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濱
摘要:近幾年,非法校園貸在大學校園的飛速發(fā)展,泥沙俱下,亂象叢生,屢屢突破法律的底線,嚴重威脅了大學生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和健康成長。在對非法校園貸行為展開法律分析時,應著重從五個方面進行把握,分別是借款合同主體適格是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嚴重虛假宣傳可導致合同可撤銷可變更,利息過高可以導致利息條款部分無效,借款合同中不能出現(xiàn)違背公序良俗或違法約定,違法催收嚴重的可構成刑事犯罪。
關鍵詞:校園貸;危害;違法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運用,非法校園貸進入野蠻生長,已成為一顆危害高校穩(wěn)定和威脅大學生安全的毒瘤。隨著教育部和銀監(jiān)會多次發(fā)文規(guī)范和整頓校園貸市場,教育部甚至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明確規(guī)定暫停任何網(wǎng)絡貸款機構向學生發(fā)放貸款,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非法校園貸這顆毒瘤并未徹底切除,仍在繼續(xù)作惡,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2017年9月,陜西大學生朱某先后在10多個校園貸平臺借款,累計欠款20多萬元,無法還清欠款,選擇跳漢江結束生命。2017年11月,安徽省淮南市大學生朱某為幫助同學向某平臺借款1.7萬元,通過“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短短3個月,共欠20多家校園貸平臺貸款35萬元,面對放貸機構的暴力催款,不堪承受壓力,選擇割脈自殺,幸被家人及時發(fā)現(xiàn)。2018年1月,湖南高職畢業(yè)生夏某向18家校園貸平臺借款,欠款10余萬元,其母親到處向親友借錢還款,仍無法還清,選擇喝農(nóng)藥自殺。校園貸是利用電子商務網(wǎng)絡技術以大學生為貸款對象的一種網(wǎng)絡金融借貸模式。校園貸分為四種形式:一是小型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和任分期。二是單純的貸款平臺。三是傳統(tǒng)的電商平臺,例如京東、阿里、淘寶。四是銀行提供的網(wǎng)貸,例如建設銀行的金蜜蜂校園快貸、工商銀行的大學生融e借、招商銀行的大學生閃電貸。非法校園貸主要指前面兩類,在校園貸中占多數(shù)。后面兩類提供正規(guī)、合法貸款,是為滿足學生需求,打擊不良校園貸而推出的,目前仍然占少數(shù),正在不斷壯大中。導致大學生深陷非法校園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攀比和超前消費心理,遭欺騙誘導,缺乏正規(guī)融資手段,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法律知識匱乏,法律觀念淡薄,對非法校園貸缺乏正確的法律認識。下面從五個方面對大學非法校園貸展開法律分析。
站在法律角度,大學校園貸行為就是借款合同行為。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約定到期還本付息的合同。沒有合同主體,就沒有合同,合同主體不適格也將嚴重影響合同的效力。借款合同主體分為借款人和貸款人,下面分別對借款合同主體進行法律分析。一是借款人主體身份適格問題。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應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借款人一般為在大學就讀的學生,偶然也有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yè)生。大學生的年齡絕大部分在18周歲以上,偶然也有18周歲以下的。18周歲以上且能辨認自己行為的大學生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資格單獨簽訂借款合同,簽訂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18周歲以下且精神正常的大學生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經(jīng)法定代理人同意才能簽訂借款合同,如未經(jīng)法定代理人同意簽訂的借款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需經(jīng)法定代理人追認才能產(chǎn)生法律效力。隨著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大學招生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增加了單招,即由本校組織出題、考試、閱卷和決定錄取。大學里也存在極少數(shù)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學生,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他們未經(jīng)法定代理人同意簽訂的借款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也需經(jīng)法定代理人追認才能產(chǎn)生法律效力。無權代理人簽訂的借款合同也屬于效力待定的合同,需要經(jīng)過被代理人,對被代理人才產(chǎn)生法律效力。貴州某大學學生秦某先后借用28位同學身份證在網(wǎng)貸平臺上借款合計金額達26萬元。假設秦某告知了同學借用身份證目的是為了貸款,則簽訂的借款合同為有權代理合同。如果秦某沒有告知,則為無權代理合同,且秦某還想將借款所得的錢占為己有,且無歸還的想法,則符合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要承擔相應的刑罰制裁。二是貸款人主體身份適格問題。貸款人分為自然人、公司或其他組織。貸款人為自然人的,應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貸款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借款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國家法律并未將經(jīng)營校園貸的行為列為禁止經(jīng)營或者特許經(jīng)營行列,貸款人雖然不具備經(jīng)營校園貸的資質,但也不違反國家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簽訂的借款合同仍是有效的。
