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榮?鄧玉霞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內蒙古是全國長城分布最重要的省區(qū)之一,調查總長度7570公里,包括戰(zhàn)國趙燕秦、秦、西漢、東漢、北魏、北宋、西夏、金、明等多個歷史時期,分布于12個盟市的76個旗縣區(qū)境內,并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guī)劃。
印象中的明長城,青磚疊古瓦,依山如黛,萬里雄關。內蒙古境內的明長城,或穿行于烏蘭察布大地,或蜿蜒于黃土高原,或佇立于毛烏素沙地……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qū)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從明初洪武年間開始修筑,亦稱邊墻,基本用土夯筑。
內蒙古南部邊緣有兩道明長城遺址,主要是大邊,明朝時分別屬大同鎮(zhèn)、山西鎮(zhèn)(今山西省偏關縣)、延綏鎮(zhèn)(今陜西省榆林市)及寧夏鎮(zhèn)管領。在大邊北面還有一條明長城,稱二道邊或次邊,都在內蒙古境內,東端起點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平頂山,西至清水河縣黃河東岸。
隆盛莊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地方,這里曾是明長城二道邊上的重要關口——威寧口,曾經(jīng)商賈云集,熱鬧非凡。這里的一段長城翻山越嶺,穿澗過河,頗為壯觀。隆盛莊鎮(zhèn)東不遠處的明代純土質烽火臺,殘高8米,兩層洞窯上下相通。在烽火臺第二層窯間曾發(fā)現(xiàn)漢代卷云紋瓦當、繩紋大型板瓦、繩紋簡瓦等。
明長城大邊修筑年代略晚于二道邊。據(jù)《明史》記載,大邊始建于明建文帝年間(1399年—1402年),位于今烏蘭察布市南邊與山西省交界處,其遺跡大部分沿崇山峻嶺,傍懸崖陡壁,因此墻體保存較好。長城修筑所用材料,多為就地取材,70%以上系夯土構筑,少數(shù)重要關隘為磚石構筑。在長城沿線筑有烽火臺,重要關隘筑有城堡。
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清水河縣單臺子鄉(xiāng)最南端黃河老牛灣。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在這里彰顯,高聳、挺拔的蠻漢山在這里形成險峻的黃河峽谷,蜿蜒于陡峭山崖上的明長城在這里與黃河交匯。
明長城清水河縣段有許多稱為望樓的軍事設施,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座,自東北向西南分別為盆地青的七墩樓、箭牌樓和老牛灣的望河樓。
七墩樓,也稱徐氏樓,位于清水河縣盆地青鄉(xiāng)新村的南山上。樓基為錘鑿的紅色條石,露出地表16層。基石之上筑青磚,四棱四角。樓向東開兩扇石門,門頂嵌有石楣,門內是磚砌拱形洞,上層建有樓櫓,四面墻上各有箭窗3個。樓周圍建有土筑城堡,用來駐軍。箭牌樓為明長城上一座騎墻方形磚樓,樓基亦為條石砌基,無洞門,在樓的東側筑有臺式梯道。樓分3層,下層是一個沒有窗戶的高臺,中層是一間大空室,墻四周開射孔,上層為一開闊平臺,四周環(huán)以垛口。望河樓亦稱護水樓,此樓既有河防又有烽燧之功能,為方形,分兩層,由長條石砌筑,大城磚砌墻,石灰勾縫,無梯道,上下只可乘繩梯。人們只要用石頭擊打望河樓,即可發(fā)出“啾啾”的鳥鳴聲。
明長城墻體主要為土筑,用的是夯土和堆土兩種方法。夯土墻要先鋪地基土,然后分體夯筑,分段板筑,鋪一層土,然后用柳條夯實,再鋪土再夯筑,能夠筑很高,這樣的土墻大多保存下來。堆土墻就是把土堆在地表,人踩馬踏,不能筑很高。鄂前旗的明長城頭道邊多數(shù)為夯土墻,保存較好,二道邊也多為夯土墻,少數(shù)為堆土墻,因為較低,有的地段接近于消失。
利用溝里挖出的沙土,夯筑墻體,溝深墻高,在明代稱為“深溝高壘”。如今在頭道邊兩側仍可看到壕溝的痕跡,有些是人工壕溝,有些是自然壕溝,由于長年風沙填埋,現(xiàn)已呈凹槽地形。
在鄂前旗芒哈圖段明長城北側還有許多陷馬坑,又名“品字窖”,是設在墻體外側用于防衛(wèi)的陷阱,一般呈“品”字形分布。陷馬坑通常設在比較開闊平坦的地段,均為長方形,大小基本一致,坑壁陡直。
今后我們將繼續(xù)探索不同材質長城遺存的保護管理辦法,確保長城保護、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學化、常態(tài)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