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梔沁
摘要:當今社會進入了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時代,互聯(lián)網以其虛擬性、開放性、免費性、實時性、多樣性等特點得以迅速地普及和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盁o網不在”成為大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進行網絡通訊、購物、借貸、休閑、娛樂等日常生活中的新途徑,互聯(lián)網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教育引導;策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將立德樹人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1]。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了解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助力他們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引導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
筆者從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以下簡稱“交醫(yī)”)的實際出發(fā),采取抽樣調查與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相結合,擬定和發(fā)放了《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在283份調查問卷中,其中男生99人占34.98%,女生184人占65.02%;本科生212人占74.91%,碩士研究生46人占16.25%,博士研究生25人,占8.83%。從所學的專業(yè)來看:臨床醫(yī)學124人占43.82%,基礎醫(yī)學15人占5.3%,口腔醫(yī)學15人占5.3%,護理學48人占16.96%,醫(yī)學檢驗41人占14.49%,營養(yǎng)學18人占6.36%,預防醫(yī)學22人占7.77%。除了學習和睡眠之外,每天的閑暇時間:1小時以內占7.77%,1-3小時占51.59%,3-5小時占31.8%,5-7小時占6.71%,7小時以上占2.12%。從每天使用上網時間來看,1小時以內占6.71%,1-3小時占49.82%,3-5小時占27.56%,5-7小時占8.48%,7小時以上占7.42%。通過文獻閱讀以及《調查問卷》等方法,了解到大學生利用網絡空間促進自我發(fā)展存在著新趨勢和新特征:
1.大學生熱衷于使用表情包。
經《調查問卷》了解到,在“您使用表情包的頻率”上,經常使用占74.2%,一般占15.9%,偶爾占7.77%,從不占2.12%;在“您使用表情包的對象”上,朋友占71.73%,同學占74.91%,老師占21.2%,家人占40.28%,陌生人占15.19%。在“您使用表情包的主要類型”上,經典類如騰訊經典小美臉表情、兔斯基等占48.76%,明星類占9.19%,狂放類占21.2%,可愛賣萌類占54.77%,惡搞類占11.66%,自由配字表情圖占46.29%。在“您對表情包的評價”上,讓聊天更加輕松有趣占82.33%,更好地傳遞情緒和想法占60.07%,感覺沒什么用占2.47%,部分使我感到不適占3.89%,不喜歡表情包占2.12%,其他占0.71%。在“您覺得表情包使用發(fā)展產生的影響”上,利大于弊,簡化表達,便于交流占73.5%,弊大于利,對人們文字交流產生不必要的困擾占4.24%,沒有太大影響占20.49%,其他占1.77%。由此可見,網絡語言以其結構上的簡約性和表達上的隨意性之外,學生還將數(shù)字和表情符號廣泛應用到網絡流行語的創(chuàng)制之中,以更為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語言,通過制作各種詼諧搞笑的表情包來表達和傳遞情感。
2.大學生參與網絡直播多。
從《調查問卷》中了解到:
(1)從時空選擇上,網絡直播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對大學生參與網絡直播的歷史、頻率、時間分布的調查發(fā)現(xiàn),觀看過網絡直播的學生中,觀看直播的歷史達1年以上的有占32.49%,半年到1年占15.16%,半年以內占52.35%。大學生成為網絡直播的“嘗鮮”一族。在觀看直播的頻率上,大學生幾乎每天都看占9.75%,每周4~6次占3.97%,每周2~3次占10.83%,每月2~3次占6.14%,每月1次左右占1.08%,偶爾看一次占68.23%。在平均觀看直播的時長上,少于20分鐘占65.7%,1~2小時占31.41%,3~4小時占2.17%,1天占0.72%。從學生選擇觀看網絡直播的時間上,白天占17.33%,晚上18:00~21:00占48.74%,21:00~23:00占57.04%,夜晚觀看網絡直播的比例最高。
(2)從參與度來說,即時互動激發(fā)了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觀看網絡直播過程中,占55.96%的大學生采用發(fā)彈幕、評論的方式參與互動,占51.99%的大學生訂閱或關注主播,占12.27%的大學生分享直播,占5.42%的大學生通過打賞與主播進行互動,占2.53%的大學生用私信與主播直接互動。占5.78%的大學生觀看直播后進一步參與線上線下互動。如關注主播其他社交媒體賬號占60.29%,加入主播“粉絲”群占12.27%,與其他“粉絲”互動交流占6.86%,其他占29.6%。大學生觀看直播的花費主要集中在給主播打賞占12.27%,購買游戲裝備占7.58%,訂閱主播推薦的內容占12.27%,主播推薦的實物商品占8.3%,會員服務占7.58%,其他占59.21%。
(3)從內容取向上看,主要體現(xiàn)在游戲化和泛娛樂的特點上。大學生最喜歡觀看的網絡直播是游戲及電競賽事直播占48.38%,對其它直播內容的關注比較分散,主要包括二次元直播占7.58%,才藝展示直播占16.97%,生活直播占25.99%,明星直播占18.41%,在線教育直播和在線課堂占13.72%,新聞及產品發(fā)布會類直播占12.27%,其他占11.19%,購物直播處于末位占3.61%。
