖D頓紅薯,天天紅薯,人人吐酸水,個個肚里脹。紅薯救了農(nóng)民的命,也壞了農(nóng)民的身體。我正是吃那種飯食長大的,當時的滋味至今記憶猶新。上中學時,吃大食堂。食堂的紅薯面湯常有苦味霉味,紅薯面窩頭倒十分周正,比墨水瓶稍大,一個個溜兒圓,黑光瓷亮,同學們呼為“黑桃A”,且堅硬似鐵,又名“砸死狗”。有一陣兒,時興“吃飯不要錢”,有同學能吃十個……如今,紅薯面倒成了稀罕物,價格貴于白面;偶爾買來蒸饃,兒女都說好吃。我只能感慨,撫今追昔,恍若隔世。
書中說到胡麻。胡麻即芝麻,因是張騫自西域帶回,故名胡麻?!罢ブ糜?,可燃點,可煎烹?!笨梢姡怨乓詠?,農(nóng)民種芝麻首先為了點燈,其次才是食用。在我故鄉(xiāng),家家都種芝麻,卻不多種,夠點燈就行。只財主家種十多畝,為了每天中午給老太爺和教書先生炒菜。我家芝麻換了油,主要為點燈,再是為了給牛車車軸膏油,給奶奶紡線的鐵錠子膏油。我記得最清的是,奶奶夜里紡線,油燈里只點一根燈草,燈焰沒蒼蠅翅膀大,只鐵錠子上的線穗罩在昏黃的光暈里。我總在紡車緩緩的嗡嗡聲中入睡。夜半醒來,紡車聲仍如一闋綿綿的單調的歌,無休無歇。一燈油能點兩夜,兩夜里奶奶紡四兩棉線。人很少吃油。做面條兒,只把筷子插油罐蘸一蘸,再插鍋里攪一攪,算放了油。炒南瓜,調蘿卜絲,只要不來客,幾乎不放油。
莊稼人吃飯,只為楦飽肚子,營養(yǎng)如何,味道如何,從來不講究。真正吃飽飯,是近二十年的事。這,應當歸功于分田單干,還應當歸功于良種、化肥,如今,小麥每畝地收五六百斤是很容易的。
六
《農(nóng)政全書》三厚冊,竟有一冊專說“荒政”。所謂荒政,就是如何渡過災荒。渡荒竟有這么重的分量。一部農(nóng)業(yè)史,也是一部災荒史。或者說,一部中國通史,就是一部災荒史。古籍中說到的最早的災荒,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后世的災荒更普遍,簡直是無年不災,無處不荒。鄧拓先生在所著《中國救荒史》中統(tǒng)計出,自商湯十八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703年間,共發(fā)生水、旱、蝗、雹等災害5258次,平均六個多月就有一次。漢代以前的記載,可靠性不夠,他又統(tǒng)計出,自漢立國,到1936年,其間2142年,災害總計5150次,平均四個多月就有一次。災害造成的饑荒連年不斷,翻開二十四史,幾乎每一頁都有“大饑”“人相食”“餓殍載道”的記述。饑荒時,皇帝和各級官員當然不會挨餓,挨餓的是民。士、農(nóng)、工、商“四民”中,唯有種糧食的農(nóng)民常常挨餓,不得不餓死。農(nóng)民養(yǎng)活了國人,卻不能養(yǎng)活自己。這是幾千年的現(xiàn)實,也是亙古以來的不公。
歷來的史家,總把災害的責任歸于天,豈不知人為的災害也厲害,有時更甚于天災。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同樣導致生靈涂炭?!傲潞涛葱?,官家已修倉”,“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唐詩中早就透漏了個中信息。
