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有人看到這個(gè)題目會(huì)有疑問,中藥的氣味有什么好說的,什么東西沒有氣味?這你就有所不知,中藥的氣味與其他物質(zhì)的氣味有所不同,其他物質(zhì)的氣味就是一種味道,而中藥上所說的“氣”是指藥的“性”,就是中藥的寒、熱、濕、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人們通常又把它們說成“四氣”。而“味”,就是中藥的甘、苦、酸、辛、咸“五味”,不同的味又有不同的作用。
先說“氣”。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中藥的寒、熱、溫、涼四氣,并不是指藥物本身的溫度,它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后的反應(yīng)。一般地說,能夠治療熱性疾病的藥物,就屬于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性疾病的藥物,就屬于熱性或溫性。中醫(yī)的治療方法就是用藥物的偏性,治療人體(病)的偏性。其實(shí),寒、涼或者溫、熱只是程度的不同,沒有什么明顯的分界線,寒性較輕的就是涼,熱性較緩的就是溫。
寒涼屬陰,溫?zé)釋訇枺酥?,還有一種介于溫涼之間、偏性并不明顯的藥物,大家稱之為“平”。這樣,中藥的四氣有時(shí)又叫五氣,即寒、熱、溫、涼、平五種藥性。但人們習(xí)慣上還是稱作“四氣”。因?yàn)槿绻沾思?xì)細(xì)分類,還有微寒、微溫、大熱、大寒……等等,那樣就把中藥的“四氣”人為地搞亂了,不但不利于區(qū)分,更不好應(yīng)用。
需要指出的是寒、溫、熱、涼,往往只能改變病性,對(duì)具體癥狀,不見得有什么效果。例如,白虎湯曾經(jīng)對(duì)腦炎和高熱起過很好的效果,于是有人就誤認(rèn)為其中的主藥石膏是退燒清熱藥。但后來的事實(shí)證明,石膏并沒有這些作用。
下面再說說中藥的“五味”——甘、苦、酸、辛、咸。所謂的甘,就是甜味,它入脾胃。如人參、大棗、天冬能補(bǔ),用于虛癥;甘草、飴糖可緩解拘急疼痛等。還有甘草、蜂蜜與諸藥調(diào)和,能調(diào)和藥性,使之不爭;姜棗配伍,能調(diào)和營衛(wèi)等。
苦,入心。如黃連能清熱,大黃能瀉下,厚樸黃連一起能燥濕等。
酸入肝,能收斂止?jié)?。如五味子能止汗,五倍子能止瀉,烏梅能生津止渴等。
辛,就是辣,入肺。如生姜、麻黃能發(fā)汗,木香能理氣等。
咸,入腎,能潤燥、軟堅(jiān)、散結(jié)、降下。如芒硝可以軟化腸中大便燥結(jié),并使其下降排出;牡蠣能軟化瘰疬結(jié)節(jié)或腹中積塊等。
與氣的“平”性一樣,味還有一種“淡”味,因此有人也把五味稱為“六味”。具有利尿作用的滑石,就是淡味。
正是上面的四氣和五味,讓每一種中藥都有了“氣”“味”。二者結(jié)合,又有了辛涼、辛熱、苦溫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中藥不是只有一種味道,而是具有幾種味,如辛苦溫、辛苦寒、辛苦寒溫等等。就拿五味子來說,它就是一種“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的五味中藥。但因?yàn)樗八岐?dú)勝”,所以中醫(yī)界還是把它歸入了酸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