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平
宗 教
清華簡《保訓》篇里的“生”字是一張芋頭全身照,喜歡植物的小朋友肯定喜歡;而“命”字的古文圖像同樣形象得很,無論甲骨,金文或籀文,還是挖出來的竹簡,沒什么大變化,它實際上是張秘密的國家全景圖。從字形結(jié)構(gòu)分析,上面的“人”是當時居住條件最好的兩條山脈,即大堤小堤,搞文學的稱它大雅小雅。人下的“一”也是堤,不過主要功能是輸送水源,渠兩邊種莊稼。左邊的“口”即為方山,芋艿專業(yè)生產(chǎn)區(qū)。右邊的“卩”是個下跪著行祭的人,表明先民有了食物以后,知道感恩戴德,敬謝上蒼。所謂形象思維,所謂看圖識字,其精義大概也就盡在于此了。它在知識,尤其常識方面給人的啟蒙,或許比所有的字典加在一起還要管用,這就是真實和樸素的力量。民以食為天,后人因此把這方形區(qū)域稱為天臺,每年歲初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幾乎是順理成章、無須解釋的事情。更精采的是,這個“臺”字跟“命”字相比,字形基本相近,只是少了右邊那個跪拜的人。《說文》的解釋是“四方而高者”,段玉裁注解時又補充說“敬悅天子之德旣先”,字義已經(jīng)很清楚了。再看字體結(jié)構(gòu),上面的“厶”又為鼻形,下面的“口”又為嘴形,鼻下嘴上,即為胡須位置,上文《楚帛書》荼司冬那兩撇長度驚人的胡須的秘密,也終于暴露出來了。而天臺又為神仙世居,高人隱逸之地,正史野史對此都津津樂道。沈約在《桐柏山金庭館碑銘》里坦承“金簡玉字之書,玄霜絳雪之寶。將五芝而延佇,飛九丹而宴息?!蔽逯ゾ诺ぃ紴橛箢^變名,可見神仙們的精神生活雖然過得自在,若沒有當?shù)禺a(chǎn)的芋頭所提供的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不管是吹簘的王子晉還是洗耳朵的許由,也無論是王逸少還是謝康樂,在山里想必沒幾天好混。
無獨有偶,《新蔡戰(zhàn)國楚簡》里的“齊”字,則是一個更形象更生動的芋艿頭,如有導演請它去拍動畫片,根本不用化裝就能進攝影棚。原文紀錄了一位鄞地先民祭祖時所用的祭品并透露祭壇所在,稱作“陽無龍之述,旣于堇丘、齊二(豕古),禱二冢。(新祭簡甲三346-2-384)”表明祭祀的地點是在寧波,即越絕所載之赤堇,亦漢書地理志會稽郡鄞縣之縣治所在。旣為既之古字,與暨稽同,也可以簡寫為皀,從白從匕,白為羹,匕為匙,即食用芋羹的工具。又可以寫作餼,《禮記中庸》注說“旣讀為餼,餼廩,稍食也。”盡管《說文》稍食作小食,但其字義跟祭品有關(guān),為芋頭或以芋為原料加工的食物,卻可大致無疑。又考原簡字形,一個大胖小子,頭上有五個小芋頭,加上兩手兩腳,合為九岐,歷代皇帝耳朵里最喜歡聽的嘉禾九穗,說的就是它了,當然同樣也是沈約所謂九丹。包括跟鄞地淵源甚深的漢光武帝,據(jù)《后漢書》披露:“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舎,有赤光照室中,欽異焉,使卜者王長占之。長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是歲縣界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因名光武,曰秀?!敝劣诰唧w是什么縣,作為史家的作者范曄自然懂行內(nèi)規(guī)矩,打死他也不會說的。更有意思的是這個竹簡本的“旣”原字還帶了一把刀,寫作(“旣刂”),威武得很,想必是用來切芋艿的,同時也說明此人家底厚實,敬獻的是完整芋頭而非羹湯,就像別人騎摩托他開寶馬,財大氣粗的樣子。因赤堇山上產(chǎn)的紫芋個頭有點大,怕老祖宗在為子孫孝心感動的同時,一時間沒法下手,特意造了這么個字出來,考慮得相當周全,值得今天清明上墳的時尚男女輩借鑒。
