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首先對PBL教學模式在《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效果進行了評價,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改進措施。
關鍵詞:PBL教學法;《公共經濟學》;教學效果評價
一、 引言
《公共經濟學》是高等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基礎理論必修課之一,課程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聯(lián)系比較緊密,這為PBL教學法在該課程中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因此,我國部分學者嘗試將該教學法應用到《公共經濟學》課程實踐中去,對該教學法的內涵、實施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但上述研究多為描述性研究,缺少對該教學法實施效果的評價研究。
按照“組建小組——選擇社會熱點問題——小組成員課下討論問題并做出PPT——課堂匯報研究結果——評價每個小組的學習效果”的程序,將該教學模式應用于《公共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中。并在課程結束時,運用問卷法和訪談法對學生對該教學法的效果進行調查。旨在從學生角度了解PBL教學法在《公共經濟學》課程實踐中的實施效果,并提出改進措施。
二、 PBL教學法實施效果評價
為了評價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我們對學生在該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的主觀感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共發(fā)放問卷40份,收回39份,其中有效問卷29份。運用SPSS17.0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分析結果如下:
1 大多數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比較認可,主要原因是: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獲得了學習的自主權
為了獲得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總體評價,我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目前使用的課堂教學模式,你覺得怎么樣?”有72.4%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較好”,剩下的學生認為“一般”。接著,在問及“喜歡該教學模式的原因”時,有55.6%的學生認為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讓我們自主學習、互相討論的機會多了”,剩下的同學認為,“教師現在只是點撥、指導,不再從頭講到尾”,“教師把課堂交給我們,我們成了課堂的主人”。可見,長期在“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而對學習已經產生了厭煩情緒。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同學們可以通過激烈的討論從而產生思想的火花,進而獲得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不容易獲得的滿足感。在對同學們進行訪談時,還有同學說:“自從實施這種教學模式以來,我發(fā)現課堂上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少了”,可見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充分參與到該教學模式中來的。
此外,還有27.6%的同學認為該教學模式“一般”,實際上,這種“一般”表達著很多對該種教學模式的不滿。為了了解背后的原因,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訪談。有的學生直言:“這種教學模式下,理論知識講解時間短,因而講解得不夠透徹,學生對理論的把握有限,因而難以用理論去分析問題?!边€有的學生說:“這種教學模式對一些思維活躍且外向型的學生有利,而對于一些理論性強而口才不好的學生不利?!背酥猓覀冋J為很多學生不能從高中時期的學習模式中解脫出來,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 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但小組內不同成員的參與度差異很大,有部分“搭便車”的現象存在
在被問及“你認為小組內成員的參與程度時”,58.6%的學生回答是“大多數都在參與”,但還有31%的同學說,“個別同學在參與”。這兩種回答是矛盾的,為了了解背后的真相,我們對個別同學進行訪談。有些同學說,“由于同學們之間的性格不同,有的同學性格內向,在課堂上不喜歡表現,而在課下查閱資料,制作PPT都非常積極”;也有同學說,“有的同學參與熱情不高,課堂比較懶散,課下根本不參與”,主要原因是這種學習模式靠自主學習,而“老師的監(jiān)督不到位,有的同學比較懶,很大程度上依賴小組內其他成員”??梢?,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搭便車”的現象不能完全克服。
3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全部學生都認為應以社會熱點問題為主
在被問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全部學生都認為應以社會熱點為主。也有同學認為應該是采用“上課+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其實這也是對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愛好;也有同學指出,“實施該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選擇的問題是不是真正的社會熱點問題,是否具有現實意義”??梢娝型瑢W在教學內容選擇方面達到了高度的一致,但對是否是社會熱點的判斷標準上還是有分歧。截止該課程結束,師生共搜集社會熱點問題100多個,教師篩選并整理出40個經典的、與本課程切合度高的社會熱點問題,最終編纂成《社會熱點問題集》1冊。這對于今后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 在成績評價方面,同學們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分歧,大部分同學認為應以傳統(tǒng)的成績評價方式為主
在被問及期末成績應該如何評價時,有34.5%的同學認為,應以“各小組成員的實際表現”為主,還有13.8%的同學認為,應以小組整體的匯報內容為主;大部分同學還是選擇傳統(tǒng)的成績評價方式,即“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在訪談時,有些同學直言不諱,“傳統(tǒng)成績評價方式比較公平一些,對一些搭便車的同學可以有制止的作用”。
三、 結論與改進措施
通過對該教學模式效果的評價,得出以下結論:一是該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得了學習自主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二是該教學模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少數學生的“搭便車”行為,進而導致成績評定方式的激勵作用不明顯。為了“揚長避短”,我們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一是教學內容方面,應從書本上的“社會熱點問題”轉變?yōu)楝F實中的“社會熱點問題”。教師應在課內實踐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到基層企業(yè)和社區(qū)進行社會調查,為該教學模式實施搜集“社會熱點問題”。這可以進一步使學生樹立“問題導向”的學習態(tài)度,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是在成績評價方式方面,應從單純的“小組匯報”轉變?yōu)椤俺晒麑蛐汀痹u價方式,以克服“搭便車”的問題。在完成小組匯報后,要求每位同學將自己的想法與對該問題解決的辦法,以作業(yè)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作為最終成績的主要依據。作業(yè)可以采用個人總結、文獻綜述、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SRP項目申報書或學術論文等多種形式。
三是教師應根據學生完成作業(yè)的形式與質量,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各級科研項目、“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大賽”及“課外科技作品大賽”,通過獲獎進一步激勵學生參與該教學模式的積極主動性。
作者簡介:王瑞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