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姍霖 李欣書
摘 要:通過對江蘇師范大學校園貸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大學生普遍對校園貸的風險防控意識不夠,校園貸在宣傳與操作中存在誤導性、國家相關部門監(jiān)管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了大學生涉入校園貸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風險,并從政府、學校、家庭、大學生自身四個方面對校園貸規(guī)范運行和發(fā)展提出建議,幫助落入校園貸陷阱的大學生走出困境,回歸正常校園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性的消費觀。
關鍵詞:大學生 校園貸 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6(a)-046-03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校園貸”消費越來越普遍,但裸條借貸、暴力催收等多起惡性事件的曝光,也暴露了校園貸存在的風險。校園網貸所引發(fā)的大學生失范行為和債務悲劇的背后,是校園網貸行業(yè)的監(jiān)管不嚴格,但大學生為何存在諸多非理性消費需求、風險意識薄弱、輕信校園貸款的誤導性宣傳等問題更值得教育者反思。
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的使用狀況,本文以江蘇師范大學在校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在校生進行隨機抽樣,共發(fā)放410份,回收410份,剔除無效問卷10份,有效率達到97.56%。其中女生222名,占44.5%;男生178名,占55.5%。大一學生47名,約占11.8%;大二學生219名,約占54.8%;大三學生114名,約占28.5%;大四學生16名,約占4%;研究生4名,約占1%;城鎮(zhèn)戶籍學生169名,約占42.3%;農村戶籍學生231名,約占57.8%。
1.1 調查對象的基本經濟狀況
1.1.1 生活費主要來源
調查對象生活費來源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其最主要的來源于家庭提供,占48.3%;有少部分調查對象通過兼職收入或獎助學金獲取生活費,分別占18.3%和18.66%;也有極少一部分同學通過校園貸來獲取生活費,占2.4%。
1.1.2 月生活費開銷狀況
調查對象每月生活費在1001元~1500元的人數最多,共198人,占49.5%。每月生活費在2000元以上的人是少數,共48人占12%。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和1501元~2000元分別是78和76人,占19.5%和19%;其中,有34.8%(139人)的調查對象每月生活費開銷與收入平衡,每月底生活費正好用完。有43.5%(174人)的調查對象每月生活費夠用且有盈余。只有21.8%(87人)的調查對象獲得的生活費不抵每月的花銷。這說明大多數調查對象收支平衡,生活費的獲得多少決定了生活費的花銷。
1.1.3 生活的費主要用途
在消費結構上,飲食是大學生第一大消費支出項目,占總體消費比重的35.47%。而同樣不可或缺的生活消費,如衣服、洗漱生活用品等,成了第二大消費支出項目,占29.05%的比重。在學習上的消費則為第三大消費項目,占比重19.27%。社交娛樂的消費比重略低,占12.85%。由此可見當下大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特征,消費結構從原來的溫飽型消費轉向符號消費、形象消費及情感消費多元并存的發(fā)展型消費。
1.2 調查對象對校園貸的認知狀況
1.2.1 了解校園貸的途徑
近年來,校園貸款大量涌現,各種“校園貸”廣告充斥著高校校園。在400位受調查的調查對象中,對校園貸的認知程度高達100%。通過網絡了解到校園貸的人數最多,有212人,占53%;其次是通過墻體或傳單廣告了解到校園貸,有93人,占23.25%;通過身邊親友介紹的有47人,占11.75%;其他途徑了解到校園貸平臺的有48人,占12%。
1.2.2 對校園貸的認知程度
對于不同的校園貸平臺,調查對象的認知程度也不同。其中,了解最多的是阿里旗下的網貸平臺“螞蟻花唄”,有332人,占36.28%;對“京東校園白條”和“分期樂”的認知程度次之,分別有155人和128人,占16.94%和13.99%;“愛學貸”“趣分期”“學e貸”“名校貸”和其他校園貸平臺的認知度相對較少,但在調查對象中也有一定的認知度。
1.2.3 對于校園貸的態(tài)度
當代調查對象的消費觀念總體呈較為理性的狀態(tài),對于校園貸這種超前消費的消費觀念,有61.3%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支持、不看好校園貸;有32.3%的調查對象對于校園貸的看法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少部分學生消費觀念新潮,對校園貸持支持的正向態(tài)度。
1.3 涉入校園貸的調查對象貸款使用情況
1.3.1 借款涉及的主要平臺
據調查結果顯示,使用過校園貸平臺的學生僅占調查人數的22.8%,共91人。在眾多校園貸款平臺中,大部分調查對象選擇了安全保障較高的電商平臺(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有68人,占42.5%;其次是分期購物平臺、P2P網絡貸款平臺和線下私貸,分別有31人、27人和20人,占19.36%、16.88%和12.5%的比重;使用人數最少的是銀行機構的貸款平臺,有14人,僅占8.75%。
1.3.2 借款使用途徑