怎樣救荒,別無良策,只能讓老百姓吃野生植物而已。這冊書中差不多以全部篇幅編入《救荒本草》,并有不少補充?!毒然谋静荨肥且徊刻厥獾臅?,著作者是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這個皇子,頗有古仁人之心,自己衣食無憂,卻不忘百姓死活?!耙蚰盍至挚偪傊?,不幸罹于旱澇,五谷不熟,則可以療饑者,恐不止荑稗而已也。”他從田夫野老那里,買來可食的野菜種苗,“植于一圃,躬自閱視。俟其滋長成熟,乃召畫工繪之為圖,疏其花實根干皮葉可食者,匯次為書一帙”,讓人按圖尋覓,聊以果腹。這是一本救命的書。但我想,這厚厚的書,當時能否在閭里村巷流傳,能否每家都有一部?餓到頭暈眼黑時候,再拿著書去野外,對照著采挖,還能來得及?其實,哪些野菜可以下肚,先輩早已告知后人,不必等到這位皇子教導。農(nóng)民的命,原本就是吃糠咽菜的命;吃糠咽菜的菜,原本就是野菜,面有菜色,原本就是只吃野菜造成的面黃肌瘦。如今,農(nóng)民不再靠野菜充饑,野菜倒上了高檔筵席的菜單,食客們飫甘饜肥之后,夾一箸馬齒菜、掃帚苗、野茼蒿嘗嘗,便作滋味無窮之態(tài),返璞歸真之狀。這情景,若被農(nóng)民看到,不知會有啥話。
《救荒本草》收野生植物凡414種,有文有圖。文雖簡約,卻很精到,圖用線描,形象逼真。我讀文看圖,發(fā)現(xiàn)大部分我都見過,一部分我曾吃過。一時間,像又回到我的故鄉(xiāng),像又走在故鄉(xiāng)的黑土地上,走在溝岸、墳場、荒灘、莊稼的壟苗間。一棵棵野菜野草,爭相喚起我兒時的記憶,勾起我不絕如縷的思緒,依稀又嘗到了歲月深處的苦味澀味。其實,我吃野菜并不多,我童年沒有碰上大饑荒,只是在春天缺糧時,才剜來毛妮菜、面條菜、薺薺菜下鍋。
2010年4月,南陽市文藝界舉行座談會,“慶祝周同賓七十華誕及文學創(chuàng)作五十周年”。大家發(fā)言后,我說:“周同賓有良心,知道感恩。除了感激多年來關心、愛護我的領導和朋友,更感激那片生我養(yǎng)我的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鄉(xiāng)親。故鄉(xiāng),是我人生的出發(fā)地,也是我所有作品的來源和依據(jù)?!?/p>
四百余種野菜,最先介紹的是刺薊菜:“出冀州,生平澤中,今處處有之。苗高尺余。莖葉俱有刺。性涼。無毒?!痹谖夜枢l(xiāng),管刺薊菜叫刺角芽,民諺說:“刺角芽的根,八尺深,犁地使死牛,鋤地使死人。”野地里隨處瘋長,是很難根除的。我割草的時候,從不割刺角芽,一來太扎手,二來牛驢不愛吃。我奶奶說,民國十八年(1929年)大旱,莊稼旱死,野菜也都干枯,只有刺角芽,因為根深,還有綠色,只能吃刺角芽。每天都剜兩大筐,煮熟當飯。她夜里紡線,把煮熟的刺角芽搦一疙瘩,揣在懷里,到半夜,餓了,也暖熱了,就吃下,繼續(xù)紡。那尖刺,煮熟后,仍很利,吃時扎嘴,咽下扎嗓子,進肚里,像吞了一只刺猬。正是靠刺角芽,奶奶維持著頑強的生命。那時奶奶年輕,一切苦難都能忍受。奶奶苦了一輩子,想不到晚年又遭逢一場饑荒,終于在饑荒中去世。去世前,連煮熟的刺角芽也吃不到,因為人民公社不許社員家里有鍋。
