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昌?李祥英
“花兒”最早的記載在明朝神宗萬歷年間,著名學者趙宗福先生撰寫的《花兒通論》一書中,引用明朝神宗萬歷年間游宦西北的山西詩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青柳垂絲夾野塘,農(nóng)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xù)長”的詩句,這個詩句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描寫“花兒”的,它形象地再現(xiàn)了古鄯的田園風情圖。清朝詩人吳鎮(zhèn)贊道“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睆囊陨显娫~中可以看出,在明朝,農(nóng)夫或婦女起初從田園獨唱“花兒” 開始,逐步形成了清朝男女對唱“花兒”,這種在野外單一的“花兒” 對唱,自然又成為“花兒會” 組合中最初的演唱形式?;▋罕憩F(xiàn)出它特殊的藝術(shù)風格,以其真實敦厚的情感,樸素無華的語言,豐富多姿的想象,使一首首花兒體現(xiàn)天籟般的意境之美、語言之美、吟詠之美。下面,筆者就淺談一下青海花兒的藝術(shù)風格。
一、花兒的意境美
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觀點,美在意象,即在情與景的統(tǒng)一之上。青海花兒的賦、比、興的構(gòu)想特點,使每一首花兒都成為一個自然界活動的生命畫面,和歌者內(nèi)心活動著的情景場面的和諧結(jié)合體。分析流傳在我們之間的每一首花兒,形成了一種物景、意境、情景相互交融,姿態(tài)、心態(tài)、情態(tài)相互一致,音、詩、畫為一體的歌境。這些特點,更能表現(xiàn)出花兒的民間生活氣息,彰顯歌者的心理活動,表露出他們的所思所想,從而引起聽著的感動和回應(yīng),表達出其特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如:天不下雨者拉霧了,看不見眼前的樹了;
一見阿哥者糊涂了,尋不見回家的路了。
這是境狀與情狀交融在一次的花兒,上闋寫天沒下雨,四山頭和村莊大霧彌漫,看不見任何東西了;下闋寫阿哥由于愛沖昏了頭腦,變得糊里糊涂,不明事項,做事情也由不得個家了,連自己回家的路也找不見了。可見,其意境之美,藝術(shù)感染力之強。
如:白牡丹白者耀人哩,紅牡丹紅者破哩;
尕妹的跟前有人哩,沒人時陪者坐哩。
這首花兒就像一幅畫面,上闋寫白牡丹白著耀人的眼睛,表現(xiàn)了其潔白鮮艷的魅力所在,紅牡丹紅者破哩,表現(xiàn)其鮮美艷麗之狀,當你走進牡丹園中,百花齊放,唯有白牡丹紅牡丹長的漂亮美麗;下闋尕妹已經(jīng)有人陪伴,我有心者沒能夠了,假如沒有旁人的話,我一定陪你賞牡丹,唱花兒。可見,其意境如詩如畫,有情有意。
二、花兒的語言美
青?;▋罕憩F(xiàn)的語言,都是來自最基層、最樸實、最簡單的口語化的表現(xiàn)形式,由于群眾的口傳心授,使花兒一直保留在今天,傳唱在現(xiàn)在。它是一種民間藝術(shù),是以老百姓的俗語、口語來塑造藝術(shù)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在表現(xiàn)形式上常用暗示、寓喻和雙關(guān)等形式來表情達意。
尕月亮掛的者窗子上,月光兒鋪在個炕上;
尕鴛鴦蹲在個枕頭上,金鳳凰落在個枕上。
這首花兒曾被張亞雄稱贊“含蓄蘊籍,詠物而不見人,愛情妙趣,即在其中。”除了畫面構(gòu)思精巧之外,煉詞也非常精致。幾個關(guān)鍵性的動狀之詞用的尤其傳神。上闋的“尕月亮掛的者窗子上”中的“掛”字,寓月亮為一對有情人鋪床,使新房金碧輝煌,指的是夜有合成之事;“尕鴛鴦蹲在個枕頭上”的“蹲”字有迎新人入洞房的意思。而“金鳳凰落在個枕上”的落字寓為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這首花兒中沒有寫人,但從月亮的“掛”,枕頭上的“蹲”,金鳳凰的“落”等動靜結(jié)合的物狀中你已經(jīng)看到一對有情人喜入洞房,盡享愛情幸福的歡樂景象,也真實體會到花兒應(yīng)用語言的美感。