“校園貸”能暫時緩解調查對象短期資金需求,為其提供快捷的消費模式,滿足多元化的需求。使用校園貸的調查對象中,有61.96%(57人)的學生用于日?;鹃_支,如購買學習書籍、裝扮服飾或社交娛樂等;用于購買奢侈品、創(chuàng)業(yè)或其他用途分別占使用人數的13.04%(12人)、10.87%(10人)和14.13%(13人)。
1.3.3 主要還款方式
當遇到校園貸到期目前卻沒有資金償還的情況,男生和女生表現出了不同的選擇。女生更加傾向于通過自己兼職進行還款,占30.3%,較為獨立。而男生更傾向于向身邊的朋友借錢還款,占32.6%。男生女生的第二選擇相同,會尋求家長的幫助,來還清借款。他們最不愿意選擇的是借新的貸款去償還舊的債務,說明當代調查對象存在一定的金融意識,還款方式較為理性,如表1所示。
2 大學生涉入校園貸的原因分析
一些不良校園貸誘導著大學生錯誤的金錢觀,危害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雖然校園貸事件作用在大學生自身,但是也不能夠忽略其他主體在其中的責任。
2.1 大學生群體不夠成熟,風險意識薄弱
大部分大學生思想單純、涉世未深,容易受到物質的誘惑,消費行為缺乏計劃性,貸款可能性大。一些大學生金融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容易被一些夸大的虛假宣傳所蒙蔽,因此成為高利貸利用的目標。另外,大學生由于處理事件能力和經驗不足,易在巨大的壓力下產生錯誤的決策,從而深陷校園貸沼澤。
2.2 校園貸誤導性宣傳掩蓋其不規(guī)范的操作
不少校園貸平臺以“零利息”“零首付”“門檻低”“額度高”等極具誘惑力的宣傳標語來吸引大學生,夸大其效用誤導大學生使用校園貸。實際上,平臺收取了高額的服務費用已彌補利息損失,以“手續(xù)費”“服務費”等各種變相的隱形收費欺詐大學生,使危機意識薄弱的大學生陷入違約、失信的困境。個別不法貸款平臺甚至喪失道德底線,把校園貸款消費演變成黑心的高利貸,并采取非法催債手段,導致上演校園貸款的悲劇。
2.3 監(jiān)管主體的缺失,風險控制不到位
“網絡貸款”是一種依托于網絡而形成的新型的金融服務模式,本質上只是現在銀行體系補充的一種金融工具[1]。但是如今網絡貸款平臺良莠不齊,監(jiān)管缺失導致亂象叢生。一方面,一些不良校園網貸平臺以追求暴利為目的,無序競爭,違規(guī)擔保,違規(guī)融資,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金融秩序,而行業(yè)監(jiān)管卻嚴重滯后,行業(yè)自律準則尚未完善。另一方面,某些校園貸平臺借款門檻低,借款條件寬松,只需基本的身份信息,部分大學生在多個平臺借貸,其借款數額可能遠超過自身的還款能力,最終因校園貸風險控制不到位,造成校園貸款悲劇的發(fā)生。
3 校園貸存在的主要風險與危害
校園貸雖然能夠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學生的資金困境,但是它所帶來的更多的是危害,主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3.1 影響了大學生個人信用記錄
大學生使用校園貸進行貸款時,需要用自己或親友的身份證、電話號碼等相關信息為還款作擔保,這導致了大學生自身或他人的個人信息泄露,甚至被非法使用。若大學生借款到期無力償還,這些個人信息將被用來作為某些不良校園貸平臺非法催債的工具,通過網絡平臺將信息公之于眾,這將嚴重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有的校園網貸會對其進行電話騷擾,甚至威脅恐嚇。這些債務會嚴重損害到大學生的信用記錄,對其未來就業(yè)、銀行貸款等造成無法改變的后果。
3.2 助長了大學生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較為新潮,而“校園貸”平臺低門檻、到賬快等優(yōu)勢更激起了其消費需求。在校園貸款平臺大肆虛假夸大的宣傳背景下,琳瑯滿目的商品誘使大學生發(fā)生沖動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這種盲目攀比的消費行為可能給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會助長大學生的非理性行為,進一步導致其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3 危害了家庭、學校及社會
“校園貸”不僅給學生自身心理帶來了壓力,而且還給家庭、學校甚至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首先,“校園貸”的負債最終仍由其家庭買單,這不僅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使得家長精神壓力增加,導致家庭關系緊張。其次,校園貸易滋長大學生的攀比之風,扭曲了其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利于健康的校園文化的發(fā)展。一些學生為了填補網貸借款窟窿,甚至充當所謂的“校園代理”,成為非法網貸平臺的幫兇,欺騙更多的同學卷入其中,危害校園安全。最后,一些無力償還巨額債務、精神壓力大的大學生會產生輕生或犯罪的想法,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3.4 傷害了部分大學生的身心傷害健康
校園貸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為大學生埋下了種種隱患,讓涉入大學生承受了直接壓力。校園貸平臺在貸款時審查不太嚴格,在收款的時候卻相當“嚴格”,他們會發(fā)展一些社會人員來“督促”借貸學生還款,其中不乏使用盯梢、暴力、脅迫、拘禁等違法手段。面對各種形式的暴力催債,他們更容易出現心理危機,走上欠貸自殺、裸條借貸的不歸路。
4 校園貸的風險防控
“校園貸”引發(fā)的風險及危害引起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但因缺乏具體實施方案和工作模式,這項工作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要想徹底消除校園貸的不良隱患,政府還應聯合學校、家庭,建立大學生支持網絡,增加其風險防控意識及防御能力,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性的消費觀。
