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摘要]大局意識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制勝之道,也是鄧小平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生涯中體現出來的鮮明的思想品格和領導風范:富有戰(zhàn)略思維,善于從全局上思考問題,正確認識大局;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決策部署,自覺服從大局;提倡“照辯證法辦事”,多謀善斷、舉要馭繁,牢牢把握大局;為人客觀公正,胸襟博大,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鄧小平的大局意識深刻影響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為我們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定維護大局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實踐原則。
[關鍵詞]鄧小平;大局意識;黨中央權威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8)03-0044-08
大局意識是鄧小平鮮明的思想品格和領導風范,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和基本經驗。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論及什么是大局、各級領導干部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大局意識,提出“必須牢固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認為鄧小平“總是站在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善于從全局上思考問題,善于在關鍵時刻作出戰(zhàn)略決策”,要求全黨”學習鄧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學習他善于抓住關鍵、綱舉目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深入學習研究鄧小平的大局理論和實踐,對于我們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全面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努力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善于從全局上思考問題,正確認識大局
戰(zhàn)略思維“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點,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遵循的思想方法”。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無論是擔任一個部門、一個區(qū)域、一支部隊的一把手,還是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思考問題從沒有局限于本部門、本地區(qū)或局部利益,而是思想敏銳、目光遠大,善于從全局上思考問題,正確認識大局。他曾指出:“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大局”,“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躍馬太行到挺進華北,面對紛繁復雜的工作,鄧小平沒有陷入事務主義的泥沼,沒有局限于本地區(qū)的局部利益,而是富于歷史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時刻提醒干部:“大家都要從大局著眼”,“我們一切政策行動都應不僅照顧到根據地本身,而且要照顧到對全國的影響。這個觀念應在干部中特別在領導干部中樹立起來”。1940年10月底關家垴之戰(zhàn),面對日軍的狂轟亂炸,陳賡向劉伯承、鄧小平報告說,我方傷亡太大,有的連隊只剩十幾個人,已經有些頂不住了。這時鄧小平拿起電話,十分嚴肅地對陳賡說:“同志!全局!全局!要從全局出發(fā)!”簡短有力的話語里,蘊含著顧全大局的決心和果敢。1941年前后,敵后抗日根據地進入嚴重困難時期,盡管太行山區(qū)也很困難,但劉伯承、鄧小平在接到中共中央關于晉西北困難的通報后,還是號召軍隊、地方勒緊腰帶,節(jié)約出一些食物和彈藥,支援更為困難的晉西北地區(qū),這種著眼大局的舉措得到中共中央的通報表揚。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鄧小平制定作戰(zhàn)方案時總是自覺地在大局下思考、定位、擺布,立足于解放戰(zhàn)爭全局的得失。1946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取得隴海戰(zhàn)役勝利后,國民黨軍迅速在鄭州、徐州之線集中兵力,企圖趁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未休整之機,以優(yōu)勢兵力,分東、西兩路合擊定陶、曹縣地區(qū),進而控制魯西南。經過分析研究,鄧小平認為暫時避開國民黨軍鋒芒,在老黃河以北休整一下,“對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局部比較有利,但對全局不利,勢必增大華東和中原軍區(qū)部隊的壓力”。雖然“拿這批骨干打,實在有些心疼”,鄧小平還是提出“野戰(zhàn)軍咬緊牙關再打一仗”為好,“按這個方案,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的負擔當然會很重,但華東和中原軍區(qū)部隊就輕松多了”。
鄧小平的大局眼光,在戰(zhàn)爭年代表現為軍事戰(zhàn)略上的運籌帷幄,維護革命勝利的大局,在和平時期則體現為始終能高瞻遠矚,正確地認識到什么是大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鄧小平主政大西南時就提出要“在解決某一部分武裝問題時還要考慮到對其他部分的影響,不要貪小便宜,不要因小失大,而要從全盤考慮問題”。1975年初,鄧小平重新主持中共中央黨、政、軍日常工作,面對當時的混亂局面,他確定國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強調“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大刀闊斧地領導了全面整頓?!拔母铩苯Y束后,國內遺留問題多,千頭萬緒,鄧小平充分從全局思考問題,認為應該從最根本的問題抓起,“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從解決思想路線入手,推動進行各方面的撥亂反正。