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美國教育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語文課堂上,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于激發(fā)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都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作為上好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一、課堂提問之“智”
在“激趣”中“啟智”,并運用智力去“尋法”,這是“智趣”語文課堂所追求的目標。
1.科學性
問題的設計要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抓住重點和難點。問題要集中在一些關鍵點上,而這些關鍵點要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如果設計的問題都是指向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那就失去了課堂提問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字詞現(xiàn)象。但是筆者教《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就沒有按部就班,而是設計了三個問題: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燭之武怎么退秦師的?燭之武最后退秦師成功了嗎?這三個問題貫穿了全文的始終,所以在解決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文本內(nèi)容,分析了人物形象,同時也解決了文言字詞積累的問題。
2.啟發(fā)性
課堂提問的設計要難易適中。太簡單了,不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太難了又會使學生喪失信心。所以我們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始終處于“跳一跳就能夠著”的境地,讓他們有勁頭去摘取知識的“果實”。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由淺入深,讓學生有一個循序漸進思考的過程,或者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逐步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以現(xiàn)代散文選讀中的《絕地之音》為例,要想讓學生直接從無詞無調(diào)的歌聲想到生命力的頑強有些難度,筆者在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與學生有這樣一段對話:這歌是誰唱的?(一人)這人在干什么?(打碾莊稼)為什么要打碾莊稼?(要吃飯)為什么要吃飯?(要活下去一要生存下去一要延續(xù)生命)那人打碾莊稼的平臺具有什么特點?(陡峭、險要)由此,“絕地之音”的內(nèi)涵就水到渠成地出來了。
3.層次性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保證人人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要做到分層設疑,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如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回答“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對中等生提出“為什么”或“怎么樣”的問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則提出“有何異同”或“有何不同意見”這樣的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讓所有人都能積極思考,從而使他們在回答問題、參與課堂教學的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提問之“趣”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一種興奮、愉快的狀態(tài),他的思維就會有超常的發(fā)揮。要想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思維和記憶得到最好的發(fā)揮,教師需要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氛圍?!爸侨ぁ闭n堂之“趣”,并不是單指“有趣”,而是強調(diào)在“有趣”的前提下,讓“有用”和“有趣”達到和諧統(tǒng)一。
1.趣味性
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教學內(nèi)容引起學生的興趣時,學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對語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要盡可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課堂上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適時的趣味性提問會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如在教《雷雨》一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堂提問:“周樸園對魯侍萍到底有沒有感情?”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diào)動起來,不再是袖手旁觀的狀態(tài)了,而是都興致勃勃地加入課堂討論中,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圍繞這個問題,關于戲劇沖突、人物形象的分析等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2.開放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當今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chuàng)新學習的習慣。因此,課堂提問應具有開放性,通過一個問題的提出,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帶動學生對幾個問題的探究和思考,養(yǎng)成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
以《祝?!窞槔?,在討論解決了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之后,可以再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怎么看待這個悲???這個悲劇可以避免嗎?如何避免?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狂人日記》,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封建文化吃人這一深刻主題的。這樣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引誘”學生一邊探討,一邊研究,體會語文課堂的樂趣,而樂趣就是學生進一步思考與探索的動力,由此,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夠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總之,只要我們在語文課堂上真正做到課堂提問的“智趣”表達,以問激趣,以趣啟智,就能夠達到“智趣語文”所提出的“啟智”“激趣”與“尋法”的智趣理念,也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