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創(chuàng)課緣起】
小學課本里有一個故事叫《螳螂捕蟬》,故事里說吳王想攻打楚國,有個小孩子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現(xiàn)象,悟到了一個國家如果只顧眼前利益,就會有后顧之憂這一道理。吳王聽從了他的話,從而避免了一場不義之戰(zhàn)。當時覺得這個小孩子好聰明,他可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上了中學,讀吳晗先生的《談骨氣》一文,對餓人的骨氣崇拜之極,覺得黔敖很虛偽。時至今日,和學生一起再讀《談骨氣》,再查找文獻細細琢磨,才恍然發(fā)覺,我們在吳老先生的引領下,誤解了黔敖這個真善人。由此,想到了從小就崇拜的那個小孩子,他的眼界真的那么高遠嗎?于是,有了和學生一探究竟的想法,以此還原故事主人公的真面目,培養(yǎng)學生不畏名家、獨立思考之品格,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以理性的眼光審視問題,寫好批駁 文章。
【創(chuàng)課思路】
這里選擇兩組“沙鍋”:每組都有一只“負鍋”,它存在許多可疑之處;還有一只“本鍋”,它是“負鍋”的問題本源。為搞清“負鍋”的問題,需考訂“本鍋”的原意,從而在這種考訂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鍛煉探究的思維方法及實踐的道路。
1.確立一個有可質疑之處的名家名作及與其有連帶關系的文獻為“負鍋”與“本鍋”。
吳晗《談骨氣》——可作為“負鍋”例子,挑出其文中可疑段落,打破沙鍋問到底,搞清問題的原委,給學生演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子。具體說,就是考訂文中典故——“不食嗟來食”——看其敘述是否客觀、公允。因此要查閱原始文獻的本意,從而搞清《談骨氣》可疑處“到底”錯在哪里。而其“本鍋”則是《禮記》中所記“不食嗟來食”之典故。
以上為第一組“樣鍋”的組合,通過對它們的分析,初步展示質疑和解疑的路子。
2.再確立一個有可疑處的有權威性的文本及有連帶關系的文獻為“負鍋”與“本鍋”。
江蘇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可算作“有權威性的文本”,具體篇目如白話故事《螳螂捕蟬》可作為“負鍋”。此文有不妥之處,它同上述例文一樣,涉及對古代文獻的理解,所以用上述方法,重新考訂原始文獻本意,從而對教材白話故事——《螳螂捕蟬》有新的認知,引導學生予以評判。其“本鍋”就是漢人劉向所著《說苑》中的《螳螂捕蟬》。
3.以上為第二組“樣鍋”組合,讓學生以“本鍋”為據(jù),做實踐鍛煉去評析“負鍋”之“璺”(問)。
【教學現(xiàn)場】
一、分析第一組合之“負鍋”,實踐“打破沙鍋璺(問)到底”的精神
1.組織教學,課堂導入。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蓖瑢W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是否有對課文中的事例觀點有所疑,并且主動求證形成作文呢?本課將以吳晗先生《談骨氣》中的一段敘述為例,來說說怎樣去疑求證,寫好批駁文章。
2.出示原文,追問其“璺”(問)。
《談骨氣》“不食嗟來之食”原文:
古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I人拒絕了“嗟來”的施舍,不吃這碗飯,后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舍,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這里的問題是,吳晗所說的那個“丟”飯給“餓者”的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不食嗟來食”者是不是“有骨氣”的人?
