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初探

      2018-09-10 01:35:42吳志成吳宇
      國際問題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吳志成 吳宇

      〔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就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新理念,形成了兼具世界價值、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的全球治理思想。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因應鮮明的時代背景,包含豐富的理論內涵,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最新成果,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的生成,對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推動實現全球善治,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具有重大理論貢獻和深遠歷史影響。

      〔關鍵詞〕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共商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2 8832(2018)3期0021-21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將繼續(xù)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1]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以高遠的全球視野、深厚的思想淵源、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刻的理論內涵,系統(tǒng)闡釋了全球治理的價值基礎、基本理念以及加強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則,對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推動實現全球善治,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思想淵源

      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是在充分汲取和辯證借鑒古今中外優(yōu)秀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中國外交戰(zhàn)略理念以及當代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經驗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升華的結果,堪稱“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和“馬魂、中體、西用”融合創(chuàng)新的最新理論成果。[2]

      (一)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習近平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天下觀”、“和合”文化、“仁義”理念和“世界主義”等思想精華都為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提供了豐厚的思想淵源。

      一是“天下觀”。天下觀可稱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世界觀”,體現了中國追求一個什么樣的未來世界的問題。其核心理念是“以天下觀天下”和“四海一家”,即把世界看作人類的公共政治空間和共同資源,以世界為尺度去思考屬于世界的政治問題。[1]合作共治的治道精神是天下思想最有價值的部分,既根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符合全球治理發(fā)展的需要。[2]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不忘本來,以“天下觀”的合理價值為滋養(yǎng),并將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當代全球治理實踐,展現出新的全球主義理念的包容性精神,因而不同于西方的排他性國際政治文化,凸顯了時代性與民族性兼具的特點。

      二是“和合”文化。“和合”是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理想追求,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具有強大生命力?!岸Y之用,和為貴”“協(xié)和萬邦”是“和合”思想的重要內容,旨在實現各國之間的和睦相處,進而實現天下太平。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與“和合”文化一脈相承,既立足于大國外交戰(zhàn)略,又彰顯“和合”傳統(tǒng)文化特質。它明確表達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共同構建和諧共生的世界秩序等重要理念,既強調團結互助、共存共贏,使獨立自主的道路觀、和平發(fā)展的世界觀、義利合一的價值觀與和諧共生的秩序觀有機統(tǒng)一,[3]又尊重不同文明文化,因而成為新時期中國發(fā)展對外關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指導。

      三是“仁義”理念。“仁義”本意為“仁愛與正義”,后被儒家視為傳統(tǒng)道德的最高準則,表現為保氣節(jié)、持正義的士人品格,貫穿于仁人志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全過程,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這種充滿浩然正氣的“仁義”理念既可成就充滿正能量的人格范式,也可造就具有引領意義的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始終是國際公平正義的倡導者和維護者,堅持用具體行動和實際貢獻展現大國擔當。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了“仁義”理念,致力于共同探索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發(fā)展模式,超越了西方的自我中心主義理念,提升了中國作為全球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也將極大地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四是“世界主義”。中華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源遠流長,源自西周時期“禮”的概念。它以“仁禮之道”作為最初追求,并以“大同社會”作為理想社會模式和人類整體價值關懷。中華文明的世界主義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特征,迥別于其他文明的神本主義的世界主義,尤其適用于指導當今的全球治理實踐。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傳統(tǒng)現實主義視角,是以世界主義視角認識全球化時代的具體體現,是對中華文明世界主義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有助于探索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之道,使國際社會更理性地認識和處理國家共同體與人類共同體的關系,進而助力提升中國在塑造公正合理的全球秩序進程中的話語權。

      (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代中國外交的重要價值取向。[1]習近平緊扣時代發(fā)展脈搏,繼承和發(fā)展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并從中汲取了解決全球問題、加強全球治理的思想智慧。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源自《共產黨宣言》中的“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產國際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使之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國際主義的內涵隨著時代特征變化不斷發(fā)展。在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其內涵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用“世界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2]這種國際主義曾為20世紀中國的獨立自主和新中國的成長發(fā)展發(fā)揮過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在和平與發(fā)展時代,國際主義意味著世界各國超越意識形態(tài)紛爭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對抗,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強調國家之間的對話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承擔國際責任。[3]

