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教多學”實現(xiàn)了教學重心的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學習為主的軌道上來,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變到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內外自學相結合的軌道上來,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到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智能、提高素質并重的軌道上來。
【關鍵詞】教學;預習;閱讀;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89-01
“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它的出現(xiàn)反映了人們對教與學的關系的深層次思考和對以往教學實踐的反思,并且準確地概括出了當代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少教多學”觸摸到了教育的核心——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樣教。“少教多學”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讓學生投入學習之中,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供更具彈性的發(fā)揮空間,并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做好準備。
“少教多學”可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少教多學”實現(xiàn)了教學重心的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學習為主的軌道上來,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變到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內外自學相結合的軌道上來,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到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智能、提高素質并重的軌道上來。
要真正實現(xiàn)這種轉變,首先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真正的自主學習是源于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的一種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造??墒俏覀兊恼n堂上經(jīng)常是這樣的:老師講得興趣盎然,而學生聽得蔫頭耷腦。其實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新授內容不知情,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讀書的時間就受到限制,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有些孩子還沒能讀完課文,或者還沒能開始有任何自己的思考時,老師已經(jīng)根據(jù)自己的備課開始了新授課的內容。這樣,學生的學習毫無準備,也就勢必缺乏主動性和獨立思考、深入?yún)⑴c的空間和時間。教師也不清楚“學生的興趣點在哪里,哪些是學生最疑惑最想解決和突破的問題”師生間缺乏雙向的交流,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習,老師越講越?jīng)]興致的情況就會出現(xiàn)。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象,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在課前學會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和學習目標自主預習,通過預習交流熟悉文本,進一步明確目標,完成基礎性知識或準備性知識。
如布置預習課文時,指導學生采取“分步預習法”,第一步:閱讀課題,揣摩內容。通過默讀課文的標題來揣摩一下本文的內容,然后再讀課文,來印證自己的判斷與課文內容是否一致,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讀提示,明確要求。采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樣的感情等;認真閱讀課前的提示及課文下的第一個注釋,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第三步:朗讀課文,查清字音。在前兩步粗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字典、詞典,自己動手解決課文中不會讀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詞,以便第二天到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既提高了學生掌握漢字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于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更便利了學生順利地讀懂課文。生字認識了,然后就朗讀課文,“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好處。第四步:精讀課文、理清思路。在前面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讓學生在預習后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掌握文章的美之處。第五步:再讀課文質疑問難。俗話說:“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讀思考,解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的見解,也就是弄明白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之處,這一步預習完成得好,可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奠定基礎,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jié)約了時間,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更好。
在自主預習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利用標題引領閱讀。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思想內容的集中體現(xiàn),是文本的綱目,它對文章的統(tǒng)領作用不可小覷,對題目的理解必須深刻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但很多時候我們教學和閱讀都忽略了題目的重要作用。其實縱觀我們初中的課文,不管是敘事性文章還是描寫性文章,從題目入手教、入手學都能提綱挈領式的總體把握出文章內容。
一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是我們讀文章時首先要關注的,而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但是面對同一個題目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讀者會理解不同的內容,在教學和學習中首先把握題目并根據(jù)題目提出自己的疑問后再讀書,這是我教給學生自學課文的一個重要方法,而這在教學中也顯露出不凡的效果。
《口技》這篇傳統(tǒng)課文,我和學生在學標題時就首先明確本文要寫口技表演,進而提問:誰表演口技?表演什么樣的口技?表演得怎么樣?在哪表演?誰看口技表演?感受如何?作者怎樣寫表演的?如果學生能在讀課文時弄清這些內容,那文章內容以及寫法也就基本理清了。同樣初二第一單元的《社戲》《安塞腰鼓》《觀舞記》《看戲》《竹影》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自讀完成。當然提出問題并不意味著就能完全解決問題,課文作者也不會完全按我們的思路來寫作,有些問題就將在教學中刪繁就簡的來完成,同時找出自己提出的問題與作者作品中的區(qū)別,那可能就是掌握本文寫法的一個大的重點。
在閱讀教學中,把標題和閱讀的實際結合起來,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就顯得簡單易行、條理清晰而且可以駕馭了。當然完全領略一篇文章光憑一個題目是不行的,但是抓標題卻能對文章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抓好自主預習這一關,是我們落實“少教多學”的關鍵。只有學生對教材有了較充分的認識,對于重點、難點有了了解,他們在課堂上才能自主學習、探究,才能質疑問難;老師只有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有所了解,教學才能有針對性,才能抓住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作者簡介:姓名:宋華英,1974.10,女,山東省威海市人,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山東省威海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皇冠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