3.查找典故,分析“正鍋”。
引導學生分析典故“正鍋”——《禮記·檀弓》原始記載: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 可食?!?/p>
通過對文獻的分析,辨清“丟飯”者黔敖是怎樣的人。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由此可見,黔敖是自愿為餓人準備飯食,他真的是善人;當餓人拒絕他的飯食時,他為自己的態(tài)度道歉,又見他內心之善。連曾子都認為“不食嗟來之食”者應該食之,因此可見他餓死活該,不關骨氣。由此得出結論:《談骨氣》文中寫“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和原《禮記》中的敘述完全相反。吳晗錯選了文例,并且為證自己的觀點篡改了文獻,這是寫作之大忌,失了文德。
二、分析第二組合之“負鍋”,實踐“打破沙鍋璺(問)到底”的精神
展示蘇版《螳螂捕蟬》故事原文。
螳螂捕蟬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 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 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p>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p>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的樹上放聲叫著,一邊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p>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這三者都一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及到自己身后的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考訂“本鍋”——《說苑·螳螂捕蟬》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這里的關鍵處是——“舍人有少孺子者”——是不是江蘇省小學課文《螳螂捕蟬》中的“侍奉吳王的少年”?!吧崛恕?,乃古代的一個官職,查《辭?!酚小吧崛恕睏l,君目身邊親近的屬官。因此,“少孺子”不是“少年”,應是姓“少”名“孺子”或為“少”姓年輕人,他身居“舍人”之職。編教材者望文生義,誤生誤國。
三、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以上分析,寫作文——《評蘇版白話故事<螳螂捕蟬>的編寫問題》。
【創(chuàng)課所得】
1.精準選題,切中學生寫作問題點。
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已經(jīng)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議論文,也會有理有節(jié)地寫作議論性的文章,其中就有批駁文的訓練,但他們往往找不到素材的漏點在哪里。而本課的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找漏點的方法,即先確立一個有漏點的鍋——名家名作,再考證本鍋——歷史文獻,這樣的“樣鍋”組合,通過對它們的分析,初步展示質疑和解疑的路子。最后,再確立一個有可疑處、有權威性的文本及其有連帶關系的文獻為“負鍋”與“本鍋”,即第二組“樣鍋”組合,讓學生以“本鍋”為據(jù),做實踐鍛煉去評析“負鍋”之“璺”(問)。
2.樣本教材的經(jīng)典性很重要。
寫文章引述事例時,在說明問題的前提下,敘例要盡量做減法,絕對不允許做加法。吳晗是歷史學家,對《禮記》有關記載應該很熟悉。他明知事實如此,卻要做那樣的篡改,有違史德。
【學生作品】
評蘇版白話故事《螳螂捕蟬》的編寫問題
朱旻昊
人們常說,質疑精神很重要,年少的我沒有經(jīng)驗,但長大一些,多看書,有些看法卻改了。
在廣大學生心目中,語文教材上的內容是最正確不過的,若在里面有一丁點兒的錯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蘇版語文教材,也算是有權威的教材了,但這么權威的教材里有一篇課文卻有不妥之處,對古代文獻理解錯誤,誤生誤國。
它的問題到底在哪里呢?
《螳螂捕蟬》這篇課文,乍看之下,其實并無差錯,而且通俗易懂,讀完后覺得那個無所畏懼的小孩子真是聰明,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與《說苑·螳螂捕蟬》原文相比較,差別較大,最令人生疑的還是“舍人有少孺子者”這一句話。怎么理 解呢?
這里的關鍵句是——“舍人有少孺子者”——是不是江蘇省小學課文《螳螂捕蟬》中的“侍奉吳王的少年”呢?!吧崛恕?,乃古代的一個官職,查《辭海》有“舍人”條,君目身邊親近的屬官。因此,“少孺子”不是“少年”,應是姓“少”名“孺子”或為“少”姓年輕人,他身居“舍人”之職,根本不是那個讓我敬佩的小孩,讓我大跌眼鏡。編教材者望文生義,誤生誤國。
對于編者來說,犯這樣的錯誤是編訂教材的大忌,有失文德,應該實事求是,不可“我主事實”,也讓我想到,當初讀這篇文章時為何沒有質疑,想想看,還是因為“語文教材一定是權威的”這一思想禁錮了我的思維??梢?,語文教材的編訂必須嚴謹,正確,這種錯誤必須杜絕。作為讀者,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教材所講,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便是這個道理。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6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