花兒用詞用語還體現(xiàn)在寓喻和聯(lián)想技巧?;▋菏乔楦?,它不回避性愛描述,但又要避免露骨肉麻之詞,就需要暗示和寓喻的語言做迂回的表達。
西海的云彩東海里來,東海里下一場雨來;
尕妹是牡丹花園里開,阿哥們澆一趟水來。
這首花兒描述的是情人間的歡事,但是所用的詞語都是“云彩”、“雨”、“牡丹”、“水”等描寫自然風光的詞語,從這些自然風光和花草樹木描述中聯(lián)想到男女之情。
比喻就是通過豐富的想象,把兩種事物或現(xiàn)象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完善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要求比喻要準確。
灶火里燒的是老麥草,手拿者火棍兒攪了;
睡夢里夢見時你來了,起來者滿炕兒找了。
麥草見火就失去了它的本性而化為灰燼了。但是用麥草當燃料做飯,沒有火棍攪是不行的。因為攪的過程,是不斷供給氧氣的過程,使火著的更旺。這一個“攪”卻在使燒火的人想起了親人,勾起了心事,睡夢里也就“攪”得不安然了,她夢見她所想的心愛的人來了,一轱轆翻起來滿炕找行,結(jié)果呢?象麥草成為灰燼一樣地不見影象。
花兒的另一個特色是夸張。
大雨下了整三天,
竹子雨下給了兩天;
淌下的眼淚擔桶倆擔,
眼淚把鼻子哈淌掉。
你說眼淚多不多,難心多不多?淌下的眼淚,又是擔,又是馱,甚至把鼻子都淌掉了,這種夸張確也是來源于生活的,說明長期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們,不但在經(jīng)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連自己的愛情婚姻也受到排斥打擊,干擾破壞,不難心,不淌眼淚是沒辦法的。這種夸張也是被人們所接受、所喜歡人。
風趣、幽默、諷刺、調(diào)皮也是花兒當中常見的:
星星出來了擠眼睛,明月亮照了個路了;
大佛爺伸手摸觀音,娘娘她吃了個醋了。
花兒的語言都是符合群眾的口頭語,是見景生情,脫口而出的,它樸實優(yōu)美,形象生動,不是生硬苦澀的、干巴巴的、概念化的語言。
三、花兒的韻腳美
花兒雖不象格律詩那樣的講平仄,但在創(chuàng)作、演唱時十分注意她韻腳的完美。花兒的節(jié)奏、韻律方面總是有她特殊的要求,語言上也十分注意音樂性,遵循她形象化、地方化、音樂化、口語化的規(guī)則。
一對兒白鳥山頂上過,我當了半山的霧了;
這一個尕妹塄坎上坐,我當了白牡丹樹了。
這首花兒一三句的“過”和“坐”是一韻,二四句又是一韻,猛看起來二、四句的韻腳押在“了”上,其實不然,它的重點韻腳卻押在“霧”和“樹”上。“霧”和“樹”的末句又加了“了”,又是兩個相同的音韻,聽起來是很美的。
尕妹是風匣阿哥是火,火沒有風匣時不著;
尕妹是肝花心就是我,心離不肝花時不活。
這首花兒一句末的“火”,二句末的“著”,三句末的“我”,四句末的“活”都是同一聲韻。
洪水漫了個河灘了,清水倆洗了個臉了;
一碗茶喝成半碗了,清眼淚添給者滿了。
這首花兒四句末字均是“了”字,看來似乎都押在了“了”上,其實都押在“了”字前的“灘”、“臉”、“碗”、“滿”上。
貴德出哈的長把梨,好不過碾伯的果子;
東瞅西瞭的望啥哩;好不過跟前的妹子。
這首花兒一句的“長把梨”,三句的“望啥哩”都是同聲押韻,聽起來十分美氣;二、四句末均押“子”上。
麘子吃草著青山上轉(zhuǎn),槍手們看,大麘子把麘娃兒領(lǐng)了;
長走的大路哈我倆人盼,仇人們看,腳踏的江山兒穩(wěn)了。
這首折斷腰的花兒,一二四五句同韻,三六句的韻腳卻押在“領(lǐng)”和“穩(wěn)”上。
麻桿倆搭下的閃閃橋,我過時牢,
你過時牢里么不牢;
你把我閃下的這一遭,我你哈饒,
老天爺饒里么不饒?