而屈原是浪漫主義詩人,文思奇異,天馬行空,自然不可能有此細致,但對祖先的虔誠和敬重卻也一點不亞于前者??肌冻o離騷》有曰“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毕掠袧h人王逸原注:“索,取也。藑茅,靈草也。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結(jié)草折竹以卜曰篿?!边@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偉大精神遺產(chǎn),可惜只是摻水版,因日本東洋文庫所藏有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其中依田校釋本第八卷引此文作“離騷云:‘索瓊茅以芋莼,命靈氣為余占之。王逸注云:‘楚人折竹結(jié)草以卜,謂為莼也。《字林》云:‘芋,莁也,大丁反?!睆慕?jīng)文到注文,均與今本差異較大,其為后人所篡改之痕跡昭然若揭,觸目驚心。
即便如此,也不能斷言彼邦所存即為真本,只能說它僥幸保存了部分真相而已,因從文學角度而言,這兩句詩里的“莼”字和“氣”字,依然都是有問題的,既于詩意無補,反而引發(fā)歧義,讓人很難相信像屈原這樣的大詩人會有如此敗筆。好在唐前的文人雖然也壞,但畢竟去古未遠,壞的程度有限,大約只是順手牽羊稍作改動,不如后世的心狠手辣,殺人滅尸,因此這顆芋艿頭才得以有幸保存。對照《古逸叢書》里的所謂黎氏刊本,同樣也是從日本抄回,即與上引系出同一母本,但關(guān)鍵處的這個“芋”字,卻被寫作了(上芉下辶),即吳諺所謂老母雞變鴨,或戲里唱的林妹妹變成寶姐姐了。我仔細揣摩過作案人的心態(tài),或許最初只想改成“芉”,考慮到此字與楚國獨有的“羋”姓字形相近,因該書下面緊接著講的就是漢朝皇帝過年送溫暖的事:“漢世賜大臣羊酒,以助襄氣。《月令》:仲秋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又云:陽氣日衰。故須助耳。”盡管只是每人發(fā)一碗芋艿羹,即由西施發(fā)明將芋頭曬干澣成粉狀以熱湯沖飲的那種,所謂“萱蘿”或“澣沙”者也。而《說文》偏偏又說“羋,羊嗚(湯)”。怕人聯(lián)想后泄露天機,不得已又在下面狠心加一走字傍才算大功告成。這樣,由清政府駐日公使黎庶昌于光緒八年在東京創(chuàng)造的這個字,成了全世界唯一的由個人獨創(chuàng)且自己一生中也只用過一次的字,不去申報吉尼斯世界大全或聯(lián)合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真是可惜了。
怎樣來加以證實?沒有辦法證實,包括《續(xù)博物志》講的“芋以十二子為衛(wèi)(祀),應(yīng)月之數(shù)也”的這個“衛(wèi)”字;《儀禮士喪禮注》講的“齊人或名全菹(祭祖)為芋”的“全菹”二字;同樣也只能懷疑它是訛字或偽字,而沒法逼它露出真實嘴臉,這就是后世研究者的悲哀。除非你生活在隋煬帝時代以前,因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歷史,大部分是在他連襟李世民把他遺妻弄過去玩雙飛玩得開心后重寫的。而在我的個人推測中,詩的原文應(yīng)該是“索京茅以芋屯,命靈餼為余占之?!逼渲芯槎济?,京宗是也,見《清華簡楚居》。茅為山名,會稽山本名,見《史記五帝傳》。芋為邑名,楚有芋尹,見《左傳昭七年》。屯為倉名,“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見《周易屯卦》。而靈字同巫,餼為祭食專名。至于“大丁”相切后發(fā)出的是什么聲音,今天寧波任何一所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告訴你,就是赤堇的堇,或如地方志所稱本名赤堇,故堇子國,加邑為鄞是也。可惜《字林》說的“芋,莁也?!边@一原始解釋基本已被從肉體消滅。因晉人呂忱的《字林》自宋代起就已直接蒸發(fā);而莁為芋古名的定義,在現(xiàn)存字書里你也休想找到。甚至連這個“莁”字本身,也已被清剿得差不多了,即使在以擁有七億多字,號稱古學大備的四庫全書里,也只剩下三十六個,而且極大多數(shù)都因相互引用抄襲而重復,真正有參考價值的解釋只有一個,就是《爾雅釋草》說的“莁,荑蔱蘠。注:草名,一名白蕢?!彪m說芋已成荑,總算還留下點線索。再查荑字,《玉篇》荑,始生茆也。古茆卯茅楙之類可通用,包括鄮的本字貿(mào),都是芋的馬甲。而《詩經(jīng)》里知名度很大的《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背悄阏J為詩人要像民國聞人邵洵美一樣去美國留學,與賽珍珠同居;或?qū)W矮腳虎王英上梁山泊落草,讓他心愛的靜女做壓寨夫人,否則的話,這個荑字同樣應(yīng)該是地望。
