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生
[摘 要]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反思,不斷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研究,使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在數學學習上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4002202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說明數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同時,《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發(fā)現、
發(fā)展
和形成的過程,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親身實踐,才會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引導探究
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較高的精準性,所以數學學習是抽象難懂、枯燥乏味的。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如知識大樹的樹干與枝條,如何讓大樹枝繁葉茂,需要教師對樹木用心澆灌。情境創(chuàng)設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軸對稱”一課時,我首先通過PPT呈現一個浪漫而美麗的早晨:海鷗在大海上飛翔,太陽從海平面慢慢升起,太陽的影子在海里……此時學生的情緒是愉悅的,欣賞著日出帶來的美麗。在太陽完全升起并高出海平面后PPT停止,此時畫面上呈現天空中的太陽和海里的太陽,教師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這時學生從觀賞美景轉變到思考問題,很自然地由情境向學習遷移。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所學知識。
二、堅持探究
探究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且由于家庭環(huán)境、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學生間客觀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學生的探究必然會不同。也就是說,在探究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或困難。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給予引導,才有助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那么,教師如何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參與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都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呢?教師的愛是對學生學習的最大支持,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關心。如教師溫暖的擁抱、真誠的表揚等,都可以讓學生學得自由、開心,從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fā)探究的熱情。特別是學困生,教師更要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表達和意見,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可以充分地展現自己,獲得新知。
例如,為了引導學生探究乘法分配律,讓他們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我這樣設計教學:(1)獨立思考?!?2×(3+7)、4×100+5×100、(4+5)×100、12×3+12×7,其中哪些算式相等?你是怎么思考的?”(2)分析探究?!?5×(20+12)、100×2+100×8、(a+b)×c,這些算式用不同的形式如何表示?”(3)組織活動?!澳猩嬎悖?50+12)×40,女生計算250×40+12×40,看誰最快得出答案,并思考為什么?!保?)總結歸納?!吧厦娴氖阶佑惺裁刺攸c?”這樣教學,使學生從分步到綜合,實現思維提升和內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需要經過多次轉換,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攔路虎”,所以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三、深入探究
學習知識與形成技能的過程為“基于學習的起點——新知與技能的認識——新知與技能的應用”,所以學生掌握知識與形成技能其實存在一個修正的過程,而教師的正確引導有著重要的、積極的促進作用。
1.學習起點修正
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探究、理解所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修正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認知。例如,教學“周長的認識”一課時,我這樣設計教學:(1)通過PPT展示一匹小馬沿圓形跑馬場跑一小段的情景;(2)通過PPT展示一匹小馬沿圓形跑馬場跑一圈的情景。然后我提出問題:“觀察這兩種情況,你有什么發(fā)現?”生答:“都是一匹小馬在跑。”由于學生只注意表象,所以這樣的回答是學習的偏離,教師必須進行修正。
2.概念形成修正
一個概念的形成,必須基于對這個概念的前概念的正確認識,以及理解這個概念本身的要素,才能真正掌握這個概念,否則就會產生以偏概全的錯誤。例如,教學“周長這個概念的認識”一課時,在學生明白“小馬沿跑馬場跑一小段不是周長,沿跑馬場跑一圈才是周長”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周長這個概念的要素:(1)周長僅指一圈,不是指兩圈、三圈、四圈……(2)周長的起點與終點必須重合,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周長;(3)周長指長度,是可以測量、計算的;(4)周長是平面圖形中的一個概念;(5)周長指邊線的長。這樣教學,使學生對“周長是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形成正確的認識。
3.應用提升修正
對知識、技能的檢測必須通過應用的方式,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同時,在檢測中可以對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強化,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教學“周長的認識”一課時,為了強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認識,教師可通過“描一描邊線”的操作題或填空題檢測學生對周長的要素是否都掌握了,也可以通過計算題讓學生掌握周長的計算方法,還可以用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綜合檢測學生對周長的總體認知。這樣教學,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長的概念。
四、強化探究
數學課堂中,要想引導學生真正進行探究,教師必須從教學方式入手。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而是帶有各自不同的經驗進入課堂”,所以教師不能硬“灌”知識給學生,而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探究、合作。另外,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關注對學生的評價,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所學知識。
在眾多的教學方式中,自學是前提。如果學生課前沒有經過獨立的預習,課堂上教師直接進行教學,那是一種生硬的、強迫性的教學,導致學生被動進行學習,這樣學習的效果是不佳的。在學生預習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可使學生習得的知識與技能得到發(fā)展、完善。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既要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習得,又要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培養(yǎng)。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方式的選擇,不僅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產生影響,而且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五、拓展探究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都具有潛在的能力,所以教師要信任、理解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做人,都能體體面面地坐下去聽課。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從不同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fā)揮。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且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在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后,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練習,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讓學生體驗知識價值的課程,所以教師不能讓學生的學習脫離生活,不能讓知識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中去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總之,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不斷學習新的課程理念,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反思,不斷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研究,使學生真正得到發(fā)展。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