又看見了車輪菜,圖畫得十分傳神,好似正在生長。它又叫車前子,我故鄉(xiāng)的牛車路上最多。人踩車軋,牲畜踐踏,它仍然活得茂盛。偎依大地,裝點春色,是它生命的全部意義。它生來,不是讓人當飯吃的。在《詩經(jīng)》里,它的名字叫芣苢,一群婦人邊采擷,邊歌唱,采了滿懷滿抱,唱出了一首明快優(yōu)美的詩篇。顯然,她們采來并非為了救饑,而是相信能夠多生娃娃。齊白石畫過車前子,寫意的筆墨,畫出了剪不斷的悠悠鄉(xiāng)情?;钤谠娎锂嬂锏能嚽白?,真不該在毫無詩情畫意的饑饉中被吃掉。然而,書中明明寫道:“采嫩苗葉焯熟,水浸去涎沫,可救饑?!睘幕臅r,確有大量車輪菜被吃掉。我奶奶說,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蝗災,莊稼絕收,野草也被蝗蟲咬光。人人餓得要死。爛眼二爺在墳場的一堆干草下,找到一片車輪菜,連忙剜回煮吃,不僅救了饑,還醫(yī)好了眼疾。我查閱李時珍《本草綱目》,發(fā)現(xiàn)車前子確能治療“毒風沖眼,赤痛障翳”。
2013年清明時節(jié),青年作家水兵開車,陪我還鄉(xiāng)。此照攝于舊居北屋前。滿院滄桑,滿心蒼涼。歲月啊,把當初的一切充實和美好,都銷蝕成夢幻泡影……
《救荒本草》后面,編入《野菜譜》一卷。作者王磐因鑒于野菜繁多,形類相似,美惡不同,如果吃錯,難免中毒,感于誤注本草之害,甚于誤注《周易》,于是,“田居朝夕,歷覽詳詢,得六十余種,取其象而圖之,俾人人能識,不致誤食而傷生。且因其名而為詠,庶幾因是以流傳”。用心可謂良苦 。圖像可賞,題詠更可賞。比如地踏菜:
地踏菜,生雨中,
晴日一照郊原空。
莊前阿婆呼阿翁,
相攜兒女去匆匆,
須臾采得青滿籠,
還家飽食忘歲兇。
這詩,清新自然,有土滋味、泥氣息,有畫面感、動態(tài)感,寥寥幾筆,畫出了老兩口帶著兒女,踏著雨后的泥濘,迎著撲面的水氣,急急去野地撿拾地踏菜,而后回家飽餐的全過程,為凄慘的兇年添幾許亮色。我不禁為這家慶幸,今天總算沒有挨餓。又不禁為他們擔憂,明天、后天怎辦?太陽一曬,地踏菜就沒了,吃什么?地踏菜,我故鄉(xiāng)叫地曲連兒,一種低等孢子植物。下雨三五日,村里村外地上,就長出黛青色的一片又一片。那東西,像木耳,很好吃,算得上味道最美的野菜。但是不能多吃,特別是久餓之后。母親曾告訴我,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鬧饑荒,村人餓死三成。想不到下了雨,三天細雨,淋出了滿地地曲連兒。白胡子老三爺餓得慌,忙撿拾了兩碗,清水一淘,狼吞虎咽,邊吃,邊感激老天爺不讓他餓死。誰知,吃下就瀉肚,半天就死了……
《農(nóng)政全書》以論述農(nóng)本始,以介紹野菜終。這樣編排,很有意思。農(nóng)本是說給皇帝和官府聽的,讓他們重視農(nóng)業(yè);野菜是要老百姓吃的,使他們不致餓死。農(nóng)本思想落實到農(nóng)民頭上,就是吃糠咽菜。歷史正是這樣安排的。受苦最大,吃食最差,是農(nóng)民的宿命。幾千年里,傳統(tǒng)的農(nóng)民總在演出傳統(tǒng)的悲劇,他們自己倒并不知道。
慶幸的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包產(chǎn)到戶開始,父老鄉(xiāng)親再也不用發(fā)愁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