      “大國責任”觀是新時期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中國表達,闡釋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道義與擔當。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作出中國將擔負起作為大國責任的莊嚴承諾,在全球治理中堅持和貫徹“大國責任”的理念。從2013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到黨的十九大,從2015年聯合國發(fā)展峰會到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習近平反復重申中國在全球治理進程中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從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國際發(fā)展知識中心和倡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到多次主動減免發(fā)展中國家債務、促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治理機制改革、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無不展現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戰(zhàn)略理念

      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戰(zhàn)略理念息息相關,是在黨的幾代領導人的國際戰(zhàn)略思想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當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最新成果,體現了習近平對新中國外交戰(zhàn)略理念的繼承和發(fā)展。

      新中國外交戰(zhàn)略理念的確立與發(fā)展既體現了中國對自我身份變化的深刻把握,也順應了世界格局演變和中國發(fā)展大勢。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中國外交的價值指向與戰(zhàn)略謀劃也在不斷調整。新中國建立初期,受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的影響,中國外交戰(zhàn)略確立并倡導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等核心理念。改革開放后,中國順應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把自身定位為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提出和平發(fā)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理念。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全球化不斷發(fā)展和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高舉和平、發(fā)展與合作的旗幟,強調承認和尊重世界多樣性、和平解決分歧等理念。進入新世紀,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形勢,為更好推進中國發(fā)展,中國先后提出和平發(fā)展、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

      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和平發(fā)展、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一脈相承,成為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重要思想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立足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和戰(zhàn)略機遇,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家與新興大國的身份定位,面向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在繼承和發(fā)展新中國外交戰(zhàn)略理念的基礎上,對全球性戰(zhàn)略問題進行概括和總結,推動了全球治理理念的新發(fā)展。

      (四)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經驗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動了全球治理理論的興起和實踐的發(fā)展。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在對既有理論與實踐經驗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實現了對既有理論的揚棄和發(fā)展。

      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qū)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持續(xù)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zhàn)。[1]面對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挑戰(zhàn),全球治理的作用日益凸顯。而從全球治理的現實看,當下流行并占主導地位的西方全球治理理論和實踐經驗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一方面,西方全球治理理論建立在政府作用和國家主權無足輕重、民族國家疆界模糊的前提上,強調治理的跨國性和全球性削弱國家主權和政府的作用,并為干涉主義和霸權政策提供“理論依據”。[2]另一方面,當前全球治理體系及其主體主要由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并體現其意圖和價值,導致全球治理陷入合法性、有效性、民主化不足的困境。

      面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大勢,習近平積極倡導并引領全球治理新理念,推動全球治理實踐新發(fā)展。比如,在全球發(fā)展治理上,中國倡導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理念推動全面發(fā)展,有別于著重所謂的“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西方全球治理觀。[3]在區(qū)域合作和經濟、安全等議題領域,習近平強調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富有中國特色又充滿人類共同情懷的全球治理理念與實踐,實現了對西方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超越。

      二、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形成是古今中外各種思想成果融通的產物,也是科學把握時代發(fā)展大勢和世界局勢重大變化、準確把握中國發(fā)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的結果,具有充分的實踐依據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國際力量對比發(fā)生深刻變化

      冷戰(zhàn)結束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隨著國際體系轉型的加速,特別是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西方國家的整體性下滑、非國家行為體作用的上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處于新的歷史轉折點。習近平指出,國際力量對比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fā)展中國家快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1]這種變化代表著當前和未來發(fā)展的根本方向,已形成不可逆轉的力量,使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zhàn)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guī)則協(xié)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國際關系正逐步從“槍炮之戰(zhàn)”轉為“制度之爭”,使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guī)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2]

      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表明,全球治理的主體重心正朝著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方向傾斜,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正在成為全球治理的蓬勃力量。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應當遵循何種國際機制和國際規(guī)則、追求什么價值取向,需要世界各國達成共識。全球治理體系必須正視新的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也必須順應這一新的變化,這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但國際力量對比變化并非即刻帶來全球治理格局的變化,可能潛藏各種阻滯乃至沖突風險。因此,中國等新興國家要有足夠戰(zhàn)略定力、自信和耐心,加強團結,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二)國際秩序變革形勢嚴峻復雜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xù)發(fā)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xù)推進,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演變,[1]各國國家利益交融不斷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但經濟全球化既給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帶來了諸多重大的挑戰(zhàn)。隨著全球性挑戰(zhàn)日益增多,很多問題不再局限于一國內部,很多挑戰(zhàn)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2]

