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梅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部分商品在國際貿易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價格優(yōu)勢,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有所增長的大背景下,我國進出口企業(yè)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出現(xiàn)了更多的壁壘。為更大范圍地促進對外貿易合作,本文針對國際貿易中的產品造價問題,設計了一種基于貿易雙方合作博弈效益量的標準控制模型。首先分析了對外貿易中影響產品造價的各種因素,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研究了產品造價的合作博弈特征;其次對貿易雙方的產品價格偏好做出基本假設,構建了產品造價合作博弈效益量標準控制模型并對其進行求解;最后對設計的控制模型做實證研究,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
關鍵詞:對外貿易 產品造價 合作博弈 控制模型
19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大衛(wèi)·李嘉圖認為,不同國家之間針對不同產品差異化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決定了國際貿易的產生。國家之間互相出口自己國家的優(yōu)勢產品和勞務,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國的勞動生產效率,貿易雙方也能夠同時獲利。對外貿易國家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產品,利用對外貿易會產生規(guī)模經濟效應,提高生產效率。
對外貿易中影響產品造價的因素分析
(一)國際市場供需
基于經典西方經濟學和國際貿易學理論研究,供求關系是影響對外貿易商品價格波動眾多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供求關系決定著最終產品的造價及變化趨勢,基于貿易雙方的這種供求關系,產品和勞務的價格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隨著全球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地均衡化,價格壟斷及少數(shù)國家控制產品價格的情況會越來越少,而對外貿易中的產品造價則更多地依靠供求關系決定。大多數(shù)國際貿易領域的專家認為,盡管目前影響對外貿易產品造價的因素多種多樣,但產品的供求關系依然是決定貿易產品造價的主因。在貿易產品造價過程中,價格的最終確定離不開貿易雙方產品的結構特點。
(二)資本市場
在國際資本市場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對外貿易中的產品造價早已脫離了單純供需因素的影響。國際范圍內的資本投資和其他的投資因素同樣會對對外貿易中的產品造價產生深遠影響。在對定價權因素做系統(tǒng)的分析時,大都離不開對資本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研究。國際資本市場對國際貿易中產品造價的影響主要通過期貨市場的價格預期對貿易定價的影響作用來實現(xiàn)。期貨市場中通過對商品價格的預期和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進而影響現(xiàn)貨的價格,也從另一個側面對產品造價產生影響。我國的資本市場起步晚、不成熟、影響力小,因此國際上發(fā)達國家的一些金融巨頭常利用資本市場上的優(yōu)勢,對一些進口產品的價格進行控制。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我國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fā)展,豐富期貨產品的種類,以擴大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增加國際貿易中產品造價的話語權。
(三)國家政策
政府的政策導向也會對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價格制定產生一定影響。與資本因素和供求因素這些市場因素相比,政府政策對貿易產品定價的影響更直接、更有效。一個國家的政策制定會給出口企業(yè)帶來優(yōu)惠,例如歐盟和美國等農產品出口大國或者是地區(qū)出口補貼,會給本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制定帶來很明顯的優(yōu)勢。而像我國等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補貼較少,這樣出口企業(yè)為了獲利就不能將產品的造價定得過低,因此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就會明顯地處于劣勢。不是所有的政府政策都會對國際貿易產生積極的影響。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為了限制我國產品進入其市場,將正常國際貿易中的價格戰(zhàn)定義為傾銷。盡管我國勞動力成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且我國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卻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例如西方國家對我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對我國清潔能源產業(yè)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四)市場壟斷