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正確認識我國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和根本任務,提出“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務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zhàn)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把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謀劃,對于什么是大局進行了一系列論述。例如,對于國內發(fā)展,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對于國際環(huán)境,提出“和平和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對于改革和發(fā)展所需的國內政治環(huán)境,強調安定團結“是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這是大局”,“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wěn)定”;他還特別關注選拔和培養(yǎng)接班人,“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等等。
鄧小平能正確認識大局,與他“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密不可分。1989年,他在向第三代領導集體作政治交代時,反復告誡:“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大局。”《鄧小平文選》第3卷編輯工作完成時,他仍強調:“不管對現在還是對未來,我講的東西都不是從小角度講的,而是從大局講的?!?/p>
一、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自覺服從大局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自覺服從大局,最重要的就是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維護黨中央權威,決不是一般問題和個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則性問題,是黨性,是大局,關系黨、民族、國家前途命運?!笨v觀鄧小平7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始終從根本上服從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的大局,自覺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認為全黨應服從中央,維護中央權威,他說自己“問心無愧,其中一點就是從來不搞小圈子”。
在戰(zhàn)爭年代,對于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戰(zhàn)略決策和部署,鄧小平不僅堅決執(zhí)行,而且是“勇挑重擔,不畏艱險、出奇制勝”。早在1933年,鄧小平就因為堅決貫徹執(zhí)行毛澤東的正確路線,遭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磨難。在錯綜復雜的革命環(huán)境中,鄧小平總是能夠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妥善處理全局和局部關系。
鄧小平勇挑重擔、自覺服從大局的事跡,經常被人樂道的就是他和劉伯承堅決執(zhí)行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戰(zhàn)略決策,率領二野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1947年6月,為加速全局勝利,實現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打到外線去的戰(zhàn)略計劃,使全國各地戰(zhàn)場轉入戰(zhàn)略進攻,劉鄧大軍冒著被敵人消滅的危險,千里躍進大別山,“我們必須勇往直前,不要后方,哪怕付出再大的犧牲,也要挺進大別山,為全國解放戰(zhàn)爭勝利這個大局作出貢獻”。時隔40多年,鄧小平還清楚地記得接到延安發(fā)來的電報的情景:“當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復電,半個月后行動,躍進到敵人后方去,直出大別山。實際上不到十天,就開始行動。那時搞無后方作戰(zhàn),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啊”,“戰(zhàn)略反攻,二野挑的是重擔,還是那句老話,叫做合格”,“實現了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戰(zhàn)略意圖”。
解放戰(zhàn)爭后期,為剿滅國民黨在西南的殘余勢力,黨中央和毛澤東決定讓鄧小平率部解放大西南,這對鄧小平及其所率部隊而言又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進軍大西南的任務下達后,二野部分指戰(zhàn)員中出現了一些不良情緒,“目前無論是軍隊干部或地方干部都有些怕走路思想。二野某些同志有不安心崗位的思想,認為二野總是命苦”,對此,1949年8月17日,鄧小平在二野、三野團級以上干部擴大會議上對大家進行了大局意識的教育,強調“一切不安心于自身崗位的思想都是不對的。我們必須認識去西南是革命的光榮任務”。1949年8月20日,鄧小平在西南服務團團級以上干部會議上講話,再次指出做好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決執(zhí)行黨的正確路線和政策,“一切工作均應以政策為出發(fā)點”。
1956年,鄧小平在黨的八大會議上批評了分散主義的傾向,指出:“黨是一個戰(zhàn)斗的組織,沒有集中統(tǒng)一的指揮,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戰(zhàn)斗勝利的?!痹诟母镩_放新時期,鄧小平更是反復強調要維護黨和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反對各自為政、自行其是、不在行動上執(zhí)行中央的方針、政策和決定的錯誤傾向。他指出:“只有全黨嚴格服從中央,黨才能夠領導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為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任務而戰(zhàn)斗”,“中央決定了的東西,黨的組織決定了的東西,在沒有改變以前,必須服從,必須按照黨的決定發(fā)表意見,不允許對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滿和反對的意見”。
