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智思想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如余英時認為道家有“反智傾向”,同時這也是中國反智傳統(tǒng)的源頭。西方的反智主義是一種文化、思想中的態(tài)度,反智文化就是反智主義在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即反智主義的思想表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微博賦予了廣大草根群體以足夠自由的話語權,廣大草根的言論表現出了質疑權威、“偽科學”謠言等時代特性。這種影響大部分是在于負面的,這就需要我們用理性審視的眼光去對待這一文化現象。
關鍵詞:反智亞文化;微博;老子;道家
一、“反智主義”概述
“反智主義”一詞首次出現在著作《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一書中,作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此著作中的第一句話說道:“本書是為了回應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治和知識分子的境況而寫的。[1]”書中摘引了美國的歷史事實,結合美國的政治、宗教、商業(yè)、教育等四個方面的現狀,極有力地呈現了美國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反智主義”思潮。由此,“反智主義”成為排斥知識分子、排斥知識傾向觀念的代名詞。但作者在書中并未作出明確的“反智主義”概念的界定。中國學者余英時認為:“反智論可以分為兩個互相關涉的部分:一是對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懷疑,認為‘智性及由‘智性而來的知識對人生皆有害而無益,抱著這種態(tài)度的人我們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論者;另一方面則是對代表‘智性的知識分子表現一種輕鄙以致仇視,凡是采用這種態(tài)度的人,我們稱他們做‘反知識分子。[2]”從學者余英時的論述中可以發(fā)現,反知識分子一般以知識分子為其攻擊的對象,但是在實際中,這種攻擊不乏對知識分子“智性”的否定,即反智性論者和反知識分子的區(qū)別僅在于概念的層面,在實際上并無明顯的界限和區(qū)分。在諸子百家中,道家作為中國反智傳統(tǒng)的代表,是中國傳統(tǒng)反智現象的開端。在談及中國當代微博中反智現象的時候,有必要對道家的“反智論”作出概括性的論述。
二、道家“反智論”
道家在智性以及知識分子的問題上,站在了儒家的對立面,道家尚自然、輕文化,對于智性與知識并不看重?!独献印分械亩鄶捣粗钦摱际腔谡螌用娴?,如:
不尚賢,使民不爭。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3]
老子公開主張的這一政策,被多數學者稱為如今所謂的“愚民政策”。老子深刻地理解,有充分知識的人民越多,皇權越不穩(wěn)定;另一方面,老子認為“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圣人亦不允許平民有思想上的自由和意志上的堅定,因為只有虛其心、弱其志,人民才會對“圣人”的政策輕易奉行和遵守,即:“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辈粌H對于平民,老子對于臣子的態(tài)度更是如此,故老子曰:“不尚賢,使民不爭?!崩献硬辉敢蛘摹吧匈t”所造成的智性的競爭,顯然這種競爭會使人“明”,而非“愚”。雖不支持平民與臣子知識淵博,但老子口中的“圣人”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如“圣人生萬物”;“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除了政治層面以外,其中又包含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三大命題,如: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縱觀老子以上言論可知,老子尚道、尚自然,但何為道?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钡罒o形體,人又不能覺察,但卻真實存在,道生萬物,如此,人的“智性”在規(guī)律中就無能為力、不起作用了嗎?世界只因道而生變嗎?