在國際貿易中市場壟斷仍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產品和勞務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進口產品和勞務以知識密集型產品和勞務為主,因此發(fā)達國家在技術和創(chuàng)新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同時發(fā)達國家在大宗對外商品貿易中也處于壟斷地位,在造價方面會有壟斷的傾向,在對外貿易產品定價方面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對外貿易中某些產品的最終定價,會受到某個單一因素的影響,或受到某兩個或多個組合因素的影響,總而言之對外貿易中產品的造價受價格因素、政策因素、資本因素和壟斷因素的影響。
產品造價合作博弈效益量標準控制模型的構建
當前,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對外貿易產品造價中的優(yōu)勢還是主要體現(xiàn)在以創(chuàng)新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yè)方面。高新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需要強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和雄厚的資本支持,因此該部分產品的市場門檻很高。發(fā)展中國家的大多數(shù)出口企業(yè)存在技術落后、資金不足、勞動力資源優(yōu)勢喪失等問題,客觀上提高了西方發(fā)達國家對高新技術壟斷的程度。當兩個同行業(yè)企業(yè)進行相同產品的價格博弈時,兩個企業(yè)的邊際成本與產品造價成線性關系,類似于一種完全競爭。本文在引入差異化產品造價的過程中,對產品定價合作博弈特征進行了分析。
在對外貿易的博弈模型中,假定出口國產品的材料成本為Cm、加工成本為Cs、產品定價為P、與決策變量相關的供應鏈函數(shù)參數(shù)為η 和ζ,在貿易雙方合作博弈的條件下,貿易雙發(fā)的交易信息透明而且共享,此時的最佳銷售量Qm和最佳造價Pm分別表示為:
(1)
對外貿易中供需雙方以利益最大化為定價決策原則,即在博弈的過程中貿易雙方都要達到一定的預期結果,否則貿易不可能達成。貿易中即使是相同的產品,由于原產地、品牌、外觀等的不同,也會使出口產品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征,而且產品的橫向差異也會打破這種價格的均衡。
本文假設造價的合作博弈是一種雙邊貿易博弈,且不存在資本市場因素的干擾和市場壟斷因素,以及沒有來自于政府任何形式的國際貿易政策性補貼,兩國的貿易屬于一種自由貿易。設參與貿易的雙方為A國和B國在某領域的甲企業(yè)和乙企業(yè),對外貿易產品的位值為a1和a2在區(qū)間[0,1]內,且滿足a1
如果B國的消費者對于A國甲企業(yè)的產品具有需求和偏好,為此需要支付兩部分的成本,包括價格成本和偏離成本。假設在位值a1和a2處時,產品的價格分別為P1和P2,此時消費者認為兩種產品無差異,消費者的偏好滿足ξ=ξ*,ξ*滿足如下條件:
(2)
若,△a=a2-a1,式(2)可以改寫為:
(3)
此時對外貿易活動中的典型消費者對于位值為a1的消費者的產品需求表示為:
(4)
式(2)、(3)、(4)中,(P2-P1)為A國甲企業(yè)在產品造價方面的優(yōu)勢、a為甲企業(yè)的消費者數(shù)量、為對外貿易的市場競爭度,競爭度越大,價格優(yōu)勢越明顯。
同理采用F2(a1,a2,P2,P1)表示乙企業(yè)的需求函數(shù),由于滿足F1+F2=1,則有:
F2(a1,a2,P2,P1)=1-F1(a1,a2,P2,P1) (5)
那么乙企業(yè)的消費者數(shù)量為1-a,此時甲企業(yè)和乙企業(yè)的利潤函數(shù)profit1和profit2可以分別表示為:
(6)
完成產品造價合作博弈效益量標準控制模型的構建之后,關鍵還要對模型進行求解。當甲乙兩個企業(yè)對價格進行選擇時,都要最大化本企業(yè)的利潤函數(shù)。
對于甲企業(yè)而言,固定a1、a2和P2,求解P1的最大化問題:
(7)
對公式(7)進行求導處理,求解甲企業(yè)和乙企業(yè)之間的價格反應函數(shù):
(8)
(9)
公式(8)和公式(9)代表的反應曲線變化滿足納什均衡,可以表示為:
(10)
在首個產品造價合作博弈效益量控制階段,甲乙兩個企業(yè)都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潤函數(shù),求解a1、a2的最大化問題,并分別求解利潤函數(shù)的一階導數(shù):
