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麗 黃鵬娟
內(nèi)容摘要:本文主要從漢語介詞與維吾爾語后置詞的定義、分類、語法特征以及功能等方面著手來進行對比分析,以獲得它們之間的異同及特性,為雙語學習和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支撐。
關鍵詞:漢語介詞 維吾爾語后置詞 對比
一.引言
人們對世間事物的認知是一個不斷漸進的過程,學術界對一些術語的界定和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入完善的過程,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也一樣。漢語屬于漢藏語系,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它們分別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因此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有一定的差別。
本文就從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的定義、分類、語法特征及功能等方面來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使雙語學習者能夠更好的使用兩種語言,同時希望對教學有所補益。
二.漢語介詞的概述
1.漢語介詞的定義
目前學術界對漢語介詞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大多數(shù)學者對漢語介詞的定義為:在漢語中,介詞是主要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與其共同組成“介詞短語”表示時間、處所、對象、方式、條件、方向等意義的詞,屬于虛詞。
我們可以看出:以上定義主要是從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及其在句中所表示的意義,即句法和語義兩個角度對漢語介詞進行定義的。漢語介詞是一種用來表示詞與詞、詞與句之間的關系的虛詞,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只能置于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與之組成介詞短語,才能進入句子的語法結構,用以修飾或者補充動詞、形容詞。
由于漢語介詞具有以上特征,漢語介詞的分類也比較復雜,以下將按照其所表示的不同意義來分類。
2.漢語介詞的類別
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漢語介詞進行了分類,我們認為其中較為全面科學的分類是:
⑴表示時間、處所、方向:從、自、自從、于、打、到、往、在、當、朝、向、順著、沿著、隨著、趁;
⑵表示方式、方法:按、照、按照、依、依照、本著、經(jīng)過、通過、根據(jù)、以、憑、拿、據(jù);
⑶表示目的:為、為了、為著;
⑷表示原因:因、由于、因為;
⑸表示對象、范圍:對、對于、把、向、跟、與、同、給、關于;
⑹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除開;
⑺表示被動:被、叫、讓、給;
⑻表示比較:比、和、同。
3.漢語介詞的語法特征
漢語介詞的分類比較復雜,部分詞語可能不僅僅存在同一詞類中,那么又該如何區(qū)別它們之間的語法特征呢?
⑴漢語介詞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必須與靜詞連接構成介詞短語,才能作為一個句法單位用來造句。例如:
她比我漂亮。
小李買了一本關于翻譯的書。
⑵漢語介詞不能重疊,后面也不能附加動詞“著、了、過”。某些介詞,如“為著、沿著、為了、除了、經(jīng)過”等,其中的“著、了、過”不表示任何附加意義,只是構詞的一個成分,并非獨立的動態(tài)詞。例如:
給小王筆。 給著小王筆。
他比你好。 他比比你好。
⑶謂語前的介詞結構,前邊大多可以出現(xiàn)“不”、“沒”,但受其否定的不是單個的介詞,而是整個介詞結構,或是包含介詞結構和動詞在內(nèi)的整個偏正詞組。例如:
我不拿他的話哄你。
我沒對你講什么話。
⑷由介詞構成的介詞短語在句中一般充當狀語、補語等句子成分,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作定語,作定語的介詞短語后面一般要有助詞“的”。例如:
在教室學習。(狀語)
我生于1998年。(補語)
關于這學期的學習總結。(定語)
三.維吾爾語后置詞的概述
1.維吾爾語后置詞的定義
后置詞是用在名詞、代名詞或名詞化的詞后,與實詞結合在一起,表示事物與事物的某種語法關系,如時間、處所、原因、目的、對象、比較等的一種虛詞。
2.維吾爾語后置詞的類別
學者們根據(jù)不同的依據(jù),將維吾爾語后置詞也分為不同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兩種分類法。
⑴根據(jù)來源可分為,專門后置詞和兼類后置詞。
專門后置詞也叫單純后置詞,它只起后置詞的作用,如:
兼類后置詞也叫借用后置詞,它既用作后置詞,也可用作其他詞類的詞。
與名詞兼類:
與形容詞兼類:
與動詞兼類:
與副詞兼類:
與連詞兼類:
⑵根據(jù)格位形式可分為,主格后置詞、從格后置詞和向格后置詞。
主格后置詞:
與主格結合的后置詞叫主格后置詞,這類后置詞較多,例如
從格后置詞:
與從格結合的后置詞叫從格后置詞,例如:
向格后置詞:
與向格結合的后置詞叫向格后置詞,例如:
3.維吾爾語后置詞的語法特征
⑴后置詞沒有任何形態(tài)變化,沒有構詞能力。離開了實詞,后置詞不能獨立運用。例如:
他們在為祖國而戰(zhàn)。
例句中的后置詞 依附于實詞 表示目的。
⑵維吾爾語中,后置詞往往要求其前面的實詞帶一定格的標志。
⑶從語法作用來看,后置詞的作用同格的作用基本相似,只是后置詞的主要作用就是給格詞綴所表達的語法意義賦予了某種附加色彩,使之更加具體化。也正是由后置詞的出現(xiàn),更好的補充、豐富、擴大格位形式的功能語義,借以更全面表現(xiàn)細微復雜的句法關系而出現(xiàn)。例如:
我去巴扎給自己買件衣服。
例句中的向格詞尾 和后置詞 在句中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后置詞 比向格的意義更加突出。
⑷后置詞與實詞組成后置詞短語后,一般在句子中充當狀語,有時也可做定語。例如:
我們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狀語)
您有維吾爾語方面的書嗎?(定語)
四.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對比
漢語和維吾爾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在分析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時,需從多方面進行著手和探討,分析它們的異同點,從而更好地掌握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
1.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的相同點
⑴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的概念意義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時間、方式、對象、條件等意義。
⑵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都是屬于虛詞的一類,都是一個封閉的詞類,其成員是可數(shù)的。
⑶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都不能獨立存在于句子中,而且必須與一定的實詞相結合,組成一個介詞短語或后置詞短語,來表達某種意義和語法關系,一般它們在句中常作狀語和定語。
⑷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都有其它詞類轉(zhuǎn)化而成的現(xiàn)象。
2.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的不同點
⑴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大部分由實詞虛化而來的,但漢語介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虛化而來。
⑵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的分類依據(jù)不同,漢語介詞是根據(jù)意義而分類,維吾爾語后置詞是根據(jù)來源和格位形式來分類的。
⑶漢語介詞的前一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維吾爾語后置詞的前一詞有格位的變化。例如:
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寫作業(yè)。
⑷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的位置不同,漢語介詞一般在句子的句首,維吾爾語后置詞一般處于句中。
⑸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都有兼類現(xiàn)象,但漢語介詞的兼容性比維吾爾語后置詞要強些。
⑹漢語介詞可以在句中做補語,而維吾爾語后置詞則不能,在維吾爾語中一般是以名詞帶格詞綴作狀語的形式出現(xiàn)的。例如:
你一直住在這個地方嗎?
⑺漢語中的介詞,一般在維吾爾語中都能找到相應的后置詞,后置詞也亦如此,但在有些情況下介詞可以省略,維吾爾語則不可以。例如:
雨過(以后)天晴。
五.結語
本文從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的定義、分類、語法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對比分析入文,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異同,找出漢維兩種語言中相對應的規(guī)律。
這樣就能準確無誤的進行翻譯,對漢語介詞和維吾爾語后置詞有更深一步的認識,也有利于第二語言學習者更好地掌握翻譯技巧,從而提高第二語言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易坤琇、高士杰.《維吾爾語法》[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2]李勉東.《現(xiàn)代漢語》[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3]張玉萍.《漢維語法對比》[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4]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李冰.試析維吾爾語后置詞語法化過程中的語用因素[J].語言與翻譯,2011年.
[6]曹春梅.維吾爾語后置詞的來源探因[J].新疆大學學報,2007年.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