這首花兒六句通韻。在一般情況下,六句式折斷腰的花兒二五兩個短句的韻腳跟著一、四末句的韻腳押韻;也有時,這兩個對稱的短句可以脫開一、四句末的韻腳而獨立押韻,但韻腳必須是一致的。
四、花兒的比興賦
花兒運用民歌的一般表現(xiàn)手法中,特別突出的是她善于運用比、興、賦的手法,嚴格地遵循形象思維的規(guī)律。在青?;▋褐?,同樣“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觸物以起情”的藝術(shù)風格。
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主要三種表現(xiàn)手法。是中國古代對于詩歌修辭方式的歸納。宋代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痹诨▋褐?,這三種修辭方法的使用更為完美。因為花兒有這三種屬性,青海著名花兒研究者井石先生為了研究分析的方便,它們分別命名為“賦格花兒”,“比格花兒”和“興格花兒”。 他在《青?;▋簞?chuàng)作入門》中說:
賦格花兒:賦,簡單地說,就是直接用來寫景、敘事、述志、抒情的意思,換句話說,賦,就是鋪陳直敘,把人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及其有關(guān)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如: “過去的莊稼人太困難,掙不上錢,吃不飽肚子者熬煎;
如今的生活像甘蔗的稈,你嚼者看,一節(jié)兒比一節(jié)更甜。
這首花兒像老人們在嘮家常。上闋一開始,不用興,不用比,直截了當,說“過去的莊稼人太困難,掙不上錢,吃不飽肚子者熬煎”,完全用口語話,陳述過去,下闋轉(zhuǎn)過來又說“如今的生活像甘蔗的稈,你嚼者看,一節(jié)兒比一節(jié)更甜”。這種敘述方式在詩歌中,就是賦、比、興,都無法達到這首花兒給人的沖擊力。
比格花兒:比,就是比喻。如:
金盆里養(yǎng)魚養(yǎng)不大,養(yǎng)大是變金龍哩;
這一個花兒維不下,維下是長精神哩。
這首花兒,把維一個聯(lián)手比作金盆里養(yǎng)魚一樣的難,但他堅信,如果金盆里能養(yǎng)大一條魚,這條魚一定就會變成金龍,眼前這個“花兒”無法維到我的手里,如果真的能夠維到手里,那她肯定能長我的精神!這就是比。又如:
菜園地里的韭芽兒,風吹時兩下里擺開;
尕手尕腳的尕身材,走路時尕手兒甩開。
這位阿哥用韭芽兒“風吹時兩下里擺開”來比喻“尕手尕腳的尕身材”的心上人“走路時尕手兒甩開”的樣子,比喻貼切,閉眼能見,十分傳神。
興格花兒:興,也就是用開首句子起興,這是民間詞語中常用的手法,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這首童謠中的“一二三四五”就是興,它沒有實際意義,只是為引出“上山打老虎”這句話起興的。開頭起興的花兒是花兒中的重頭戲,也就是說,興格花兒在花兒中占大多數(shù)。尤其是出一個上闋,大家對的花兒,全是興格花兒。如:
菜子的花兒黃死了,風吹著過河去了;
這兩天沒見想死了,你阿里做活去了?
前兩句“菜子的花兒黃死了,風吹著過河去了”,就是為起興而設(shè),它與后面“這兩天沒見想死了,你阿里做活去了”的疑問毫無關(guān)系,只是用了前兩句的韻腳而已。
三星上來著當空里掛,七星兒擺八卦里,
尕妹急了是把我哈罵,我阿么敢說話哩?