(4)從心理作用方面,娛樂、社交和求知是觀看網絡直播的動因。大學生觀看網絡直播的最主要目的是娛樂解壓占69.31%,打發(fā)時間占42.6%,單純的喜歡直播的某個主播占21.66%,獲得知識、學識、能力等占15.88%,其他如:即時互動、即時隨性的彈幕有利于人際交流等等都在10%以下。
由此可見,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生產效率提高,大學生閑暇時間增多,觀看網絡直播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消遣方式,能夠有效填補大學生碎片化時間空隙,這為網絡直播奠定了受眾群體,網絡直播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話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適合了個人對功成名就的渴望。
3.大學生利用網絡社群進行網絡社交多。
從《調查問卷》中了解到,大學生接觸網絡社群的時間5年以上占44.52%,其次半年以下占26.15%,半年至一年占7.77%,一年至三年占8.13%,3年至5年占13.43%。大學生最關注的網絡社群是微信朋友圈和群聊占74.2%,騰訊的QQ群占55.12%,微博上的微群占18.37%,關系型網絡社群占12.01%,以垂直型論壇為代表的專業(yè)群體占8.48%。從大學生參與的網絡社群的成員構成來看,同學占77.03%,生活中熟識的其他朋友占51.94%,家人占38.16%,陌生人占19.08%。大學生對網絡社群的關注程度來說,每天都關注,并且有空就看占59.36%,其他占22.97%,每天關注一次占17.67%。大學生通過網絡社群平臺獲取信息的占74.2%,創(chuàng)造、發(fā)布、分享內容占14.84%,其他占10.95%。
4.大學生參與網絡借貸多。
(1)大學生消費場域轉向網絡,用移動支付消費較多。從《調查問卷》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網購的原因從高到低依次是:方便省時占89.05%,價格便宜占69.61%,商品多樣占68.55%,便于對比,容易選擇占55.83%,這是“95后”的生活方式占18.02%,其他占1.06%。從每月網購的次數(shù)來看,1~3次占55.48%,4~6次占22.61%,7~9次占7.77%,10~12次占6.71%,13次以上占3.9%,從來沒有占3.53%。大學生每月網購比實體店多的占60.42%,差不多占15.9%,網購比實體店少的占12.72%,全部網購占9.54%,全部實體店購物占1.41%。從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網購已成為足不出戶網上消費的基本趨勢,體現(xiàn)了網購便捷的優(yōu)勢。
(2)大學生通過網貸消費逐漸增多。隨著我國互聯(lián)網金融發(fā)展趨勢,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存在著超前消費和網貸消費現(xiàn)象。從《調查問卷》中了解到,大學生通過傳統(tǒng)電商借貸(淘寶、京東、蘇寧等)了解到網絡貸款平臺次占68.2%,分期購物網站(趣店、任分期等)占19.43%,P2P貸款平臺(投投貸、名校貸等)12.01%,其他占21.91%。大學生將網絡借貸的資金用于購物消費占28.27%,應急周轉占27.21%,其他占19.43%,學習使用占9.19%,創(chuàng)業(yè)占6.71%,旅游資金占6.01%,戀愛占1.77%,就業(yè)支出占1.41%。在償還網絡借貸的方式上,大學生認為分期付款占40.99%,自己打工掙錢占25.44%,縮減生活費占15.9%,不償還占3.53%,希望父母代還占2.83%,用新貸償還舊貸占1.41%,其他占9.89%。
(3)大學生消費法律知識欠缺,對網貸風險了解不足。大學生對網絡借貸的利率或手續(xù)費的了解程度上:不了解占46.29%,不太了解占32.86%,比較了解占12.01%,了解占8.83%。而大學生對網絡借貸風險的認識上,認為風險大,且學生不可控制占46.64%,有一定風險,但可以通過完善制度逐漸降低風險占45.94%,雖有一些負面影響案例,但不影響大學生正常使用占3.89%,其他占3.53%。在《調查問卷》中大學生是否了解網絡借貸逾期未還的后手方面,不了解占52.65%,一般占19.43%,了解占15.55%,比較了解占12.37%。因為網絡貸款受騙或違約時,應由誰承擔責任,有占53.71%認為由大學生自身,借貸機構承擔責任占33.22%,政治承擔占2.83%,學校和家長各占1.77%,其他占6.71%。這些說明,一些大學生缺乏必要的消費維權和風險意識,對網絡的相關費用、逾期后果及違約責任認識不足。
二、大學生網絡行為教育引導的不足
1.社會環(huán)境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影響
大學管理方式相對寬松,基本是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對有些大學生增添了“自由”空間,大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出于一種逃避的心理,他們往往把精力和時間關注于網絡直播之中。而網絡直播內容存在低俗傾向,由于主播素質參差不齊,為獲取“粉絲”關注度,從而獲得經濟效益,部分主播不惜違背行業(yè)規(guī)則和社會道德,直播一些大尺度的內容。網絡直播亂象頻發(fā),內容的過度娛樂化、低俗化成為網絡直播平臺的隱患之一。網絡直播助推“網紅”頻現(xiàn),“網紅”順勢成為“互聯(lián)網+”時代下年輕人的偶像,大量“粉絲”圍繞在“網紅”周圍,形成“網軍”。有些大學生在未對網絡直播做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隨意踏入網絡直播平臺,在直播平臺進行注冊,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2.個體需求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影響