      冷戰(zhàn)結束后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的國際關系發(fā)展事實表明,傳統(tǒng)的國際秩序未能有效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難以解決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治理赤字等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zhàn),[3]并使世界不確定性日益凸顯。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正走向終結,以中國等新興大國為代表的非西方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建構世界事務,這是國際秩序演變四百多年來前所未有之大變局。[4]不過,雖然國際秩序轉型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其過程往往充滿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挑戰(zhàn)。如何在全球性挑戰(zhàn)不斷增多、國際秩序變革勢在必行、各國必須承擔應盡責任的情勢下,推動國際秩序實現和平轉型,考驗著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大國的智慧。

      (三)全球治理體系有失公正合理

      近年來持續(xù)低迷的全球經濟形勢、日趨嚴峻的安全狀況、遍及世界的矛盾沖突等現實表明,現有的全球治理機制的代表性不足引發(fā)有效性和合法性危機,機制的碎片化導致行動困境,理念的分歧造成規(guī)范性失調。其中,不公正、不合理則是當下全球治理體系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沒有認真履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采取單邊主義甚至霸權主義政策,助長各種對抗和不公情況的發(fā)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國際經濟機構仍由西方主導并主要反映西方國家的意愿和利益,改革進程遲緩。特別是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不斷作出重要貢獻,但其代表性和發(fā)言權的不充分不對稱仍是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短板。可以說,西方國家對當今全球經濟治理陷入困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全球共同發(fā)展問題日趨嚴峻更凸顯了當前國際秩序的不公。全球治理體系有失公正合理,既不利于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也考驗著世界各國的責任擔當。因此,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乃各國共同利益所驅、共同責任所系,是全球治理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四)中國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

      雖然中國發(fā)展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但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的內涵也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有助于維護和延長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國的發(fā)展都離不開與外部世界保持良好關系。如何在不斷適應世界和影響世界中為自身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關乎中國未來,也關乎全體中國人民的福社。當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1]一方面,走在強國路上的中國既改變著自己,也深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但中國需要長期和平環(huán)境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對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和穩(wěn)定的國際秩序的追求更強烈,對維護和延長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有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是一個新機遇、新挑戰(zhàn)層出不窮的世界,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和平與發(fā)展的方向變化。中國要發(fā)展,必須順應世界發(fā)展潮流,而加強全球治理則是重要的戰(zhàn)略保障。正如習近平強調,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fā)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為世界和平穩(wěn)定提供制度保障。[1]

      三、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理論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思想,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向前發(fā)展。

      (一)基本目標

      為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習近平明確表示,中國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2]這一角色定位為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一是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全球治理因應全球性問題而起,全球治理體系應隨全球性問題的變化而變革。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正嚴重制約著全球性問題的治理。因此,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切實有效解決當前的各種全球性問題,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zhàn)。

      二是引導國際秩序有序變革。當前國際秩序正在經歷深度調整與變革,國際競爭已逐步發(fā)展為新型的“制度之爭”。圍繞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一種國際制度競爭。習近平強調,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guī)則、定方向。[3]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中國要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4]

      三是占據世界未來發(fā)展的道義制高點。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大趨勢下,塑造新的國際秩序,引導國際秩序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是全球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全球治理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規(guī)則標準和主流價值規(guī)范,檢驗著世界各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代表著未來發(fā)展的主要舞臺。因此,誰能把握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機遇,誰就能占據世界未來發(fā)展的制高點。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既要立足應對全球挑戰(zhàn)的現實需要,更要面向全球治理的未來,占據世界未來發(fā)展的道義制高點。

      四是服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強調,我們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國家發(fā)展既取決于自身發(fā)展道路,也有賴于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取決于國際秩序的發(fā)展狀況,國際秩序的發(fā)展變化又源于國際制度的變革方向。尤其在國際秩序大調整大變革的新時期,中國更需要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穩(wěn)定提供可靠保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chuàng)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

      五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有鑒于此,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的中國方案。這意味著,中國攜手各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從根本上著眼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描繪的美好世界,是社會主義新興大國對事關人類前途命運重大問題的系統(tǒng)闡述。

      (二)價值基礎

      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具有深刻的價值基礎。

      一是公正合理。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目標。公正合理既是國際新秩序的發(fā)展方向,也是全球治理體系的發(fā)展方向,更是中國在這一發(fā)展進程中秉持的價值。全球治理體制是否公正合理不能由一部分國家說了算,而是需要得到公認并有一定的準繩。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均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就是一項重要的判斷標準。這種公正合理的價值追求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貫穿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全過程。