周家臺秦墓無名墓主歷譜
很多年前的舊事了,日前偶然見到才有幸一飽眼福。一位風塵小吏在始皇三十四年奔赴浙東上任,在這里工作了大約四年時間,留下了一點文字記錄,說是日記可能有點夸張,實際上是在日歷邊角隨手寫下的一些日常生活記錄,因是寫在竹簡上的,不大容易,有事則記,無事則免,總共加起來不過幾百字,等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湖北荊州周家臺農(nóng)田里被偶然發(fā)現(xiàn)后挖出來,兩千多年的時光侵蝕,剩下可辨識的已不到一百字。所幸涉及明州的幾條基本保持完整。按歷譜開始于該年十一月己亥日,想必他應(yīng)該是在那一天才到任的。但以始皇所改之新歷計之,則當為次年即三十五年二月。上任三四月后有過一次下鄉(xiāng),大約是跟隨長官巡視農(nóng)事,與當?shù)赜嘘P(guān)的紀錄主要反映在這幾天里?!凹撼?,宿迣,離涌西?!薄案揶?,□□□(涌)北?!薄靶撩揶專_(離)涌西。”“壬辰,宿迣,離涌東?!薄肮锼?,宿區(qū)邑?!睆男谐炭矗M管具體視察內(nèi)容不明,但地理特征上顯示從涌西,到涌北,到涌東,實際上是圍著縣城繞了大半圈。按常理推斷,他所工作的縣城當跟涌字有密切關(guān)系,或者干脆叫涌縣才對,但這在正史及地方志里你肯定是查不到的。盡管如此,這個“涌”字也已經(jīng)相當引人矚目,作者當初記錄自然不存在作偽動機,專家識讀也是照簡著錄,那么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這個“甬”字,如果不是有問題的,至少也要到漢代才被用作地名,而在此之前它很有可能就叫做“涌”。這樣的話,《左傳》莊十八年所記“閻敖游涌而逸”,即那位楚國游泳健將出色的自由泳成績,才算真正有了著落,因為《說文》解釋得很清楚:“涌,塍也,一曰涌水。”此外令人感興趣的是卅六年九月辛未條下所記:“食:人米四斗,魚米四斗?!闭f的是大約臨近歲終發(fā)工資的事,因秦代嘉平新歷以十月一日為歲初,九月底就是年底了?;蛟S那時不存在拖欠和克扣,一年辛苦下來,年薪如期到手,就是八斗芋艿??肌端⒌厍睾喪陈伞芬嘤小叭嗣滓欢罚u半升,采羹芻稁各半石”之記載,則其中“人”“魚”二字均為地望,即國家芋艿主要生產(chǎn)地。人米為陸生,方山所產(chǎn),亦名周原;魚米為水生,魚浦所產(chǎn),亦名太湖,別稱具區(qū)。上日有記稱“癸巳,宿區(qū)邑?!睉?yīng)該就是它了?!俄崟贰熬浠蜃鲄^(qū),古歐冶子之后?!闭f的就是那個越王的秘密武器專家,因在赤堇山造干將莫耶而聞名于世?!墩f文》“踦區(qū),藏匿也,從品在匸中。段玉裁注:區(qū)之義,內(nèi)藏多品,故引申為區(qū)域?!比绻皇侵溉宋锛袋S綺二公避秦之事,則區(qū)邑亦為儲藏糧食的倉庫所在,藏什么呢,當然是農(nóng)作物,但其中一個主要項目肯定是藏芋艿。
周禮或周亂
