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楠楠
摘 要 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個系統(tǒng)性工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當建構起“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實踐教學”為一體的“三維教學模式”,發(fā)揮三者之間的協同效應,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關鍵詞 情感教育 課堂教學 課外閱讀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它主要“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fā)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tài)。”初中階段作為人情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其情感發(fā)展呈現出易變性、沖突性和極端性的特點,而初中語文教育因其科學性、適應性和真實性的特點逐漸成為初中階段情感教育的主陣地。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構建起“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實踐教學”為一體的“三維教學模式”,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1強化課堂教學,深入挖掘文本教材中的情感性因素
作為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在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中發(fā)揮著主渠道的作用。長期以來,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多是由課堂教學來實施,縱觀整個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雖然對于情感教育功不可沒,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于文本教材中情感性因素挖掘度不夠和缺乏對文本教材情感性因素的整體性把握。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是對文本教材作了一定的支離性解讀,過度偏向了文本的段落大意等方面,而忽視了文本本身的邏輯性、情感性和連貫性,從而使得學生對于文本本身的情感把握缺乏整體性。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對于文本教材中情感性篇幅的整體性把握??v觀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其中選文事實上涉及到多個情感領域,比如贊美自然的《濟南的冬天》、歌頌親情的《背影》、描寫愛情的《關雎》、書寫友情的《羚羊木雕》和頌揚愛國情的《我愛這土地》等等。這些感情都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并且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要挖掘它們之間的系統(tǒng)性,注重對于學生整體情感系統(tǒng)的塑造。
2拓展課外閱讀,逐步加強對受教育者的情感性熏陶
雖然初中語文文本教材涉及的作品范圍很廣泛,其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而言相對較強,但由于文本教材本身的容量有限,故而在文章選取方面只能選取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文章,限制了學生對于有些情感的深入把握。鑒于此,擴展課外閱讀,逐步加強對受教育者的情感性熏陶就顯得尤為必要。課外閱讀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能夠對課堂授課內容起到加深的作用。故而,老師應當積極地為學生挑選一些情感飽滿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情感教育類的課外讀物來增強對學生的情感性熏陶。在課外讀物的選取過程中,也應當注重選文的整體性與系統(tǒng)性,同時要結合文本教材選取與教材相適應的篇目。譬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可以推薦野夫的《江山的母親》;在講授艾青的《我愛著土地》時可以推薦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在講授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時可以推薦矛盾的《白楊禮贊》;在講授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候可以推薦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在課外讀物推薦過程中要注重可讀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工具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歷史性與現實性相契合、整體性與針對性相頡頏,以此來增強對于學生的情感性熏陶。
3推動實踐教學,進一步增強受教育者的情感性體驗
實踐教學是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一個范疇,它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認知和認同,也是受教育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社會環(huán)境能通過個體的種種活動,塑造個人行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傾向?!本统踔姓Z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而言,通過實踐教學,將情感性教育融入到日常實踐中,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情感性體驗,從而加深對具體情感的認同和體悟,促進情感教育的效果提升。關照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現實,我們發(fā)現這種情感教育多是理論方面的灌輸或熏陶,存在忽視生活體驗和生活啟發(fā)的問題,因而我們需要大力推動實踐教學,通過增強學生的情感性體驗來推進情感教育。具體而言,在實踐教學中,應該將情感教育融入生活并煉化于生活。譬如在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時,可以采取“幫父母洗一次腳”的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悟親情之偉大;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園等活動增強學生的認知和感悟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教學,讓學生達到知行合一,于生活實踐中體悟情感之深沉與偉大。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我們從“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實踐教學”三個方面構建“三維教學模式”,發(fā)揮其協同效應,久久為功,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