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招娟
【摘 要】 文言文教學的內容要“言”“文”兼顧。要立足“言”,回歸“文”。緊緊抓住文言文“富于暗示”和“簡約凝練”的特點,批文入情,激發(fā)興趣,來“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文學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重于字詞教學,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為師生所不喜。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中國經典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或者文言文的特點所在,方能有的放矢,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中國經典文學式樣豐富,語錄、寓言、故事等形式使得作品具有理解不夠透徹的地方,加上中國人含蓄內斂、說話留三分的性格, 因此“富于暗示”成了文言文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文言文的這個特點,也決定了文言文的精妙所在。文言文言有盡而意無窮,細心去挖掘,幾乎每次閱讀都會帶來新奇的體驗。
其次,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語基礎上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它最主要的特點是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以“簡約凝練”為主要特征。
文言文“富于暗示”“簡約凝練”的特點增加了學習難度,也使閱讀文言文充滿了挑戰(zhàn)與樂趣。
認識到這一點,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挖掘敘事中“富于暗示”的細節(jié),領略對話的精彩
文言文辭約意豐,再加上長期儒家道家思想影響下中國人比較內省保守、謹慎順從、善于思考,長期形成了圓潤溫和謙讓的性格,使得說話寫文章含蓄內斂,意在言中,需細細體味方能得文言精妙。
例1: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這是《燭之武退秦師》開頭對于高一學生理解沒什么難度。但是敘事上來講,卻很精妙。
“師必退”一個“必”字,可以看出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墒菫槭裁脆崌鴩龑τ谶@樣一個人才一無所知?與現(xiàn)代相比,古代的世襲為主的選官制度讓有才能的人未必就有機會報效祖國。在鄭國三朝為官,已過古稀之年還不過是個“圉正”(養(yǎng)馬的官)的燭之武,空有滿腹才華不得施展,而今身子也佝僂了、步履也蹣跚了卻來召見他了,后文他的委屈言辭也合乎人之常情了。這也給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燭之武此行能否成功?
可以通過“富于暗示”的細節(jié)來掌握文章的文學性,比比皆是:《項脊軒志》中可以對項脊軒分別用“室”和“軒”來命名進行探究;《季氏將伐顓臾》中“季氏將有事于顓臾”中的“有事”,不說發(fā)動戰(zhàn)爭而說“有事”饒有趣味;《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林黛玉等人的對話意蘊豐富。文言文中如能挖掘類似的細節(jié),把握言外之意,定能獲得學習文言文的極大的樂趣。
二、誦讀文言中“富于暗示”的形象論證,體會思辨的深邃
中國古代很多文學家也是思想家、哲學家。他們擅長用比喻、警句、格言等形式闡述思想。僅5000字的《老子》就是以格言形式寫成的,而《莊子》更是講故事的高手,將自己深刻的哲學思想寄寓在短短的故事當中。比喻、警句、格言說理具有“暗示”的特點,如果能把握用形象來說理的特點,能對理解文言文內容起到很大的幫助。
例2: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起句突破了駢體的束縛,前兩句是喻體,是論據;后一句是本體,也是論點。作者沒有繁瑣的論述,只是用“求木之長”必“固本”,“欲流之遠”必“浚源”,積德好比是樹之本,流之源,運用比喻,通過主客體的比較,顯示出兩種事物相似或者相同的本性,從而說明積德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本源問題。文言文利用比喻暗示的特點,要求我們耐心的去體會喻體和本體的共同點,深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
三、體會文言中“富于暗示”的用典,體悟意蘊的豐富
用典是理解文言文的一個難點。它大多是借古喻今,把不方便直接表達的感情委婉的敘述出來。用典,也是“暗示”,它使文章更為簡潔,同時使文章意蘊更為豐富。如果對典故細加分析,讀出用典中的暗示,勢必會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精彩。
例3: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fā)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滕王閣序》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眾多的典故成了理解課文的瓶頸。但也正是這些典故,透露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第一段先用了《列子·湯問》中的“響遏行云”,“睢園綠竹”的梁孝王、“彭澤之樽”的 陶淵明、曹植謝靈運的典故,充分表達了文人相聚的盛況,突出了一個“樂”字,為下文的“悲”作鋪墊。第二段含蓄表明不學孟伯周避世、阮籍的自暴自棄,情感上揚,由悲觀轉而樂觀。面對現(xiàn)實的矛盾重重,儒家文化能使知識分子在出世與入世,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平衡,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中始終保持一種進退有度,寵辱不驚的處事態(tài)度和剛柔并濟、清者自清的君子人格和精神原動力。學習《滕王閣序》,正是通過完美的用典體會這種精神內涵。
四、通過仿寫的親手實踐,體會文言文的簡約凝練
文言文并不好寫,但是只要我們大膽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有意識的模仿訓練,既能體會文言文表意凝練、簡潔的特點,提高文言寫作水平;也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例4:模仿《陳情表》第一段內容,寫一寫自己的身世。字數(shù)不限。
吾為庸人,身世平平。生孩四月,外祖母故。慈母悲郁,嚶嚶作泣。失了依傍,更顯寥落。吾如初升之日,予母希冀。母常操勞,斗轉星移。吾嘗頑劣,不諳事理。今值花季,莞爾清麗。知足雖無萬貫財,常樂雖無顯赫勢。書香浸潤,流年逝去。父母皆過四旬,華發(fā)早生。待吾成就,反哺盡孝。——何閭斐
寫作文言文文章是反向思維的過程,怎樣把雙音節(jié)詞通過壓縮變成單音節(jié)詞,并且能比較符合文言文的表達方式,這本身就是強化文言文的過程。教師可以選擇簡單的文言文加以經常性的模仿,在寫作過程中,虛詞、實詞、句式的運用自然就會強化。例4是我第一次引導學生寫文言文,多年的文言積累加上生活化的話題促使學生寫出了比較像樣的文言文。看著自己稚嫩的文言文,我想學生一定是有成就感的吧!體會到了成就感,何愁文言文教學會味同嚼蠟?
“中學文言文教學價值在于拓展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更加深厚。”日常教學中,不要故意夸大文言文字詞教學的難度,將字詞教育當做文言文的終極目標?!皶x百遍,其義自現(xiàn)”,多讀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將不會很難理解。日常的文言文教學,可以緊緊抓住“富于暗示”“簡約凝練”的特點,以字詞分析帶思想內容,激發(fā)學生探究文言文的興趣,觸動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同時,引導學生以發(fā)展的眼光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提高人文素養(yǎng),我想恐怕這就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司馬遷. 史記·列傳[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3] 劉梅珍. 中學文言文教學價值淺論[J]. 語文學習,200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