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蕓
作為一個地道的北方姑娘,雖然在南方上了四年大學,但真正感受到南方年味的還是自結婚之后。
結婚時和丈夫回了趟九江過年,因為有婚宴等要事在忙,對當?shù)氐哪牦w會不是特別深。今年和以往不一樣。寶寶已經(jīng)1歲多,可以出遠門了,于是和丈夫一道返回九江過年。一朝為父母,突然意識到,無論對哪種風俗曾經(jīng)多么不以為然,但孩子需要感受過年,這次回家之旅同樣也讓我感受年味的不同。
殺年豬
殺年豬是南北方過年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少了,年夜大餐就不成樣子。公公婆婆身體都不錯,為了全家人聚會更有年味,特意養(yǎng)了頭肥豬過年。在九江這里,每年進了臘月十五左右,殺年豬的師傅都特別忙,一般兩個師傅配合,每天要殺4-5頭,一直忙到過了小年。
過三個年
北方一般只過小年和除夕,而在九江還有一個大年,共三個年:小年、大年、除夕。顧名思義,大年是整個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不同村鎮(zhèn)的時間可能不一致,有些是陰歷二十七,有些則是陰歷二十九。聽說在很早之前,九江的大年和除夕講究更多,外出做生意或讀書的人,大年晚上必須趕回家吃年夜飯才算過年,如果沒有趕到,家里會給他們留出座位和碗筷。
丈夫老家所在的村里,陰歷二十四是小年,陰歷二十九是大年,一般按照習俗,這兩天的下午都要去已故的長輩墳上祭奠,祭奠完后便開始忙年夜飯。這次大年的下午,家里的男丁帶著孩子們一同去祖墳祭拜,帶上了剛出鍋的米飯、肉食和酒水等,因為山多,徒步來回要兩個小時才能回來。
趕回來的時候,家里的祭祖活動也開始了。在村里的祖堂里供上煮熟的豬首、豬腳、整雞、整魚,這是必上的四道菜,然后斟上白酒,點燃蠟燭、香火,燃放鞭炮。只見挨家挨戶、大街小巷中都穿梭著端著酒菜、臉上掛著幸福微笑的人們。
晚上的年夜飯算是孩子們最期待的飯了,家里的女人齊上陣,做好了一年中最豐盛的饕餮大餐,像炸年糕、墨魚湯、炒臘魚都是平時很少吃到的。據(jù)說這天的菜肴越豐盛,寓意著來年日子就越紅火。最好的美食、最高檔的菜品集中在大年夜的年夜飯,而且必須有道魚的菜品,魚不能都吃完,要留點兒,象征年年有余。婆婆家近山,我們吃的都是“山里的美味”——冬筍、石耳都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用大鐵鍋翻炒,別有一番滋味。
除夕晚上的年夜飯較之于大年夜,要簡單些,但有個飲食習俗讓我記憶深刻,年夜飯中必須要有一道燉豬蹄的菜,這菜美其名曰“拿錢手”,祝愿來年風調雨順,家庭收入豐厚。
出天方
出天方,既隆重又熱烈,是一年一度的祭祖加迎新年,此前春節(jié)的氛圍一直在醞釀、發(fā)酵,只有到這一刻才璀璨綻放,年的味道在這一刻達到頂峰。大年初一黎明時分,大概四五點鐘,門外出天方的鞭炮就燃放了起來,震耳聲此起彼伏。大家都在搶時間,全家人洗漱完畢,穿上新衣服,打開大門,一起手持長香,在大門口向東南西北四方行拜年禮。燃放最大的鞭炮,據(jù)說是對過去的總結,以及對新的一年美好期許。家里的孩子們跟隨爺爺爸爸等長輩,帶上鞭炮等去祖堂祭拜,全村200多戶人中的男人和孩子們都集中在祖堂內外,族里的長輩這時請出了族譜,厚厚的雕版印刷的族譜,披著紅布,被供奉在祖堂之上,族人男女老幼都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給已經(jīng)故去的先人行跪拜禮出天方,外圍鞭炮齊鳴,禮花綻放,硝煙彌漫,這種血脈相連的感覺在這一刻是那樣的濃厚,如祖堂前的兩棵大松樹一樣枝連枝、葉挨葉,割舍不斷,緊緊相連。
辭舊迎新,新年的鐘聲已經(jīng)敲響,迎新年的鞭炮撒著歡地燃放,長鞭和煙花交替燃放。各地都有不同的年味,九江人們在用他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獨特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