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 要: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問題主要來自于兩方面,教師文本教學“碎片化”與學生自身閱讀“碎片化”。而實施整本書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不失為應對“碎片化”閱讀的良藥。為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師可以在課上“賣關子”,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課下學會“陪你玩”,在寓教于樂中讓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
關鍵詞:教學 碎片化 整本書閱讀 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8-0069-02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浮躁心理指向愈加明顯。教師在教學時目光狹窄,難以樹立閱讀教學的整體意識,此為其一;而學生更多地瀏覽“碎片化內(nèi)容”,無暇顧及大部頭的經(jīng)典著作,閱讀狀況令人堪憂,此為其二;由此,我們從文本教學“碎片化”與學生閱讀“碎片化”說開去,以此探尋實施“整本書閱讀”的巨大價值。
1 “碎片化”閱讀的困境
提及“整本書閱讀”教學,恐怕大部分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難以樹立閱讀教學的整體意識,而走向了文本教學“碎片化”的窘境;而作為學習活動主體的學生的閱讀活動常止步于“短、小、快”的網(wǎng)絡文章,對承載人類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經(jīng)典書籍的涉獵少之又少,甚至無人問津,讀書人“不讀書”已不是危言聳聽。
1.1 教師教學“碎片化”
“整本書閱讀”教學視野下的文本教學“碎片化”,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只關注文本的片段,忽略了所學內(nèi)容與文本前后的關聯(lián),無視故事發(fā)生的宏觀背景,沒有閱讀教學的“整體意識”,尤以文學名著節(jié)選課文為甚。以《紅樓夢》節(jié)選《黛玉葬花》為例,不少教師把重點放在了賞析“葬花吟”上,黛玉以落花比喻自己,看到花的凋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由此得出林黛玉多愁善感、悲觀消極的性格。如此狹窄視野下的閱讀,我們看到的黛玉只是一個哭哭啼啼的人物形象。如若教師能將這部分內(nèi)容放置在《紅樓夢》整本書中,就會明白葬花不單只有自身性格的因素,嚴峻的客觀環(huán)境更是促成黛玉惜花傷己、悲嘆自己的命運的現(xiàn)實根源。試想,如果黛玉成長于父母雙親膝下,受盡寵愛,生活無憂無慮,又怎會閑來無事去葬花呢?通過整本書,學生更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全面、準確地評價一個人。因為人物畢竟是“活”在整本書中的人,不止存在于某一章,某一節(jié)。遺憾的是,我們的教師常止步于“這一篇”,而沒有向文本“更青處漫溯”;而學生停留在淺閱讀、“碎片化”的階段,只了解語文課本中作品的“皮毛”,語文素養(yǎng)難以提高。
1.2 學生閱讀“碎片化”
如今,學生的閱讀更多地發(fā)生在微信、微博等移動終端上,這種閱讀方式明顯弊大于利,不利于學生閱讀毅力的培養(yǎng),容易造成學生一提“四大名著”就頭疼的局面。再有,“碎片化”閱讀內(nèi)容零散,常常是某些知識的節(jié)選或者他人的觀點,學生難免“拾人牙慧”,難以有自己的心得與體會。例如,現(xiàn)在的學生更多地在微信公眾號“愛上蘇東坡”上閱讀,諸如《蘇東坡最好的詞,是哪一首?》《十二月風雪客》等,而不愿意潛心讀一讀《蘇軾詞全集》,了解蘇軾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品悟蘇軾詩詞的哲理與意境。如此的“碎片化”閱讀,一味地接受他人的認知觀念,不利于知識的系統(tǒng)化,不利于學生批判性閱讀、思辨性閱讀能力的提升。
2 良藥:“整本書閱讀”
早在20世紀初期,葉圣陶、蔣伯潛等著名的語文教育家就曾倡導“整本書閱讀”。盡管時至今日,“整本書閱讀”仍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但實施“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發(fā)展確實意義重大。
2.1 開拓學生視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整本書閱讀”“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罢緯喿x”給讀者呈現(xiàn)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世界,學生徜徉于此,想象力與好奇心將被激發(fā),學生更加樂于到知識的海洋中去漫游。如《格列弗游記》中主人公奇幻的“大人國”“小人國”之旅,《魯濱孫漂流記》中魯濱孫絕地求生的冒險經(jīng)歷、28年孤獨生活的體驗與思考,《天龍八部》里江湖恩怨的紛爭、善與惡的較量、英雄人物的俠骨柔腸,這些不朽的經(jīng)典極易在學生的心靈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喚醒學生閱讀的渴望,發(fā)現(xiàn)閱讀的奧秘,從而一本接一本地讀下去。如此,就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溝通學生與世界的聯(lián)系。