表情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著表達情緒、傳遞情感的重要作用,“95后”大學生是在現(xiàn)實社交的交錯重疊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是網絡空間的重要力量,是表情包狂熱的追隨者,積極的創(chuàng)造者和熱情的消費者。但是“95后”大學生是一個具有想象力、顛覆性、叛逆性、個性張揚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網絡社交行為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網絡社交訴求也在不斷變化和細化,開始出現(xiàn)以興趣愛好為導向的圈群化、趣緣性趨勢。他們通過“以圖代字、以圖代言”的網絡表情包詮釋生命的意義,勇于無拘束的話語抒發(fā)個人的迷惘,敢于用青春的叛逆表達對不滿的反抗,帶有宣泄、釋放、滿足、調侃、娛樂意義。同時,過度地宣泄和無節(jié)制的釋放,往往陷入過分追求單純的感官娛樂。從網絡流行語的興起到網絡表情包的泛濫,從瘋狂點贊到極力“吐槽",都體現(xiàn)了大學生與網絡空間的深度互動。如果僅僅依靠大學生的無意識的自我感知在網絡空間展開互動,不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化,必然會呈現(xiàn)出盲目、失序與混亂。
3.文化特征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影響
網絡借貸作為互聯(lián)網金融發(fā)展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猶如一枚硬幣總有正反面,在為大學生學習、消費、創(chuàng)業(yè)等合理需求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引發(fā)了諸多風險和隱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消費能力有了較大提升,西方社會倡導的崇尚消費至上的消費主義也在我國傳播和蔓延,“95后”大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追求時尚、喜歡標新立異,消費欲望強烈,渴望被別人關注和認可,消費已成為大學生“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的重要方式。沉醉于“花錢”的理想與“缺錢”的現(xiàn)實之中。由于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閱歷,對社會、網絡現(xiàn)狀的了解不夠,相對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落入陷阱。例如,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近些年針對大學生電信詐騙層出不窮,造成大學生財產蒙受損失。一些大學生為了還款失去理智、尊嚴,出現(xiàn)“裸貸”現(xiàn)象,甚至鋌而走險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或“走投無路”而選擇自殺,引發(fā)悲劇性后果。
三、教育引導策略
1.堅持價值導向,塑造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我們要把網絡行為教育引導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多開設網絡公開課程,擴大知識獲取的能力,使大學生能夠從網絡上學習更多的知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交流平臺的交互式功能,實現(xiàn)與大學生的即時互動和交流引導,明確負責老師更好地發(fā)揮滲透、導向和教育作用。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傾聽聲音、交流思想、釋疑解惑,與大學生實現(xiàn)良性、有效的溝通互動,打造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力爭使外在行為要求內化為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成長發(fā)展,價值觀的形成提供有利幫助。學校還要利用豐富的課余活動構建新穎精彩的校園生活,社團活動、文藝晚會、體育運動、臨床實踐等,讓大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融入集體,享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樂趣,加強學生網絡行為教育引導,塑造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2.堅持設立群組,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陣地。
大學生的網絡要主動適應網絡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充分利用網絡發(fā)展的新優(yōu)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優(yōu)勢和新功能。設立網絡群組自主管理,培養(yǎng)骨干,形成教育的體系并建立互聯(lián)網知識講座,社會資源融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區(qū)分良莠,有主導性的及時關注并在適當?shù)臅r候介入其中的話語引導。隨著時間的推移,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平臺的受眾分布會隨著興趣、愛好等傳播,有利于把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凝聚群體的聲音,實現(xiàn)價值認同的集體釋放,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陣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