《周禮》是本很奇怪的書,來歷可疑是不消說了,在以芋頭子芋所萌孫芋即俗稱小芋艿取名的漢光帝劉秀登基以前,根本沒人知道,至今學界堅持稱它為偽書的觀點尚大有市場。但這也不算什么,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英雄不問出處,歷史上留下來的好東西,包括這些年陸陸續(xù)續(xù)露面的竹書秦簡之類,真正能講清楚身世的又有幾個,不然上博老館長馬承源先生也不會跳樓了。而我之所以對它感興趣,主要因為它風格的怪異,集真實的記述與無恥的吹噓于一體,猶如一個冰和火的奇特混合物,又如服飾中的非棉產(chǎn)品,米缸里的鼠糞,讓人很容易把后人偽造增入的部分辨別出來。具體地說,只要把里面如同勞動人事局就業(yè)登記表或企業(yè)招工廣告的那些部分直接刪去,剩下的就是如何有效辨別偽字的問題了。如“饔”為熟食,《說文》說就是“堇荼如飴”的飴字(飴從食從臺,天臺所產(chǎn)芋艿),該書竟稱“內(nèi)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加起來有二百五十六人,滿宮廷都是送外賣的,這還了得?又如“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掌荼掌以時聚荼,以共喪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鄭玄釋“荼”為茅秀,釋“疏”為麤,即糲米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正好扯到“糲粱之食”,張晏注曰:“一斛粟舂七斛米為糲?!毖Ν懓l(fā)現(xiàn)不對,趕緊出來救場:“五斗粟三斗米為糲?!钡@有用嗎?一個國家窮到如此地步,連一碗祭祖的薄羹也拿不出來,要到民間去募捐,而王室的日常享用居然號稱“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备疫@樣閉上眼睛胡說八道,讓寫《大言賦》的宋玉,以及大躍進時代的新民歌作者們真是情何以堪。
但書里精彩的地方也很多,像一顆顆大芋頭埋在下面,就看你有沒有本事把它們挖出來了。首先它在先秦文獻里屬獨家產(chǎn)品,別無分店。講得正經(jīng)點是個基本獨立的系統(tǒng),不像別的書那樣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其次全書分為六卷,所謂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考工記第六,與《楚帛書》共分三卷,敘父為一卷,敘母為一卷,敘春夏秋冬四個兒子為一卷的結(jié)構(gòu),總體上基本相同,講的雖然也是一家子的那點事,老爸在上面曰天,老媽在下面曰地,春官宗伯即秉司春,夏官司馬即虘司夏,秋官司寇即玄司秋,冬官司空原書闕失不傳,拿一個叫考工記的玩意來替代,從內(nèi)容看更像是牙科手冊或道家修煉秘訣,跟馬土堆出土的《皇帝書》有一比。原因很簡單,《史記》說古公只有三個兒子,既然大家都獲得經(jīng)典文獻的榮譽,就必須統(tǒng)一口徑,相互要多捧場而不是彼此挖墻腳。這樣掌管芋頭生產(chǎn)的那位最關(guān)鍵的荼司冬先生,只好委曲他做無名英雄,或在傳說中的藏書洞里終身囚禁了。盡管如此,由于兩本書重點不同,前者以家庭歷史淵源為主,后者以家族日常生活及宗教祭祀為主,在某種意義上剛巧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
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有關(guān)具體祭式方面的生動記載,真實得令人吃驚,就是到了祭祀之日,不分皇帝庶民,賓客主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一起脫光衣服,赤誠相見,還賜以佳名叫做灌祭。這個灌自然是灌水的灌,因它本字為“歡”,皇家翰林院里的太史們沒趕上好時代,求歡不成,退而求其灌,那時沒網(wǎng)絡(luò)可玩,只能把功夫都用在文獻和字書里去了。段玉裁注《說文》灌字稱“謂始獻尸求神時,周人先求諸陰也?!睂嶋H上已依稀透露出個中玄機。整個活動過程中亦有竽呀鼓呀嘂呀塤呀之類的樂器助興,擺顯這些,原本也是此書的強項之一,不過除了芋稈所制之竽,其他都為泥制。酒當然更是少不了的,但制作方法更簡單,在煮芋的陶罐貼上酒的標簽就行。
