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彬 張慧峰
摘 要:現(xiàn)今,在互聯(lián)網(wǎng)引領的時代下,各種思想意識對人們的認識活動和行為方式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單一或相對簡單的中華民族精神表現(xiàn)形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時代的發(fā)展。只有充分發(fā)揮口述史的挖掘民間、社會的豐富史料,來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的感染力,為了更好地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精神融入國家的脊梁。
關鍵詞:口述史;民族精神;彰顯
一、口述史理論初探
口述歷史是通過收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式。進一步說,“它是由準備完善的訪談者,以筆錄、錄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的一種研究歷史的方式”。①就其基本的科學屬性而言,它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我認為就其科學性質(zhì)來講口述史首先是一種科學方法論。首先,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口述歷史是以普通人為主體的,不同以往的歷史學論著更多的是關于權力精英的聲音。其次,口述史是包羅萬象的,比如社會歷史學家在研究社區(qū)演變過程中就可以更多關注社區(qū)普通人民的普通生活??谑鰵v史不僅以真實的歷史方式再現(xiàn)了社會生活的豐富性,而且為歷史研究本身開辟了新的領域,同時也使得有關歷史的“聲音”日趨多元和逼真。再次,口述史的載體也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而日益多樣化。20世紀40年代隨著電子音像技術的進步,在擱置了幾千年之后口述史復興于20世紀中期。最后,口述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它填補了歷史空白豐富了治史的方法、挖掘民間史料佐證了官方文獻資料。實際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對民間、社會資料的發(fā)掘。這也是各種研究最基本的需要,這說明了口述史的重要性。因而本文就如何借用口述史挖掘社會、民間資料的特異功用,通過探訪普通群眾的生活百態(tài)進而去研究、佐證歷史文獻資料,探討如何更好地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
二、中華民族精神呈現(xiàn)形式
中華民族精神是歷史積淀的產(chǎn)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的斗爭,這反映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如何運用新的表現(xiàn)形式,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主題。
三、重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與口述史研究之間的辯證關系
口述史最為顯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將逝去的過去的聲音”②,歷史上有許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們不能留下書面記錄,但在這之后,人們需要了解歷史真相,必須對當事人或情人進行口頭調(diào)查,并收集口頭憑證。就比如在黨的早期的許多重要的會議、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紅軍長征以及黨在白區(qū)的斗爭活動等,由于當時斗爭的嚴峻形勢,或出于安全原因,沒有留下書面材料。今天,那段歷史在我們的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當事人或知情者對那段歷史的口述回憶就十分重要了。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史學工作者采訪了革命生涯的幸存者,或許他們的記憶是不完整的,但至少他們能通過生動的描述感受當年的壯舉。特別是,1959年周總理提倡年長的政協(xié)委員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口述或撰寫出來,傳之后世,以起到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根本就在于對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特別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建設時期形成的優(yōu)秀精神的繼承與傳播。正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客觀要求下,就必須大力加強對口述史的研究。
四、如何更好地運用口述史的形式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
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就是中華民族精神,依靠中華文化延續(xù)中華民族的血脈。在當代中國,我們中華兒女應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首先就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如何橫向、縱向的挖掘,就要充分運用口述史的形式。
(1)大力開展中華民族精神的口述史采集活動。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趨勢,特別是自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的迅速發(fā)展,在這個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中,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時代文化在激蕩,就需要堅定的開展采集中華民族精神的口述史活動。在口述史采集中,要進一步整合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顯特色。打造一批精品,在促進人民共同進步和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中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2)利用口述史彰顯中華民族精神。針對近年來,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輿論亂像,污蔑我們的民族英雄,丑化民族奮斗史等。重新塑造中華民族精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口述史活動。真正腳踏實地的走近歷史的親歷者,用他們的親身感受去復述每一個可歌可泣的歷史,然后整理成訪談、音像資料,最后,我們可以通過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歷史,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示。
(3)口述史工作過程和方式。一是部門和有關人員要尊重歷史規(guī)律,理順歷史脈絡,進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選好課題,制定目標,以正確的方式取得成績。二要精心謀劃,集中智慧與力量,借鑒歷史經(jīng)驗,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收集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個人回憶形成生動具體的訪談或回憶錄。第三,要進行資源整合,鼓勵團隊共同努力,充分發(fā)揮整體優(yōu)勢,使活動更加飽滿。最后,我們必須堅持質(zhì)量標準,樹立精品意識,確保精品出版,打造經(jīng)典,開拓平臺,以史為鑒、資政育人。
注釋:
①定宜莊,汪潤.《口述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
②楊祥銀.《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
參考文獻:
[1]馮曉華.對于口述史的理解綜述[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2,22(21):127-130.
[2]楊祥銀.當代中國口述史學透視[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0(03):47-58.
[3]馮建輝.口述史:歷史與人民的互動——對《過去的聲音——口述史》的歷史哲學解讀[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3,22(04):31-36.
作者簡介:趙彬彬(1996—),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本科在讀。
張慧峰(1997—),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