2.2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整本書”篇幅長,學生難免會遇到生字詞或者難以理解的部分,這時學生不得不查閱工具書以解決所面臨的疑難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及時解決問題的習慣;長篇經(jīng)典著作中含有的精彩內(nèi)容層出不窮,學生常情不自禁地做摘抄,不時地翻閱讀書筆記以加強記憶,能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細讀的習慣;此外,優(yōu)秀作品中的主題觀點與學生個人思想的沖突和碰撞,能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思考、探究和質(zhì)疑的習慣。
2.3 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
“整本書閱讀”從“量”上來講,學生的閱讀積累量更大,能博覽群書,常有“知識大爆炸”之感。就小說閱讀而言,書中不同人物在人生不同時期的經(jīng)歷,上下求索,所發(fā)“天問”等常能指引學生解決當前的困惑,相對平穩(wěn)地渡過成長的不同階段。從“質(zhì)”上來講,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在此情況下,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體驗更深、感受更加多元,閱讀內(nèi)容更容易被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這些保存在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的經(jīng)典著作常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品格,塑造學生的個性,奠定學生精神的底色。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 推動“整本書閱讀”的兩條途徑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學生課外的自主閱讀,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導。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內(nèi)教學與課外延伸,將兩者統(tǒng)一于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實踐。
3.1 課上學會“賣關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課上,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在學生進入經(jīng)典書籍的大門之前,教師可以用妙語連珠的語言、惟妙惟肖的敘事、繪聲繪色的模仿等,吸引學生走進經(jīng)典,愛上閱讀。也就是說,語文教師要學會“賣關子”,在關鍵處戛然而止,從而引起學生迫不及待的閱讀的渴望。例如,在實施《老人與?!贰罢緯喿x”時,教師可以運用“設置懸念法”:老人一連84天都沒有捕捉到一條魚,他運氣不佳。到了第85天,他已經(jīng)精疲力盡,可他自認為有訣竅,他相信自己能釣上來一條大魚。至此,學生的興趣已被充分地調(diào)動了起來,不免會在腦海中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這個倔強的老人到底有沒有捕到魚?如果捕到了魚,他制勝的法寶又是什么呢?這股強大的吸引力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牽引著學生到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3.2 課下學會“陪你玩”
學生課內(nèi)語文學習的時間有限,大量的語文活動發(fā)生在課外。正如陸游所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陪學生“一起玩”,利用好課外的“語文課堂”。
與互聯(lián)網(wǎng)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學生無疑是網(wǎng)絡時代的寵兒,他們諳熟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游戲規(guī)則”,對新生事物充滿學習的樂趣,對各種軟件的使用更是“無師自通”,作為師者的我們也常常要向他們請教。基于此,教師可以把眼光轉(zhuǎn)向“互聯(lián)網(wǎng)+語文”,利用閱讀App引導學生利用好周末時間和寒暑假時間,建構閱讀共同體,在全班閱讀氛圍下完成“整本書閱讀”。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在閱讀App上閱讀《紅樓夢》時,可以先在閱讀APP上存放該書的書目資源,學生自行下載。閱讀排行榜實時跟蹤學生閱讀進度,學生可以在“紅學研究會”討論組相互交流看法、體會、觀點等,這種及時的反饋機制能有效地避免《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半途而廢的情況。
在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后,教師可以適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書評大賽、讀書沙龍、朗誦會等語文活動,對經(jīng)典進行再次的深度閱讀,在“邊學邊玩”中將“整本書閱讀”進行到底。教師也可以模仿央視《朗讀者》節(jié)目,在活動的“外衣”下開展朗讀教學,讓學生回味經(jīng)典的無窮魅力。如此下去,學生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4 結語
盡管目前形勢下,“整本書閱讀”面臨諸多困境,但我們相信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育界同仁將齊心協(xié)力、共同努力,以求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更大突破的與進步?!罢緯喿x”勢必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