一看就明白,無論三星是不是在當空掛,七星擺不擺八卦,都和這脾氣不好的尕妹、懼內(nèi)的“我”沒有任何關(guān)系,它也就是給下兩句定格韻腳罷了。這就是興格花兒。
琵琶彈來三弦子響,三弦子沒有個碼子,
晚夕里哭來著白天想,睡夢里哭成個啞子。
上兩句的比興,是不是可以說成是類比。第一句是在動的狀態(tài)中,這種彈琵琶又拉二胡的熱鬧勁兒卻勾起了人們的心事:人家們成雙成對,熱熱鬧鬧,而“我”卻獨自一人,孤孤單單,因而牽動了思念情人的心事,又是哭,又是想,這同樣是在動的狀態(tài)中。第二句呢“三弦子沒有個碼子”這是寫靜。沒碼子就彈不成,彈不響。緊接著就是“睡夢里哭成個啞子”這寫三弦子沒有碼子而沒聲音,她卻有聲音卻哭啞了。這是有它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的。因而互相映襯,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丫豁里修下的四郎廟,扁柏葉,
摘上著煨了個桑兒;
想者你哭到個雞兒叫,眼淚兒,
泡塌了打泥炕了。
在民間,把煨柏扁葉和柏樹枝葉的叫“凈香”,煨著叫“煨?!?,表示敬神。這與“青石磚頭鋪了個廊檐了,調(diào)細泥,和上了面衣子;不見的阿哥哈又見了,頭見你,隍廟里抽簽去了”是一個意思。為求倆人團圓,焚香煨桑,求神拜佛,祈禱神佛保佑。這是既寫景,又寫情,寫出了內(nèi)心的活動。
五、花兒的音韻美
青?;▋菏歉璩乃囆g(shù),是語言韻律與思想結(jié)合而反映人生的民間歌謠,它與音樂密不可分。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各個民族,各個地區(qū)都有自己豐富的,獨具特殊風格的曲調(diào),這些曲調(diào)被群眾稱為“令兒”。在演唱時,其音樂吸納了各民族的特色曲令和音樂元素,使用襯字襯詞襯句等,形成了青?;▋旱囊繇嵜?。
花兒的襯字、襯詞、襯句問題,關(guān)乎到文化創(chuàng)作和演唱方面的效果問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要特別注意花兒語句中的介詞、助詞,如“者”、“哈”、“嘛”、“價”等(這種字、詞在花兒中常以襯字、襯詞出現(xiàn)的),它的作用是:一是花兒這種口頭文學形式與結(jié)構(gòu)上的需要,使花兒更加突出其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如“大河沿上牛吃水,牛見了魚兒的尾巴;端起個飯碗者想起了你,吃上的麥葉哈吐哈(下)”。二是加強了語氣的感情色彩。如“想吃個魚兒了拿釣桿,釣桿上拴一條線哩;想起了個花兒者連夜趕,兩站哈沓一嘛站哩?!比瞧鸪猩掀鹣碌淖饔茫_到烘托氣氛,使花兒意境的優(yōu)美動人,情調(diào)的發(fā)人深思,從設(shè)問句的和自問自答中得到否定或肯定的回答,給人以聯(lián)想遐想的余地,幽默風趣,動人心弦。如:
“清水河里洪水擾,河里的魚娃兒鬧吵;
尕妹的睡夢里你攪擾,你說是牽者嘛忘掉?”
在演唱中,不因運用襯詞不當而亂加楔子,使語法混亂,邏輯不清,致使詞意含糊?;▋旱那顏碜砸r詞。如用《尕馬兒令》演唱時,就會出現(xiàn)“尕馬兒拉回了來,哎喲,回拉了緩來呀肉兒”的襯句,用《山丹花》曲令演唱時,襯詞(襯句)中出現(xiàn)“尕妹山丹紅花兒開”;用《水紅花》曲令演唱時,就會出現(xiàn)水紅花的襯句等等。在以往演唱新花兒的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因襯詞不當而傷害花兒詞意,使正詞與襯詞脫節(jié),情調(diào)完全成了兩樣?;▋褐写罅恳r字、襯詞、襯句的使用,加速著音樂旋律上的多種變化,起著連貫協(xié)調(diào)和擴充樂段的作用,具有強烈的表達情感和塑造形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