      二是合作共贏。長久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秉持絕對收益的價值觀,奉行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等舊思維舊戰(zhàn)略,使結盟與對抗成為傳統(tǒng)國際關系的常態(tài)。在命運與共的今天,舊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合作共贏才是有效應對當前挑戰(zhàn)、贏得未來發(fā)展的價值共識。堅持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就是要堅持多邊主義,實現雙贏、多贏、共贏,使協(xié)商、對話、合作、共贏成為當代全球治理的重要方法,將其貫徹到同心打造全球伙伴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過程。

      三是義利合一。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以資本主義逐利的價值觀為基礎,零和博弈思維盛行,少數人得利而多數人失利是這一價值邏輯的消極后果。義利失衡己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引發(fā)國際政治諸多不正之風。[1]全球治理的改善必須以正確的義利觀為基礎。習近平強調在國際關系中踐行正確義利觀,體現了中國秉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原則和加強國際團結合作的價值追求。[2]它不僅表明了中國將以什么樣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以什么樣的理念和行動開展特色鮮明的大國外交,[3]而且還有助于深化各國政治互信與務實合作,并已成為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和軟實力、推動全球治理發(fā)展的重要指導。

      四是共同發(fā)展。和平與發(fā)展仍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但日益失衡的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其構成嚴重挑戰(zhàn)。要實現謀和平、求發(fā)展、促合作的共同目標,必須以共同發(fā)展為價值基礎。為此,習近平強調,大家一起發(fā)展才是真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好發(fā)展。[1]要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fā)展。共同發(fā)展具有廣泛的全球價值共識,對完善國際發(fā)展環(huán)境、伙伴關系和發(fā)展協(xié)調機制等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是和諧共生。人類文明在充滿多樣性的交流與融合中不斷發(fā)展進步,力圖以某一文明排斥其他文明、主導世界秩序的做法,只會導致文明倒退和人類災難。鼓吹文明沖突將誤入歧途,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是正道。在對抗和沖突仍困擾國際社會的當下,習近平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積極倡導的和諧共生理念,既是“和合”文化的現代價值表達,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也蘊含著人類的理想追求,為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樹立了價值指向。

      (三)基本內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全球經濟治理、新型國際關系、全球安全治理、全球伙伴關系、全球生態(tài)治理等重大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極大地豐富了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

      第一,全球經濟治理觀。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是世界經濟良性運行的保障。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重心正在向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轉移。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新現實,全球經濟治理需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習近平指出,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共同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投資治理格局、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聯動的全球發(fā)展治理格局,建設創(chuàng)新、開放、聯動、包容型世界經濟。[2]習近平提出的這一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體現了共迎挑戰(zhàn)的伙伴關系精神,明確了世界經濟的前進方向,也展現出謀求共同發(fā)展的決心。它還表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同時,積極致力于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理念和智慧。這不僅是對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理念和主張的系統(tǒng)總結,也是對中國外交政策理念的進一步豐富與發(fā)展,表明中國不再僅僅是全球化的被動參與者,而是正在成長為全球化的塑造者。[1]

      第二,新型國際關系。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xù)推進,國際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和全球性難題也更加凸顯。但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朝和平與發(fā)展的目標邁進,而合作共贏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現實途徑。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2]為此,各國必須超越冷戰(zhàn)思維和零和博弈的老框架,代替單打獨斗的老做法,把合作共贏視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并使之成為各個領域都普遍適用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不僅己經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關系的一條主線,而且還推動了和平外交方針、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發(fā)展道路“四位一體”的和平外交新格局,彰顯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