具體行祭過程自然更可觀,因有涉風化,恕不詳細介紹。至少屈原是有幸參加過的,而且玩得相當開心。并有詩紀其事云:“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治。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王逸注明確說“言祠祀九神,皆先齋戒,成其禮敬,乃傳歌作樂,急疾擊鼓。巫持芭而舞訖,以復傳與他人更用之也。芭一作巴。姱,好也。謂使童稚好女,先倡而舞。”(《楚辭禮魂》)至于先倡怎么個倡法,詩中沒說,不便猜測。包括《三國吳志孫和傳》記孫皓即位,自湖州遷其父孫和靈樞至建業(yè)重葬,“靈輿當至,使丞相陸凱奉三牲祭于近郊。皓于金城外露宿,明日望拜于東門之外,其翌日拜廟薦祭,歔欷悲感。比七日三祭,倡技晝夜娛樂?!痹诶习止撞倪吶绾涡袠?,也是語焉不詳。但完事后分享獻祭酒食,每人來一碗按芋一分水七份的比例烹制的芋艿羹,或用張晏的話來說叫做“一斛粟舂七斛米為糲”,則是可以肯定的了。因為《說文》說了:“宗廟,犬名羹獻,犬肥(大祀)者以獻之”,而《爾雅釋詁》說得更是干脆:“致物于尊者曰獻?!?/p>
當然,站在幾千后來觀察先民的精神生活和宗教祭式,可能比用哈勃望遠鏡解析星空還要費事,因這本書實在是太難懂了,如果真有傳說中的天書的話,則非它莫屬?,F(xiàn)存的六萬多字里起碼有一半都可能是錯字偽字,而注解更錯更偽。就目的與性質(zhì)而言,以《史記三家注》為首的所謂注疏音義之類,實際上起到的都是為賣假藥打掩護,或以假藥調(diào)包真藥的作用,就算其中有說實話的,注文本身亦已為后人篡改以致面目皆非。寧可光讀原文,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以常識與科學為武器,弄清它的字形發(fā)展、各種義項、以及在文中所處位置可能的字義,將其中較明顯的偽字及為造假特意創(chuàng)造的一次性產(chǎn)品盡可能辨識出來,而那些隱藏得深的,語義不確定的,限于水平,只能任由它們繼續(xù)逍遙法外了。
量人掌建國之法(量人掌建田之法),以分國為九(以分田為九)。州營國城(州營土城),郭營后宮(郭營后閭),量市朝道(里市朝道),巷門渠渠造都邑(倉門大渠造都邑),亦如之營(亦如之閭)。軍之壘舍量(車之亝荼量),其市朝州涂軍(其市潮田荼量),社之所里(社之所田),邦國之地(市口之地),與天下之涂數(shù)(與大卜之荼數(shù)),皆書而藏之。凡祭祀饗賓,制其從獻脯燔之數(shù),量掌喪祭奠竁之俎實。凡宰祭與郁人受斝曆而(受盞歷面),皆飲(記)之。(夏官司馬第四)
從上實驗采用的標本為四庫本《周禮》夏官第四,將這個由歷代史官精心打制的中秋月餅大禮盒的包裝拆開以后,剩下的就是幾個如同一元硬幣大小的微型月餅。盡管只是個人的一個小小嘗試,很難說完全準確,但文字間化妝品和裝飾材料很多則應(yīng)該可以肯定。就像阿Q的一碗茴香豆只有不多幾顆,茴字倒有四種寫法。讓人在為古人神出鬼沒的雅化技術(shù)吃驚的同時,也為先民質(zhì)樸真實的日常生活實錄感動。其中的竁字,《說文》:“竁,穿地也,一曰小鼠?!本褪侨缤±鲜笠粯涌蓯鄣淖佑蠡?qū)O芋,不然祭祖宗時以鼠輩為獻,除非祭主是貓,否則那就不好玩了。“壘”為“亝”偽,即古文“齊”字,亦作齋,祭祀專字?!岸睘椤懊妗敝?,即方山,有司荼冬的臉形為證,今稱國字臉?!皵小笔恰氨K”的別書,“曆”是歷的古字,這些字發(fā)明出來就是為了造假用的,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凡祭歷山者每人免費發(fā)一盞的意思,跟當年句踐西施是同一玩法,就不知道是誰模仿誰,或許本來就是一伙的。這里頭的名堂,歷史學家可能不明白,因為他們的心腸太善良了,今天商場的老板卻精通得很,超市開業(yè)幾乎沒有不搞大派送的。不然越王伐吳時的“習流二千人,俊士四萬,君子六千,諸御千人”又從哪里來?至于最后一句,讀來既親切又感動,即芋頭生產(chǎn)數(shù)量,芋羹發(fā)放數(shù)額,一個都不能少,比記載歷史還要嚴謹認真,至少比司馬遷強多了??上н@位工作負責的量人史不載名,同時我也沒有微信,不然真想為他點上一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