鄧小平認為,對于中央決定的“大問題”“方向問題”,各地區(qū)、各部門都必須自覺服從,不打折扣地堅決貫徹、執(zhí)行。在長期的領導實踐中,鄧小平認識到,“路線正確并不等于解決了一切問題,還要看黨的各級干部和黨員是否正確執(zhí)行這個路線。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如果下面不很好執(zhí)行,那有什么用呢?”因此,他堅決反對搞派性、搞小圈子,“黨內無論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明確提出“中央要有權威”的重要思想,“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沒有這一條,就是亂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對策,不能搞違背中央政策的‘對策”,“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門就要堅決執(zhí)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反復強調“黨中央、國務院應當是有權威的,有能力的。沒有權威不行啊”。鄧小平的這些講話,對于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維護黨和國家穩(wěn)定大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多謀善斷,牢牢把握大局
鄧小平一貫提倡“照辯證法辦事”,多謀善斷、舉要馭繁。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他總能從容鎮(zhèn)定地駕馭局勢,輕重有序、緩急有度,“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實現戰(zhàn)略突破,在把握戰(zhàn)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
對于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鄧小平早在1954年全國財政廳長會議上就已有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他提出,無論在革命還是建設中,“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會涉及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集中統(tǒng)一與因地制宜的關系”,認為應該用辯證的觀點處理大局與局部的關系,“照顧全局,從實際出發(fā),這兩個觀點缺一不可”。一方面,中央“要經常照顧局部和地方,要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一定要以中央、全體、集中統(tǒng)一作主導”。但如果二者之間發(fā)生矛盾,“地方應服從中央,局部應服從全體,因地制宜應服從集中統(tǒng)一。不如此,就會發(fā)生地方主義,本位主義和山頭主義”。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多謀善斷、舉要馭繁的領導藝術更加爐火純青。他總是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善于從全局上思考問題,善于在關鍵時刻作出戰(zhàn)略決策,始終牢牢地把握大局、掌控大局。1978年,在鄧小平的指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他眼中,改革絕非權宜之計,而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戰(zhàn)略,關系到中國未來永續(xù)發(fā)展和長治久安的大局,“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強調“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要講到底”。
對于國內大局,鄧小平準確把握我國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和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他認為“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要求我們一切工作和各個方面都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大局。1985年6月4日,他在軍委擴大會議上依然強調,軍隊建設要服從國家建設的大局,“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1988年又明確提出“兩個大局”思想,“沿海地區(qū)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fā)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fā)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fā)展,這也是個大局”,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1989年國內發(fā)生政治風波,國際上又出現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這個重要歷史關頭,鄧小平處亂不驚,鎮(zhèn)定自若,告誡大家冷靜觀察、穩(wěn)住陣腳、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強調“中國不允許亂”,對于以后我們怎么辦,明確回答“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干下去,堅定不移地干下去”。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鄧小平指導我們黨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步一步推向前進。
對于國際大局,鄧小平深刻觀察、分析時代特征和世界大勢,提出“和平和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zhàn)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fā)展問題”。和平與發(fā)展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國際環(huán)境和外部條件,為了維護這個大局,鄧小平提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調整了我國的外交方針和政策,積極謀求同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內的一切國家改善和發(fā)展關系,努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如在處理和發(fā)展中蘇關系時,提出“結束過去,開辟未來”;在談到中美關系時,提出“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zhàn)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最終,“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fā)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四、胸襟博大,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說鄧小平“每次被錯誤批判打倒都豁達樂觀、沉著堅韌,對未來充滿希望”。