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雖然早已不是精英教育,但大學生素質整體還是要高于一般人素質,居然還是有不少大學生深陷非法校園貸泥沼,有的貸款平臺注冊人數(shù)達75萬人之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貸款人存在虛假宣傳。貸款平臺虛假宣傳的慣用手法,宣稱零利息、免利息、低利率,但需要支付高額的服務費、手續(xù)費,另外如違約,還有高額的違約金,最后折算下來,花去的費用比一般的高利貸還高。有的貸款平臺將服務費、手續(xù)費、違約金寫進合同,也有沒寫進合同的。沒寫進合同,也未說明,卻主張服務費、手續(xù)費、違約金的,則欺詐意圖非常明顯。即使寫進了合同,但貸款方也應對該條款進行說明,并提醒借款人引起注意,因為貸款平臺使用的是格式合同,按照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格式合同提供方應采取合理的方式提醒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并予以說明。但事實上,貸款方刻意不提醒借款方注意該條款,故意誘使大學生陷入錯誤認識,做出錯誤決定。通過欺詐手段,致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愿的情形下簽訂的合同,在法律上屬于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貸款方通過虛假宣傳,誘使大學生違背自己真實意思簽訂的借款合同,該大學生可以到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撤銷或者變更該合同,如果只申請變更,法院是不能撤銷的,必須尊重受害方的選擇。撤銷權行使期限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超過一年不行使,該權利自行消滅。
在非法校園貸中,貸款方經(jīng)常利用大學生金融知識和法律知識不足,吹噓低利息或零利息,實際上卻要大學生承擔了比一般高利貸還要高的利息。例如,某大學生小李向某借貸平臺借款10000元,約定月息0.99%,按12個月分期歸還,但事實上,小李只收到8000元,其中2000元被貸款方作為保證金扣留下來,每月實際還本息932.33元,一年共歸還本息11187元,利息達到了3187元,實際年利率達到了將近40%。根據(jù)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在借款合同,借款利率不得超過國家規(guī)定的利率,超過國家規(guī)定利率部分的約定是無效的,國家規(guī)定的利率為年利率36%。貸款方不得事先將利息從本金中扣除,如果扣除了,就應該以支付給借款人的實際款項作為本金數(shù)并計算利息。案例中,實際年利率達到40%,超過36%的部分無法律約束力,借款方可以主張貸款方歸還320元。貸款方扣除2000元保證金,小李實際拿到手的只有8000元,按照法律規(guī)定,本金應是8000元,而非10000元。借款年利率低于24%,屬于合法借貸,受法律保護。借款年利率高于36%,屬于高利貸,不受法律保護,即使借款方已支付高額利息,也可以請求貸款方退還超過年利率36%的部分,法院會給予支持。年利率在24%~36%之間屬于中間地帶,法院既不支持,也不明確表示反對。
根據(jù)我國《民法總則》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公序良俗。公序,指公共秩序,良俗,即善良風俗,人們開展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2016年6月,借貸寶10G不雅裸照遭泄露,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共涉及161位女大學生,她們被要求提供3~5張裸照,同時還有1張手持身份證的裸照作為抵押進行貸款,實行裸貸的學生可貸到普通借款額度的2~5倍,相貌姣好的可以比相貌一般的貸更多。有學生在借條中寫明,以自己的赤裸視頻和裸照作為借款抵押,若逾期未歸還,赤裸視頻和裸照所產(chǎn)生的一切后果均由自己承擔。根據(jù)我國法律,裸照和赤裸視頻傳播是違背公序良俗的,也是禁止交易的,因此其自身不具有交換價值,因此也不能作為借款合同的抵押物,用裸照和赤裸視頻作抵押的約定在法律上是無效的。也有的借款合同約定,如逾期不能歸還借款,則采用肉償。肉償行為不僅違反公序良俗,而且違反我國法律,涉嫌犯罪,屬于嚴厲打擊的行為。
正常的銀行貸款,一般都需要抵押物,當借款方不能按期歸還借款時,貸款方可以行使抵押權,將抵押物進行拍賣并優(yōu)先受償,由此可見,有抵押的貸款更有保障,可以有效降低成為爛賬壞賬的風險。大學生作為消費者,自身并沒有什么財產(chǎn),非法校園貸平臺為追求多放款多掙利潤,就不要求大學生提供抵押財產(chǎn),無形中大大增加了貸款人的風險,貸款人為了追回本金和利息,不惜動用違法手段進行催收,比較常用的違法手段有:一是毆打。對于多次催收無果的大學生,貸款人以毆打相威脅,以促使還款。毆打行為如果導致借款人輕傷二級以上,就應該以故意傷害罪追加貸款人刑事責任了,低于輕傷二級的,也可以交由公安機關進行治安管理處罰;二是肉償。該種方式主要常見于裸貸中,女大學生不能按期歸還借款,按約定接受貸款方安排的去進行性服務。如果女大學生不反對用這種方式進行還款,則其行為是賣淫,雖不觸犯刑法,但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要受到公安機關的處罰,而貸款方則涉嫌組織賣淫罪,接受大學生性服務的第三方則構成嫖娼,也要受到《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處罰。如果女大學生堅決反對用肉償方式還款,但被強迫接受用肉償方式,則女大學生行為不構成賣淫,而是被強奸,貸款方則構成強迫賣淫罪,而強迫女大學生發(fā)生性關系的第三方則構成強奸罪;三是傳播裸照。裸照屬于我國法律禁止傳播的,如貸款方因借款方逾期不歸還欠款,就按借條的約定將裸照發(fā)到網(wǎng)上傳播或郵寄給眾人,則貸款方的行為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四是泄露借款人隱私。借款人在借貸平臺中注冊賬號時,必須要填寫個人和家庭的基本信息。當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借款時,貸款人將借款人以上基本信息向外公開,該行為侵犯了借款人的隱私權,可以要求民事賠償,嚴重的還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參考文獻:
[1]李寧.大學生網(wǎng)絡貸款風險及應對措施[J].法制博覽,2018(01).
[2]吳芳芳.大學校園不良網(wǎng)貸的法律問題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12).
[3]胡啟航.“校園貸”平臺的行政法律規(guī)制研究[J].民俗研究-政法研究,2018(04).
[4]郭納.校園網(wǎng)貸發(fā)展情況調查與分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8(01).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