4.1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校園貸和網絡貸款開展規(guī)范化整治
2016年以來,國家以高校、地方銀監(jiān)局和金融辦為支撐加大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的監(jiān)管力度,其中包括疏堵結合,維護校園貸正常秩序;整治亂象,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yè)務;綜合施策,切實加強大學生教育管理;分工負責,共同促進校園貸健康發(fā)展四個方面[2]。但是不良校園貸仍以半公開或各種隱形的方式繼續(xù)在校園中蔓延,治理之外仍然存在漏洞。全國政協(xié)委員劉林表示,打擊不良校園貸需要由中央政法委起帶頭作用,教育部、公安部、中央網信辦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等機構共同參與的聯席工作機制,對校園貸開展專項治理。一方面媒體曝光從事非法不良校園貸的機構,形成高壓態(tài)勢。另一方面政府可鼓勵銀行等合法金融機構創(chuàng)新產品與服務,面向有合理需求和還款能力的高校學生,提供正規(guī)服務,減少非法貸款的使用率[3]。
4.2 學校要做好教育、引導和有效的防堵工作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有責任引導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科學的理財觀念。一方面,學校可邀請金融方面的專家,對大學生進行校園貸的專項講座,為學生們普及和傳授防控財務風險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也可以通過學生事務中心,為學生提供借貸、兼職、創(chuàng)業(yè)、心理輔導等咨詢指導服務。另一方面,學校應整頓和凈化校園周邊秩序,清除隱蔽在角落的貸款小廣告,建立長效治理機制,嚴厲打擊非法張貼、噴涂、散發(fā)不良小廣告的行為,創(chuàng)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4.3 家庭要經常關心大學生學習與生活
首先,家庭作為學生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應以身作則,理性消費,切勿教導子女追求奢侈消費。其次,家庭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支持系統(tǒng),有責任與孩子共同應對已經發(fā)生和可能發(fā)生的困難。父母應與子女保持正常的溝通和密切的聯系,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耐心傾聽其內心想法,才能有效監(jiān)督子女的行為,及時發(fā)現其內心焦慮的原因,避免他們在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下走上極端道路。最后,家庭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學?!?,家庭應培養(yǎng)孩子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教育其不要盲目攀比,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4 大學生應該將理性消費與自強自立有效結合起來
大學生作為校園貸的主體,更應該自強自立,樹立理性的消費觀。第一,在校大學生應充分認識“校園貸”的風險,樹立正確的消費和理財觀念,拒絕不良網絡借貸。對門檻低等虛假宣傳保持高度警惕,切莫使自己陷入“高利貸”的陷阱,懂得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第二,大學生要根據自己實際的經濟狀況,制定合理的消費方案,不超前消費,不過度消費,有意識的學習金融知識,提高自己的“財商”。第三,大學生應認清自己學生的身份,將更多精力放在學業(yè)上而不是過多的追求物質享受,合理安排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比重。只有大學生自身提高風險防控意識,才能將“不良校園貸”扼殺于搖籃之中。
5 結語
校園貸的出現與發(fā)展是大學生消費習慣的必然產物,但目前校園不良網貸風險防控還不到位,“校園貸”扮演的是“天使”還是“魔鬼”的角色,取決于政府、家長、學校社會支持網絡是否健全,若風險防控措施完善,校園貸就可以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適應時代要求,更好地服務大學生群體。
參考文獻
[1] 閆瑾.退出不斷,校園貸市場終將消失?[N].北京商報,2016-09-19.
[2] 中國銀監(jiān)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通知[R]. 2017-05-27.
[3] 樊暢,焦以璇.劉林委員:多部門聯合治理不良校園貸[N].中國教育報,2018-03-08.
①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省級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大學生校園貸成因分析及社工介入下的風險規(guī)避——以江蘇師范大學為例(201713988008Y)。
作者簡介:吳姍霖(1997-),女,江蘇省無錫市人,本科生,主要從事經濟社會學的學習與研究;李欣書(1996-),女,江蘇徐州市人,本科生,主要從事經濟社會學的學習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