      第三,全球安全治理觀。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wěn)定。[3]習近平指出,沒有和平就沒有發(fā)展,沒有穩(wěn)定就沒有繁榮。各國發(fā)展都需要和平穩(wěn)定的大環(huán)境,每個國家都應成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1]各國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zhàn)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安全的新觀念。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綜合就是要統(tǒng)籌維護傳統(tǒng)領域和非傳統(tǒng)領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qū)安全;可持續(xù)就是要發(fā)展和安全并重,以實現持久安全。[2]從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充分發(fā)揮聯合國在維和止戰(zhàn)方面的核心作用,到堅持理性、協(xié)調、并進的核安全觀;從大力推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到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推進區(qū)域安全合作,習近平把傳統(tǒng)國際安全合作逐步引向和衷共濟、合作共贏的新路。從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到積極應對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疾病管控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從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講規(guī)則、實現共同治理,到致力于把深海、極地、網絡等新興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習近平的全球安全治理觀引領著全球持久安全發(fā)展,推動國際社會共同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第四,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只有發(fā)揚伙伴精神才是各國共同應對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挑戰(zhàn)的理性選擇,也只有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伙伴關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才是適應國際關系新常態(tài)的必然選擇。因此,各國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積極發(fā)展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xié)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wěn)定、均衡發(fā)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fā)展中國家團結合作。[3]從根本上看,“伙伴關系”理念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性思維”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將促進基于信任和認同的關系治理,[4]也是對全球治理秩序理念的重建。因此,要依據對外工作的總體布局,加強運籌與主要大國、周邊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大力推動、優(yōu)化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打造各有側重又相互協(xié)調、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1]

      第五,全球生態(tài)治理觀。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保持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指出,氣候變化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鏡子,給世界各國思考和探索未來全球治理模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寶貴啟示。[2]習近平秉持“建設好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社、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理念,積極探索人類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路徑和治理模式。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寫入中央文件、寫進聯合國文件,到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為“十三五”規(guī)劃重要內容、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從綠色發(fā)展成為五大新發(fā)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到“美麗中國”“清潔美麗”被寫進全國黨代會報告和黨章,習近平的生態(tài)治理觀贏得了世界認同,體現了中國擔當。[3]從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全球生態(tài)體系,到共同推動全球走綠色、低碳、循環(huán)、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從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到共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的全球生態(tài)治理觀為全球生態(tài)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充分表明中國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引導者和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將為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四)基本原則

      中國的全球治理觀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推動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持續(xù)努力。習近平指出,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國際關系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在此基礎上,習近平明確闡述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更好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基本原則。

      一是共商共建共享。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彰顯了習近平的全球視野和政治智慧,反映了中國真正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視為國際社會大家庭的事,有利于把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形成一致行動。共商就是以開放為導向,堅持理念、政策、機制開放,充分聽取社會各界建議和訴求,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guī)則碎片化;共建就是以合作為動力,各國在全球治理體制機制的調整改革中加強溝通和協(xié)調,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共享就是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而是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贏目標。[1]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需要集全球各國之智,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就是中國智慧對全球治理的貢獻,將有助于凝聚合力、協(xié)調合作。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既能避免不切實地要求中國過度擔責的風險,又能消除不合情理地指責中國謀求霸權的疑慮,還能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激發(fā)新動能、開拓新空間。

      二是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對一些全球性問題的歷史責任不同,發(fā)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異,用統(tǒng)一尺度來對待所有國家既不適當,也不公平。相反,在全球治理體系中,世界各國應在享受公平待遇的基礎上,承擔與其擁有權利一致的責任,發(fā)揮與自身實力相符的影響力。特別是,隨著新興市場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全球貢獻不斷增長,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應獲得更多發(fā)言權。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反映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共同心愿,也為國際社會應對挑戰(zhàn)作出重要示范。當然,倡導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不是說發(fā)展中國家就不要為應對全球問題作出貢獻,或免去其應承擔的責任,而是說要符合發(fā)展中國家的能力和要求。[2]這一原則適用于環(huán)境、貿易、人權發(fā)展等廣泛議題領域。在改善全球治理體系的進程中,各國只有共同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1]才能切實推動實現全球治理目標。

      三是盡力與量力兼顧。中國積極主張并謀求自身在全球治理體系的話語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將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體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但全球治理格局取決于國際力量對比,革故鼎新歸根到底要靠實力。[2]中國兼具發(fā)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大國的雙重身份,在全球治理問題上該負什么樣的責任、如何合理地負責任,都需經過理性評估和慎重抉擇。盡管中國正向全球大國轉變,其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定位仍將持續(xù)較長時間。因此,中國既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3]在兼顧盡力與量力的基礎上,著眼提供中國方案,主要聚焦規(guī)則制定和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不斷擴大中國的制度話語權。因此,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都要堅持以經濟發(fā)展為中心,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增強自身在國際上說話辦事的實力,[4]使中國制度性話語權的增強具有堅實的物質保障。