《老子》一書向來論者不一,筆者上述也決不可說盡老子本意。但細看《老子》中于“棄智”的言論,其意旨在愿社會中的人們遠離欲望和戰(zhàn)亂的痛苦。此種 “棄智”并不相當于某些學者所言的“愚民政策”,否則何來“圣人”之人?其“不尚賢”而是旨在“使民不爭”。
三、微博中反智亞文化的主要體現
“反智主義”的基本屬性為反對知識、反對知識分子,但其所述目標以及內容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有學者指出:“現階段反智主義的進化是對知識壟斷階層的抵制、自制個性知識的渴望以及對純娛樂性信息的替代性需求。[4]”網絡催生信息的革新,同時創(chuàng)造出新的如微博公共的、自由的話語平臺,主要原因不外乎幾個方面:
知識精英本因“為民請命”的角色被下層社會尊重,但隨著這一群體中的某些人成為權利的代言人,不顧自我良知,指鹿為馬,成為欺騙大眾的工具,因此被民眾稱為“叫獸”、“磚家”等。不僅如此,知識精英和民眾的社會認知也存在一定差異,某些本是法律的理性思考卻被大眾通過道德層面來定性。另外,微博的出現使底層社會人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話語權,人們在微博中找到了情緒釋放的機會,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了新時代反智亞文化的形成。我們以微博為例,分析這一亞文化的時代特征。
1.挑戰(zhàn)權威
微博的出現使網絡草根群體的地位不斷提升,逐漸解放自我,如此,微博草根用戶具備了挑戰(zhàn)權威與質疑權威的潛力。作為抵抗性的主要力量,隨時等待著對權威進行挑戰(zhàn)與質疑,他們通過自由的話語權、個性的語言實現其表現的目的。這種現象在社會突發(fā)事件中顯得尤為明顯,且在微博從出現時就已存在。如很久以前的溫州動車事故,該事件一出,廣大微博草根群體立即在微博平臺開始各方面的討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相關部門曾先后舉行多場新聞發(fā)布會,但其中有兩個細節(jié)引發(fā)微博網民的廣泛關注。一個是該事故導致的傷亡人數,有關部門給出的數據為35人死亡(其中不包括失蹤人員),192人受傷,這一數據遭到網民的廣泛質疑。微博網民紛紛評論35人的死亡數據是官方為了逃避法律責任而捏造的虛假數據,事實上實際死亡人數遠比這一數據高得多。之后關于鐵道部發(fā)言人的“至于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談論,網友在微博展開了“高鐵造句大賽”以示對事故處理的質疑。至晚8點,新浪微博有關“高鐵體造句大賽”的話題已有7000多位網友參與,迅速成為熱門話題。
從中可以看到,鐵道部及發(fā)言人的權威外衣被廣大網民活生生地扒下,其官方公告不再那么令人確信,微博網民不再對權威盲目信從,轉而根據自我的思考看待問題,隨時向所謂的權威發(fā)起挑戰(zhàn)。除此外,最近的杭州保姆縱火案、特金會、世界杯等眾多社會事件,網民都給與了懷疑的“吐槽”討論。對于今日所謂的權威,尤其是微博草根群體不再簡單的盲目確信,而是選擇了自我的想法,隨時對其發(fā)出挑戰(zhàn)與質疑。在微博的網絡空間中,去權威化早已開始。
2.“偽科學”謠言的傳播
微博中的“偽科學”是某人、某一時間或者信息經小部分人群造謠,當關注度上升時,大部分網民開始被傳染性地傳播進行擴散。而“對被圍觀對象缺乏客觀理性思考,集體無意識、集體不負責任、群體極化、群體偏執(zhí)的行為特征非常明顯[5]”。這一現象并非是偶然出現的,而是與微博的虛擬環(huán)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心理且與社會的現實狀況密切相關。在微博平臺的“偽科學”謠言屢見不鮮,如“一滴血測癌”、“坐月子不能吹風”、“手動導致關節(jié)炎”、“香蕉艾滋病”、“注射西瓜”等,“有根有據”的“偽科學”謠言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些謠言不僅導致了社會公共秩序的混亂,同時也拉低了觀眾的科學素養(yǎng),使大眾進入知識恐慌的現狀。謠言正是迎合了大眾不良情緒的發(fā)泄需求,致使其表達愈發(fā)極端化,大量真假難辨的“科學”信息導致民眾對真實科學的質疑,最終無意識的踏上反智亞文化的深谷。
四、總結
微博的反智亞文化是古代老子反智思想的當代表現形式。反智亞文化在中國這樣以農民為主要群體的大環(huán)境下滋生的養(yǎng)分十分充足,到了如今的微博網絡空間并未完全消除,反之,因話語權的自由而被無限放大。其主要影響在于負面的、消極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正面的價值,不可全盤否定,“在政治安定、社會有信心的狀態(tài)之下,讓學者、作家、藝術家自由發(fā)揮他們的新創(chuàng)造力,是提高人類文化水平的唯一道路。[6]”歸根結底,微博反智亞文化代表了草根群體對文化、知識、精英的不滿情緒,是中國底層民眾反抗的文化體現。微博中的反智亞文化須理性審視,消解其負面影響可采取一定措施助推正??茖W文化知識的傳播予以應對。
參考文獻:
[1]Richard Hofstadter:《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Vintage,2012年,第一頁。原文為“it was conceived in respoonse to the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conditions of the 1950s”.
[2]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代詮釋[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63-64.
[3]高亨.老子注譯[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
[4]紀亞東.《傳播生態(tài)學視野中的反智主義與反智論》[J].《新聞世界》,2013年6月:105.
[5]陶鵬.網絡圍觀現象的行為邏輯與現實隱喻[J].理論探討,2013,(6).
[6]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代詮釋[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86.
作者簡介:雷鑫鑫(1994.06-),男,漢族,河南省濮陽市,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專業(yè)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設計藝術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