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因為某些原因被教師忽視、同班同學排擠而被動疏離課堂教學中心或因自身原因而主動遠離課堂教學活動處于課堂教學邊緣的群體和個人?!斑吘壢恕庇兴麄冃纬傻脑颉T诨A教育改革下,針對課堂中的教育公平而言,尋求“邊緣人”轉化的策略。
關鍵詞:邊緣人;“邊緣人”形成原因;轉化策略
學校課堂應該是給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并且能夠讓他們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課堂。然而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總有一些學生遠離課堂教學、處于課堂教學的邊緣,這就產(chǎn)生了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現(xiàn)象。從實質(zhì)上講,“邊緣人”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了課堂教學中的教育的不公平?!督逃?guī)劃綱要》指出,要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因此,如何正確認識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問題,針對“邊緣人”的特點尋求相應的解決之道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概念
“邊緣人”概念來源于社會學領域,1908年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Simmel)首次提出了“陌生人”的概念,指那些雖然生活在某一個社會之中,卻不了解社會的內(nèi)部機制,在某些程度上處于社會群體之外的人。齊美爾認為,在現(xiàn)代大都市里,每個人都變成了“潛在的流浪者”和“一個沒有根基的人”。羅伯特·帕克(R.E.Park)以他的研究思路為基礎,于1928年發(fā)表了《人類移民與邊緣人》(Human Migration and Marginal Man),正式提出“邊緣人”的概念。邊緣人即是由于移民或通婚,處于兩種文化和兩種社會的邊緣的人,而這兩種文化和兩個社會從未完全滲透與融合在一起;斯通奎斯特在《邊緣人》一書中指出,當一個人“不得不學習兩種或多種歷史、文化、政治、宗教傳統(tǒng)和倫理規(guī)則時,他的邊緣人格就產(chǎn)生了”。從其多種文化經(jīng)驗出發(fā)構造一個新世界的邊緣人,往往有理由覺得被拋棄,因為他僅僅是部分同化。邊緣人處于多種社會的心理沖突中,這種沖突的強度因個人情況而不同。從“邊緣人”一詞的詞義來分析,一方面“邊緣”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解釋:一是沿邊部分,邊緣地區(qū),二是靠近界限的,同兩個方面或多個方面有關系的,既遠離中心且橫跨兩個或多個方面;另一方面,邊緣人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受社會的影響,也被自己的主觀意識所左右。我國學者范國睿指出“邊緣人”一般指那些缺乏促進學業(yè)成功的能力和背景的學生,也指那些在學校生活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學生。
從“邊緣人”的概念出發(fā),指出“課堂邊緣學生是在課堂學習中,對學習完全放棄或者跟不上并被教師完全忽略的個體或小部分人”,這是從教師和學生自身因素得出的概念。亓玉慧、李森認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因為某些原因被教師忽視、同班同學排擠而被動疏離課堂教學中心或因自身原因而主動遠離課堂教學活動處于課堂教學邊緣的群體和個人。
二、課堂教學中形成“邊緣人”的原因
課堂教學中“邊緣人”形成的原因來自于家庭、學校以及學生個人等。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導致邊緣學生出現(xiàn)的家庭方面原因主要有兩點:①家庭自然結構破壞帶來的影響。家庭自然結構破壞必然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心理必定受到影響,他們的性格孤僻并沉默寡言。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與別人的交流。在課堂上他們保持沉默,長此以往很容易被同伴群體、教師所忽視,從而被邊緣化。②家庭教育觀念不良的影響。家庭教育觀念即家長教養(yǎng)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不良的家庭教育觀念會給邊緣學生帶來消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家長的要求過高和家長的行為偏激。前者表現(xiàn)為孩子在學習成績上長期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而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后者表現(xiàn)為家長盲目地給孩子亂報培訓班,導致孩子迫于壓力而學習,這樣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這樣都會使孩子在課堂中慢慢地被邊緣化。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影響學生的主要因素。首先,學校的評價制度不夠完善。學校教育中,教師往往用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長處。漸漸地,課堂中的邊緣學生忽視了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點,默認自己的“身份”,最后被教師忽視。其次,學生座位安排不合理。教室的設計以及學生座位編排的形式,都會影響著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影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影響整個課堂的氛圍,從而對學生的成績、學習的態(tài)度和課堂的參與產(chǎn)生影響。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固有印象。真理、概念、定義等在社會文化過程中被固定下來的,是獲得人們普遍認可的一種約定成俗,從而成為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同樣,邊緣人也有他們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在課堂中教師通過第一印象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之后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后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常處于一種恒定的狀態(tài),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印象就固定了,課堂邊緣人就這樣產(chǎn)生了。
(三)個人方面的原因
除了家庭、社會和學校外,學生個體方面的因素也是導致其邊緣化的主要原因。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自身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干擾。在課堂中,他們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因一些小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這樣他們就脫離了課堂的教學活動走向了“邊緣”。二是學業(yè)成績差,缺乏自信。學生有個體差異,有些學生在課堂中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較慢,在學業(yè)上缺乏自信,他們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有的學生因為害怕自己的無知遭到同學的嘲笑而慢慢走向邊緣。
三、實現(xiàn)課堂教育公平,促進“邊緣化”學生轉變的策略
要實現(xiàn)課堂公平,促進“邊緣化”學生轉變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從家庭方面提出的建議
1.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僅能夠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相反,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環(huán)境里,勢必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更不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也會讓孩子快速進入“邊緣化”。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的轉化。