(11)
由于a1的取值范圍為[0,1],當a1=0時,a2的取值最大。同理對于乙企業(yè)而言也有:
(12)
a1的取值范圍也為[0,1],當a2=1時,max.profitB2(a1,a2)的取值最大。當實現(xiàn)均衡時,兩企業(yè)對于外貿產品造價的合作博弈效益量能夠達到最大值,此時的價格表示為:
P1*=P2*=c+λ (13)
當甲企業(yè)位于a1=0處時,乙企業(yè)位于a2=1處,這時消費者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別為λ(ξ-0)和λ(1-ξ)。對于消費兩種產品無差異時,基于合作博弈效益量控制模型求解出的最佳產品造價分別為P1*和P2*,滿足如下條件:
P1*+λ(h-0)=P2*+λ(1-h) (14)
由此能夠分析出,P1*和P2*對外貿易價格博弈雙方能夠實現(xiàn)雙贏的臨界點,在這一點各企業(yè)能夠實現(xiàn)利潤的最大化。本文在合作博弈特征的分析基礎之上,設計了對外貿易中產品造價的合作博弈效益量標準控制模型,求解出能夠實現(xiàn)博弈雙方利潤最大化的最佳產品造價。
實證分析
本文首先基于產品造價合作博弈效益量標準控制模型,對國際貿易中進出口的價格進行修正,基于回歸分析的方法對最終的造價進行測度。A國對B國的剩余產品需求RiA表示為:
RiA=DA-SA-IMPA (15)
式(15)中,DA為國內總需求,SA為國內供給,IMPA為其他國際的進口量。將RiA采用價格的反函數(shù)PiA予以表示:
PiA=PimpA(RiA,ZDA,ZSA,IMPA) (16)
式(16)中,PimpA為進口價格,ZDA為國內的需求變量,ZSA為國內的需求變量。同理,求出出口企業(yè)貿易產品價格的反函數(shù):
PiXP=PAXPT(RAi,ZAD,ZAS,XPT) (17)
通過實證回歸分析,來驗證合作博弈效益量標準控制模型的有效性,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lnPi=τ1+γ1lnRSi+γ2lnP1+γ3lnP2+γ4lnPGDP+γ5lnIMP (18)
式(18)中,RSi為產品的供給量,P1和P2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價格,PGDP為人均GDP水平,γ1至γ5表示回歸系數(shù)。
本文統(tǒng)計了2001-2015年我國玉米出口的定價權,如表1-表3所示。
表1顯示了在2001-2005年間我國出口玉米的產品造價能力,LNRD的系數(shù)通過了產品顯著性檢驗,估值系數(shù)在區(qū)間[0,1]內,符合上文的模型表述。因此基于回歸結果能夠說明在該時間段,我國玉米出口具有一定的定價權。表2的數(shù)據(jù)分析能夠顯示出在2006-2010年間,LNRD的估值系數(shù)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而且趨近于0,證明了回歸結果穩(wěn)定和可靠,同時LNPGDP的估值系數(shù)也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表3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2011-2015年間,LNRD和LNPGDP的估值系數(shù)都沒能通過顯著性檢測,這是由于這段時間全球經濟低迷,我國的產品出口也缺乏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武,李海紅.中國對外貿易價格競爭的困境與對策[J].價格月刊,2014(12)
2.郭國強,彭斌.我國進出口貿易偏價格彈性的研究及應用[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2(3)
3.夏先良.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機遇與前景[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3)
4.賀海波.我國國際貿易規(guī)模對世界市場價格影響的實證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4)
5.何維達,萬學軍.鐵礦石國際貿易定價權與議價力的博弈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8,24(2)
6.唐凌,李春杰.世貿環(huán)境下的傾銷與反傾銷博弈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3(7)
7.趙春明,王懷民.大國政府間的匯率博弈—中美巨額貿易差額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1)
8.周密.不平衡中的博弈,積極探索中國企業(yè)“走出去”之路[J].國際貿易,2011(5)
9.吳高明,吳高升,熊吉峰等.環(huán)境與貿易:國際貿易主體間的博弈與融合[J].商業(yè)時代,2011(11)
10.趙婷婷,侯貴生.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環(huán)境下我國對外貿易的機遇與挑戰(zhàn)[J].商業(yè)時代,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