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教育理論認為只有乖乖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其實這種“好孩子”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在各類教育活動中愛插嘴,有許多拆卸行為和不規(guī)范行為的孩子往往有創(chuàng)新的萌芽。這類孩子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對兒童提出“六大解放”的主張: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多思考,多想象。我們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在了解社會、了解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讓學生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大膽探究,敢于質疑。真正走進生活,親近實踐。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自然;孩子們
引言: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學科課程相融合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是與學科課程相融合的。我們要善于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把將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成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學習。綜合地運用各學科知識于實踐活動中,從而實現(xiàn)各學科知識的整合,才能避免綜合活動課程“以點帶面”、“不及余力”、“割裂化”、“有名無實”的弊端?!缎抡n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fā)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北酒谖覀儼嚅_展了一次我《熱愛祖國》的綜合實踐活動。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我們安排了搜集反應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閱讀歌頌祖國的詩文,學唱歌頌祖國的歌曲;訪問周圍的人,請他們講講近年來祖國或家鄉(xiāng)的變化,并談談自己的感受;觀看影視劇中有關祖國建設新成就的內容;還安排了一次活動,參加小平故居,讓學生體會愛國之情。我們安排了參觀、訪問,將語文、品德與社會、音樂、訪問等許多知識與見聞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組織學生小組交流,而后全班匯報。平時一些膽小的同學都能走上演講臺勇敢地表現(xiàn)自己。同學們積極參與,靈活運用知識,提高了孩子們的心智,語言素質。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因地制宜利用農村當?shù)刭Y源,讓綜合實踐活動走向社會
農村是個大舞臺,許多的“風流人物”都崛起于隴畝之上;農村有獨特的清新恬靜,淳樸人文;農村有幽幽的稻香,清澈的流水,美麗的田園。生長在農村的孩子自是有一大筆財富。在“尋找春天”的活動中,老師和學生可以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尋覓春天,可以到田野中去觸摸初生的小草,追尋昆蟲的足跡,觀察第一批綻放的嫩芽等等。讓孩子們觀察一些景物上細微的變化,感受到春意漸濃。
陶行知先生說:“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蔽覀兛梢越Y合農村特點,讓學生利用自家的菜園觀察一種蔬菜。研究蔬菜,寫好觀察日記。觀察日記寫出蔬菜的生長環(huán)境,蔬菜的生長過程以及自己和菜農接觸的感受。這樣的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學到了科學文化知識。在農村,一年四季色彩分明,秋天到了,金黃的稻子成熟了,蘋果在枝頭綻放笑臉,燈籠似的橘子掛在村頭。我們可以開展了季節(jié)性很強的主題實踐活動“成熟的秋天”。第一步:讓孩子們去觀察秋天的景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然后和小伙伴一起談論:“楓葉會變紅”,“大雁會南飛”,“菊花五顏六色,形態(tài)各異”我們又會對這些問題質疑,“楓葉為什么會變紅?”“大雁又為什么南飛?”等孩子們都很積極,查找資料,相互討論。第二步:說說哪些糧食和水果在秋天成熟,說的越多越好,采用游戲的形式“謎語搶答”,“戴頭飾介紹水果”讓孩子們在玩中就輕松學到了知識。第三步:古代文人墨客也喜歡秋天,贊美秋天,搜集整理關于秋的古詩詞。小組合作學習,而后全班交流,讓孩子們學會合作學習。第四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讓孩子們去了解秋天的氣候,例如,“秋霜”、“秋霧”的原因和危害。秋天又會出現(xiàn)哪些不適,要如何保???對于這些問題除了查閱資料外,還可以和父母、爺爺奶奶交流交流。讓他們注重養(yǎng)身。第四步:充分利用農村資源讓孩子們和大人一起割稻子,讓他們親自體會勞動的辛苦,勞動的樂趣。我們班的小文同學平時是有點懶惰的孩子,他和爺爺一起割了稻子,感受到了爺爺?shù)男量嗪筒灰?。他決心改掉懶惰的壞習慣,做個勤勞的孩子。他還總結出了米飯的來源:播種、育苗、插秧、結穗、收割、脫粒、碾米、燒飯。在班上他還呼吁同學們:“珍惜糧食”。因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們走進大自然,歌詠秋天,在活動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驗勞動的滋味,這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體驗社會角色
人們常說:現(xiàn)在的孩子心理素質太差,經不起失敗、挫折、溫室里的幼苗注定成不了參天大樹。身為老師,我們知道風雨之后才會有彩虹,只有讓孩子一次次的去體驗,體驗吃苦,體驗失敗,錘煉意志,體驗成功他們才會有搏擊長空的精神。孩子們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找到一個崗位,體驗一種角色,會獲得一份更為真實的感受。我們作為教師應該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從德育方面來看,組織學生體驗社會角色,為的是讓孩子們把自己內心的道德情感轉化為自身的經驗,“體驗當清潔工”、“體驗當殘疾人”、“體驗當站崗小衛(wèi)士”等活動,我們班的唐鳳珍同學是一個膽小內向的孩子,讓她當站崗小衛(wèi)士,她體驗到了樂趣,認真負責,最后變得自信了。讓孩子產生心靈的頓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豐富多姿,立足以“學生為本”的主題思想。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能夠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學生的潛能,釋放自己,張揚個性。綜合實踐活動會給老師和學生帶來快樂,讓我們共同利用好綜合實踐課程,真正提高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性。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加倍努力,細心引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王文嶺.陶行知論創(chuàng)造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簡介:付瑜(1990.12—),女,漢族,四川廣安人,本科,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單位:廣安區(qū)悅來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