2.家長的期望要合理
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會有期望,過高或者過低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如果家長的期望過高,會導致孩子由于達不到他們的要求而喪失學習的熱情;家長的期望過低,會導致孩子由于很容易達到他們的要求而沾沾自喜,從而懈怠學習。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被“邊緣化”。所以,家長的期望要合理,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二)從學校方面提出的建議
1.遵循課堂權利公平原則
由于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為主體構成,課堂權利平等原則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要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傳統(tǒng)的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課堂,課堂中的師生關系通常是學生服從教師的權威的關系。在現(xiàn)代課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用“有色眼鏡”來看待學生,不能由于教師個人的喜好而偏愛某些學生(尤其是學優(yōu)生)、排斥另外一些學生(學困生),針對這種教師本身主觀性的不公平對待,就要求老師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個體不論性別、成績、家庭背景,都應平等地獲得學業(yè)成功和充分發(fā)展的機會,并公平地享用教育資源。二是每個學生享有平等的課堂權利。合理分配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的權利。在課堂中,教師作為教育者,享有教育教學的權利以及對學生的管理及評價等權利;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享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權利以及人格受到尊重的權利、學業(yè)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二者是平等的權利主體。
2.課堂資源平等原則、課堂機會平等原則
課堂資源平等原則、課堂機會平等原則就是指課堂內(nèi)的所有資源在平等條件下對每個學生開放,要一視同仁,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公平地獲取教學資源、公平的課堂空間利用。公平地獲得教學資源是指教師將公平意識融入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選定、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課堂教學內(nèi)容問題的提問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老師本身的公平。他們能夠公平地與教師互動、與同學交流,公平地獲取教學資源。公平地實現(xiàn)課堂空間的利用要求我們在課堂有限的空間里,實現(xiàn)學生對課堂空間的平等占有。為實現(xiàn)空間層面的公平,一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不同,進行靈活編排,采用圓形或小組型的編排形式,使學生公平地與教師互動;二是對固定的“秧田式”座位進行定期的輪換,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優(yōu)勢座位的機會。三是對學生視力、身高等自身的特殊情況,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
3.公平的客堂評價原則
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教師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不同的評價。課堂評價是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和學習效果的評價。公平的課堂評價不僅學生獲得評價的數(shù)量的公平,而且還是學生獲得評價的質(zhì)量的公平。由于課堂時間所限,教師不可能做到對每一位學生的評價,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保持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使得學生在一段時間內(nèi)獲得的評價的機會是均等的。另外,教師在對學生做出評價時,確保評價的內(nèi)容是客觀公正的;同時也要確保對每位學生的評價內(nèi)容不能重復,做到評價內(nèi)容的獨特性。教師要用正面的、積極的鼓勵和表揚的評價內(nèi)容去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4.課堂區(qū)別對待原則
學生有個體差異,要在差異共存的課堂中要實現(xiàn)課堂公平,需要教師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并對課堂中的“邊緣”群體給予特別照顧。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到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教師和學生盡可能地幫助這些“邊緣人”。
(三)從學生自身提出的建議
1.自我轉化原則
學生由于家庭、學校和自身等原因而逐漸地被“邊緣化”,他們的內(nèi)心和思想都會受到巨大的壓力。家長適當?shù)钠谕?、良好的家庭氛圍等積極地影響學生,教師的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使學生朝向積極的方面轉變。只有學生內(nèi)心和思想積極向上,那么在課堂中,他們就不會被“邊緣化”了。
2.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建立自信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并不是自己不想?yún)⒓诱n堂活動,他們是因為害怕被嘲笑而漸漸地被教師同學所忽視。針對這一現(xiàn)象,“邊緣人”應該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堂教學活動,大膽地向教師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邊緣人”才不會被忽視,他們才會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才會重拾自信。
參考文獻:
[1][法]阿蘭·庫隆.芝加哥學派[J].鄭文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Park,Robert Ezra.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5).
[3]余建華,張登國.國外“邊緣人”研究略論[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
[4]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64.
[5]范國睿.教育生態(tài)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孫明梅,蘇春景.初中課堂“邊緣生”現(xiàn)象初探[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6):123-125.
[7]亓玉慧,李森.論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形成過程及應對策略[J].教育科學,2014,(2):32-37.
[8]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章志光,張世富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348.
[9]阿倫森.社會心理學[M].第5版.侯玉波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10]朱云童.教育公平視角下的課堂公平研究[J].基礎教育,2015(5):114.
[11]覃奇穎,杜尚榮.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現(xiàn)象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11):112—116.
作者簡介:馬文燕,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