      四是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統(tǒng)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之間的協(xié)調互動和相互制約不斷加強,但兩者目標并不完全一致。[5]因此,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必須樹立整體治理觀,既依托全球治理深化國家治理,又通過國家治理推進全球治理。要統(tǒng)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國內國際兩類規(guī)則,考慮國內政策的聯動效應和傳導影響,擴大正面溢出效應。既要倡導“共同治理”防止并解決碎片化治理,也要促進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良性互動。特別是既通過深化國家治理推動全球深度治理,以達致全球善治,又通過全球深度治理深化國家治理,以實現國家善治,進而保障和維護好中國發(fā)展與世界和平的有利條件。

      四、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重要貢獻

      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大勢下,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科學地回答了中國在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的全新起點上,如何積極引導并努力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全球善治的有機協(xié)調這一問題。無論是對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還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思想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是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堅持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外交領域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形態(tài)。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都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不僅以實現全球善治為價值追求,而且致力于實現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良性互動,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境界。

      二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營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習近平指出,中國越是發(fā)展就越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地區(qū)環(huán)境與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全球治理從疑慮到參與、引領,越來越自覺自信,反映了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認識日益深刻、態(tài)度更加堅定、行動更有擔當、理念影響不斷擴大,形成了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三位一體”的治理格局。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源于實踐、注重實踐并指導實踐。它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中國只有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才能既實現自己的目標,又能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這不僅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fā)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而且還體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1]因此,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在指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同時,也使這一變革進程日益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貢獻。[2]

      三是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倡導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是新中國外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立足中國發(fā)展大勢與世界格局變化,繼承新中國外交優(yōu)良傳統(tǒng),形成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實現了對中國外交戰(zhàn)略思想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進程中,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斷加強中國全球治理能力建設,謀劃并實施中國的全球治理戰(zhàn)略,都意味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強調大國責任的思想內涵。[3]其中,如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更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不僅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創(chuàng)新提供了明確指導,而且深化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創(chuàng)新。

      四是為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貢獻中國智慧。習近平立足中國發(fā)展實際,在不斷夯實自身硬實力的基礎上,著眼世界格局與國際形勢的重要變化,為推動和完善全球治理機制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倡議和方案,凝聚全球治理改革共識,推動全球治理取得明顯成就,并使中國的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不斷增強,展現并提高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軟實力。為推動全球治理實踐創(chuàng)新,因應國際社會對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協(xié)商共治的需求,中國還注重對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策略性結合,靈巧組合硬實力和軟實力,實現全球治理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優(yōu)化,展現了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對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重要貢獻,綻放出中國智慧的獨特魅力。

      五是為國際秩序變革提供中國方案。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頻現弊端,凸顯了國際秩序變革的緊迫性。長期以來,中國堅持為重大國際問題解決和重要規(guī)則制定提供中國方案,為推動政治解決熱點問題作出中國貢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順應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guī)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fā)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的世界期待,勇擔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fā)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的歷史使命,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國際秩序變革貢獻中國方案。[1]事實上,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中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兩件大事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2]在世界呼喚新秩序、中國有能力成為國際新秩序引導者的情況下,通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塑國際新秩序,表明了中國將繼續(xù)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也反映出中國為推動.國際秩序變革、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方案的真誠愿望。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頁。

      [2]方克立:“‘馬魂、中體、西用是我們的文化旗幟”,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年5月5日,http://www.cssn.cn/nlkszy/dhxz/201405/t20140505-1147188.shtml。(上網時間:2018年4月24日)

      [3]習近平:“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推進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光明日報》2014年9月25日,第1版。

      [1]江西元:“從天下主義到和諧世界:中國外交哲學選擇及其實踐意義”,《外交評論》 2007年第4期,第48頁。

      [2]李明明:“論天下思想中的政道與治道”,《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12期,第109頁。

      [3]蘇長和:“習近平外交理念‘四觀”,《人民論壇》2014年第2期,第28-30頁。

      [1]鄧淑華、尹占文:“當代中國外交的國際主義”,《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5期,第17頁。

      [2]秦亞青、朱立群:“新國際主義與中國外交”,《外交評論》2005年第5期,第21頁。

      [3]唐志君:“新國際主義理念與中國對外政策的選擇”,《學術月刊》2006年第11期,第49頁。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58頁。

      [2]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0-31頁。

      [3]吳志成、遲永:“‘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治理變革”,《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第82-83頁。

