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摘要:伴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持續(xù)發(fā)展的趨勢,整個教育界都較為注重對現(xiàn)實開展素質(zhì)教育。在初中學習階段,音樂是開展素質(zhì)教育的一種重要的方式,通過音樂教學,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筆者依據(jù)自身多年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經(jīng)過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在本文當中重點闡述了分析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聲勢律動;初中音樂;教學運用
引言
在當前的初中音樂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可通過聲勢律動,使學生能夠深入的理解與掌握音樂譜、音樂的節(jié)奏,聲勢律動音樂教學法,能夠?qū)⒁魳放c舞蹈進行緊密結合,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音樂節(jié)奏感,可讓學生學習與掌握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發(fā)展。
1充分利用節(jié)奏律動,對教學進行完善
在當前的初中音樂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聲勢律動方面的訓練,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學生進行音樂節(jié)奏訓練,能夠較好的達成這一教學目標。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音樂學習來傳承與弘揚音樂文化,而在傳承音樂的過程當中,必須具有相應的音樂載體進行體現(xiàn)。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當中,應導入課外音樂學習內(nèi)容,拓展學生的音樂學習領域,讓音樂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這同時也是達成音樂教育目的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必須將音樂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問題進行緊密聯(lián)系,師生之間對相關的音樂話題進行交流討論。并可圍繞著某種音樂技巧進行深入的交流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音樂獲得感悟。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同時,教師必須依據(jù)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活動,深入的感知到音樂當中所蘊含的節(jié)奏感。例如,教師在教學《橄欖樹》一課時,可在音樂學習的過程當中,導入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原唱者、翻唱者是如何通過自身對音樂的詮釋來演唱這首歌曲的。讓學生能夠?qū)τ谶@首歌曲具有全面的認知與了解。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播放《橄欖樹》的歌曲,并提出相關的問題:在音樂作品當中,電聲樂隊在演奏樂曲的過程當中,選用了哪幾種樂器的音色?在演奏時如何體現(xiàn)出節(jié)奏感?學生們經(jīng)過自主思考、交流討論之后,獲得了答案。教師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深入的學習掌握歌曲的知識與技能,從而真正的實現(xiàn)了充分利用節(jié)奏律動,對教學進行完善的教學目的。
2.通過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使律動能夠更加具有節(jié)奏
音樂是一門能夠完美展現(xiàn)人們深邃思想與內(nèi)心情感的藝術形式。初中音樂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是:音色、音高、旋律等知識。在開展聲勢律動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是音樂重點教學內(nèi)容,學生具備了較高的音樂聽覺水平,就可讓學生更好的感悟音色與音高。在教學當中,教師必須注重較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以此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在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時,必須通過樂譜來進行。樂譜是一種書面音樂形式,學生理解與掌握了音樂樂譜,就可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音樂理解能力。因此,想要有效的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教師就必須讓學生能夠?qū)W會識譜。在訓練學生的聽覺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要訓練學生進行視唱。并讓學生在視唱時,配合相關的身體動作。而學生進行視唱的過程,即是對音樂語言進行有效詮釋地過程。在學生演唱樂曲時,可按照音色與音高的變化,身體做出相應的動作。讓學生在演唱時,可對音樂具有更加深入的認知與理解,以此來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聽覺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夜鶯》一課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夜鶯》的樂曲,讓學生聆聽樂曲當中,是用什么樣的樂器來表現(xiàn)夜鶯的鳴叫?在學生回答出是中國民族樂器笛子之后,教師再進一步指導學生聆聽樂曲中的笛子音色與音高的變化,以及旋律的變化。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的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
3.通過讓學生進行音樂想象,使律動變得更加美妙
在音樂學習當中,豐富的想象力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音樂。而音樂靈感,則會使學生的身心全部融入到音樂領域當中。學生只要具有了想象力,就能夠深入的學習音樂知識。在音樂學習的過程當中,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與積累??勺寣W生充分感知到各種音樂作品中,音律、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等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并通過學習與積累,獲得自身的音樂感悟。以此來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掌握音樂的律動。在此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較好的釋放出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師在教學《絲綢之路》一課時,教師可首先介紹給學生,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樂曲石日本著名音樂家喜之郎先生為“絲綢之路”的系列紀錄片所創(chuàng)作的主題曲。這首音樂作品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音樂傳統(tǒng)元素,同時,也具有顯著的現(xiàn)代音樂元素。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兩種音樂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通過對這首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的簡介,可讓學生在進行聲勢律動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的理解喜之郎的內(nèi)心世界,并能夠真切的感悟出音樂所體現(xiàn)出的絲綢之路從古至今歷經(jīng)千余年歷史變遷的思想情感。在學生深入的認知了解音樂的歷史發(fā)展背景之后,教師播放這首樂曲,并讓學生借助于拍掌、踏步等身體動作來詮釋自身是如何理解這首樂曲的。
結語
在當前的初中音樂教學實踐當中,充分運用聲勢律動音樂教學法,可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音樂節(jié)奏感,使學生能夠深入的學習與掌握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曉霞.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7(99):174.
[2]朱男.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師,2016(28):70.
[3]孟媛.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25):24.
[4]劉露.對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高考(綜合版),2015(1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