坦蕩無私、博大胸襟、豁達樂觀、沉著堅韌,這些閃耀著大局光輝的詞語,也正是鄧小平人格魅力的體現。鄧小平自己曾講道:“從我參加革命到現在,經歷了那么多的風浪都熬過來了。我的經驗無非兩條,第一不怕,第二樂觀,向遠看,向前看,一切都好辦了?!彼呐畠亨囬旁@樣評述:“我父親為人性格內向,沉穩(wěn)寡言,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養(yǎng)成了臨危不懼、遇喜不亢的作風,特別是在對待個人命運上,相當達觀?!?/p>
心若大海容風雨,志如高山納蘚苔。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鄧小平經歷了嚴峻的考驗,這使得他面對挫折和逆境能不屈不撓、沉著堅韌,善于用樂觀主義精神對待一切,“天塌下來也不要緊,總有人頂住”?!拔幕蟾锩逼陂g,鄧小平在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改造,但他沒有怨天尤人,消極頹廢,而是“等待”,身處困境依然自強不息。他曾開玩笑說,下放江西等于上了一次勞動大學。1977年9月14日,鄧小平同日本新自由俱樂部訪華團談話時說道:“我能在被打倒后的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下來,沒有什么秘訣,因為我是共產主義者,也是樂觀主義者?!睔v史上,幾乎沒有政治人物像鄧小平一樣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我是三下三上的人,沒有樂觀主義態(tài)度,沒有相信自己的信念總會實現的思想,不可能活到今天”。
“坦蕩無私,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光輝的人格魅力,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錘煉的品質修養(yǎng)。”他始終把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我的生命是屬于黨、屬于國家的”。1977年7月21日,他第三次復出時講過一段感人肺腑的話:“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tài)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边@些話語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人公而忘私、無私無畏的博大胸懷。
鄧小平對待黨的歷史、對待同志客觀公正,從不以個人恩怨待人處事。他說:“要拋棄個人恩怨來選擇人,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要用?!痹趯γ珴蓶|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上,他一再強調:“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同志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闭窃谶@種全局觀的指導下,我們黨作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保證了黨和國家前進的正確方向。鄧小平的三落三起,第二次和第三次落直接和間接都與毛澤東有關,但他始終拋棄個人恩怨,客觀、公正地評價毛澤東,胸懷和境界讓人敬佩。
“我自從十八歲加入革命隊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沒有任何別的考慮”,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黨和人民,為黨和人民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1989年9月,鄧小平辭去最后一個職務,為建立領導干部退休制度、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發(fā)揮了帶頭作用,“我最后的作用是帶頭建立退休制度”。對待名利,他向來淡泊,功高至偉卻從不居功自傲,“很多事是別人發(fā)明的,群眾發(fā)明的,我只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對我的評價,不要過分夸張,不要分量太重。有的把我的規(guī)格放在毛主席之上,這就不好了。我很怕有這樣的東西,名譽太高了是個負擔”。他曾在自己的《文集》序言中這樣寫道:“如果有一天這些講話失去重新閱讀的價值,那就證明社會已經飛快地前進了。那有什么不好呢?”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鄧小平始終站在時代前沿觀察思考問題,以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維觀大勢、謀大事,注重用大局意識來教育和武裝全黨,顯示出一代戰(zhàn)略家的恢宏氣魄。這既是他個人優(yōu)秀品質和中國共產黨人優(yōu)秀品德的鮮明體現,也與他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密不可分,正如他所說:“我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蔽覀凕h90多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講大局、顧大局的團結歷史,大局意識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制勝之道。鄧小平的大局意識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的大局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為我們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定維護大局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實踐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學習鄧小平的大局意識,在大局意識的引領下,不斷增強政治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堅定地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這也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