      [1]侯麗軍、伍岳:“積極有為,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解讀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http://www.xinhuanct.com/politics/2015-10/14/c_128318652.htm。(上網時間:2018年4月24日)

      [2]習近平:“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為我國發(fā)展和世界和平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4日,第1版。

      [1]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chuàng)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第2版。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58頁。

      [3]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5月15日,第3版。

      [4]管克江、任彥、高石:“慕尼黑安全會議基金會發(fā)表最新年度報告認為——‘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終結”,《人民日報》2017年2月16日,第21版。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0頁。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24頁。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5頁。

      [3]習近平:“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為我國發(fā)展和世界和平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4]習近平:“牢固樹立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開創(chuàng)新形勢下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報》2017年2月18日,第1版。

      [1]習近平:“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為我國發(fā)展和世界和平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2]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fā)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第3版。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58-59頁。

      [1]蘇長和:“習近平外交理念‘四觀”,第29頁。

      [2]習近平:“謀共同永續(xù)發(fā)展做合作共贏伙伴——在聯合國發(fā)展峰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5年9月27日,第2版。

      [3]秦亞青:“正確義利觀: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理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原則”,《求是》2014年第12期,第55-57頁。

      [1]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9月29日,第2版。

      [2]習近平:“中國發(fā)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6年9月4日,第3版。

      [1]裴廣江、曲頌等:“伙伴精神是G20最寶貴財富——國際社會寄望‘杭州共識引領世界經濟發(fā)展”,《人民日報》2016年9月8日,第3版。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73頁。

      [3]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

      [1]習近平:“共同維護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人民日報》2016年9月16日,第3版。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54-356頁。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59-60頁。

      [4]秦亞青:“為國際秩序變革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年12月17日,http://www.cssn.cn/zzx/wztj_zzx/201412/t20141217_1445626.shtml。(上網時間:2018年4月24日)

      [1]王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拓展之年”,求是網,2015年12月3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12/31/c_1117609412.htm。(上網時間:2018年4月15日)

      [2]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15年12月1日,第2版。

      [3]常紅等:“習近平‘綠色治理觀:世界認同體現中國擔當”,人民網,2017年6月7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607/c1002-29322132.html。(上網時間:2017年11月15日)

      [1]習近平:“中國發(fā)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6年9月4日,第3版。

      [2]“習近平:共同開啟中英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黃金時代為中歐關系全面推進注入新動力”,《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9日,第1版。

      [1]“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9月4日,第2版。

      [2]“讓中國力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新華網,2016年9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8/c_1119642701.htm。(上網時間:2018年4月24日)

      [3]習近平:“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為我國發(fā)展和世界和平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4]習近平:“加強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崇高事業(yè)”,《光明日報》2016年9月29日,第1版。

      [5]吳志成:“全球治理對國家治理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第22頁。

      [1]習近平:“攜手推進深度合作,共同實現持續(xù)發(fā)展——在第九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暨2012中國—東盟自貿區(qū)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光明日報》2012年9月22日,第2版。

      [1]“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光明日報》2014年3月30日,第2版。

      [2]任理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貢獻”,《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7版。

      [3]秦亞青:“開拓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光明日報》2014年12月28日,第8版。

      [1]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月20日,第2版。

      [2]習近平:“牢固樹立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開創(chuàng)新形勢下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報》2017年2月18日,第1版。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治理新方案
      黨建(2017年4期)2017-04-18 23:15:34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代表著中國外交未來的方向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50:07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了中國的歷史擔當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48:40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容、價值與作用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47:39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理論導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11:53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大學精神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當代世界(2016年5期)2016-05-24 08:53:35
      中國言說的路徑與民族國家電影實踐及其走向
      藝術百家(2016年1期)2016-04-13 19:38:01
      茌平县| 孟州市| 富锦市| 当雄县| 海伦市| 三都| 阿尔山市| 镶黄旗| 沛县| 凤台县| 定襄县| 蓬安县| 苍南县| 南江县| 柏乡县| 乾安县| 灵川县| 恭城| 自贡市| 呼玛县| 梅州市| 灌云县| 内乡县| 炉霍县| 静海县| 乌拉特中旗| 弋阳县| 宜黄县| 威海市| 和林格尔县| 毕节市| 澄迈县| 孝昌县| 永康市| 肥城市| 缙云县| 满城县| 泸州市| 乃东县| 关岭|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