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鐘某七八歲的時候,成了留守兒童,父母把他丟給爺爺奶奶撫養(yǎng)。因為缺乏父母管教,初二時,鐘某因為成績不好而輟學。他平時比較內向,和人交流不多。
“留守兒童”成為這起事件追根溯源的一個關鍵詞。當然,“留守兒童”四個字不應該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一個人的墮落不會影響整個群體的形象。
當媒體挖掘兇手的家庭,成長,經(jīng)歷時,輿論就罵媒體吃人血饅頭,或者罵洗白兇手,裝可憐。
著名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說過:我不愿意炫耀如何抓住犯罪者,更愿意宣講并讓大家知道,一個人如何從孩子變成犯罪人的。如何不要讓孩子或年輕人犯下這種不可逆的錯誤。
是的,預防比抓捕更有意義。
這個滴滴司機,固然是個罪無可恕的惡魔,但他的故事里有這些關鍵詞:留守兒童、輟學、萬眾創(chuàng)業(yè)、網(wǎng)貸。
尤其是“留守兒童”,這詞相當刺眼。
鐘某犯罪,很難說,和他的留守經(jīng)歷,沒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湖南女作家阮梅歷時近兩年,深入看守所、未成年人管教所等地,接觸了900多個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最終得出結論:“走進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兒童,90%以上是留守兒童和離異家庭的孩子。”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也曾隨機抽取了2009年至2013年間的12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留守兒童作案的47件,比例達39.2%。
缺乏父母監(jiān)護的孩子,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肯定是少數(shù),但違法犯罪者中此類人比例之高,肯定是值得關注并應該采取措施的問題。
違法犯罪是一回事,這些年,留守兒童被侵害的案例層出不窮,也讓人揪心。貴州畢節(jié)的一個村子,一個老人和留守兒童居多的地方,15歲和12歲姐弟在家中被害,姐姐死前曾遭性侵。令人發(fā)指的是,兇手竟然是兩名同族親戚。這兩個孩子的媽媽去世了,爸爸常年在外。而且,姐姐死前一年曾遭60歲的鄰居老人性侵,僅以3萬塊就私了了。
人與人的感情是需要長時間的相處培養(yǎng)的,尤其是孩子和最早接觸的父母。孩子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正面引導,他們的童年,會變成漫長而煎熬的生長期,極易出現(xiàn)問題。
不僅留守,鐘某初中沒有讀完,就輟學出去打工。學歷越來越高的時代,一個初中都沒讀完的21歲青年,有點兒無法想象。這里有他個人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
讀書真的無用嗎?高學歷并不等同于高素質,但一定會有一些低學歷的人所不具備的素質。高學歷不等于高收入,但也許會有比低學歷的人更廣的視野。高學歷不等于不犯罪,但也許會在如此低劣的犯罪面前,想到一些別的。
道德底線,人倫底線,會因一個人的成長而變得清晰。
接下來,事情變得更糟糕了。
長期不在孩子身邊、不重視其教育的一對父母,在孩子長大后陷入內疚,開始用他們的方式補償。雖然自己在外打工,辛苦賺錢,但對兒子極盡寵愛。短短幾年,鐘某以“創(chuàng)業(yè)”的名頭,花去了家里40多萬的積蓄,還欠下五六十萬的債務。
整個過程中,父母完全支持,瞞著親戚。
“窮家富養(yǎng)”的悲哀就在于,這個世界并不是你一家的,你認定的富養(yǎng),只會讓孩子的心越來越窮。
作為父母,應該明確一個問題: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到位的親密,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
惟其如此,孩子的人格才會健全,成為一個不一定卓越但正常生長的個體。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無法責怪父母為什么要丟下他們獨自在家,他們放下工作便養(yǎng)不起家,拿起工作便注定陪不了孩子。不論是選擇孩子,還是選擇外出,都要付出沉痛的代價。
可惜,當災禍來臨,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