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蕙薈
提要:科技制作是幼兒將已有科技經驗運用于實踐的過程,科技制作活動的開展在科技教育中顯得更為重要。是新的知識觀和技術觀的集中體現。由拆解法入手的“拆解——制作”科技制作活動流程,具體分為“玩——拆——做——玩——賞”五個基本過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有利于發(fā)展幼兒的思維。
[關鍵詞]科技教育 ;幼兒科技制作
科技制作是幼兒將已有科技經驗運用于實踐的過程,是新的知識觀和技術觀的集中體現。因此,科技制作活動的開展在科技教育中顯得更為重要。在傳統(tǒng)的科技制作教學中,往往是老師教一步幼兒學一步的單調的示范模仿教學模式。實踐中,我們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了新的嘗試,歸納出了由拆解法入手的“拆解——制作”科技制作活動流程,具體分為“玩——拆——做——玩——賞”五個基本過程。實踐證明,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有利于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同時還能引導幼兒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營造了寬松、愉悅的氛圍,并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拆解——制作法運用與科技制作活動的一般步驟
拆解——制作法在實際運用中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即玩中激趣、拆解觀察、嘗試制作、游戲驗證、欣賞提高。
玩中激趣:在開始制作前,教師要為幼兒準備好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向幼兒展示科技小玩具成品,激發(fā)幼兒玩一玩的興趣,但提供的成品要少,幼兒輪流玩需要較長時間的等待,教師啟發(fā)幼兒提出自己制作的建議,激發(fā)幼兒制作的興趣。
拆解觀察:幼兒在教師的提示下對教師提供的科技小玩具成品進行拆解,在拆解的過程中觀察和感知玩具的制作材料、制作步驟和制作技巧。這是最為關鍵的步驟,是幼兒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制作方法步驟的過程,其中拆解的目的不是破壞,而是為了觀察和重建,拆解是了解制作過程的基礎,更是制作的基礎。
嘗試制作:在教師的組織下,每個幼兒根據自己對制作方法和步驟的理解。嘗試自制進行制作,對于其中出現困難、幼兒印象不清晰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教師可組織復原范例或者重新拆解的方法再次進行觀察,也可以通過幼兒的互相觀摩來解決。
玩中改進:在幼兒初步完成小制作玩具之后,教師可以啟發(fā)幼兒玩一玩,在玩的過程中檢查制作的作品是否達到了制作的要求,對其中不如意的地方進行改進,在作品改進的過程中達到對多種科學知識和制作技能的綜合運用。
欣賞提高:教師可以小組的形式組織幼兒互相觀察他人的作品,甚至相互交換玩一玩,交流制作的感受及問題解決的技巧。讓幼兒共同分享成功的體驗,學習別人解決問題的策略,啟發(fā)幼兒玩賞和改進的愿望,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擴展和遷移。
應當說明的是,對于具體的某一個科技制作活動,可以視具體情況有所簡略,在一些較為復雜的科技制作活動中,拆解和嘗試之作階段可進行多次反復進行,以引導幼兒對制作步驟和工作閱歷感知的逐步深入。當然,還可根據實際需要設計一些前延伸或后延伸活動,使幼兒對科技制作活動保持較高的興趣。
二、運用“拆解——制作”法應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1.精心選擇范例、準備材料
精選范例是用拆做玩賞方法開展科技制作的關鍵。由于幼兒年齡特點的限制,選擇的范例必須是制作簡單巧妙、構成部件較少,制作步驟和技巧較為簡單的小型的,包含一定科技原理的自制玩具。制作材料和工具的準備也要充分,制作材料盡可能采用廢舊材料和半成品材料,但在硬度、厚度和柔韌度方面一定要便于幼兒使用工具加工,提供的工具也應便于操作。當然,如果幼兒有看圖制作的基礎,提供的相應的參考圖紙也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2.拆解過程的重點是研究制作的方法
以前組織科技制作活動,教師常常按照制作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教給幼兒,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達到向幼兒傳授科學知識、培養(yǎng)幼兒操作技能的目的。這顯然已經不能完成新科技教育理念的要求,我們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只有讓幼兒親自動手才能更好地實現科技教育的綜合目標。讓幼兒在拆解的過程中掌握制作的步驟和方法是一種較為使用的科技制作活動模式。例如在組織制作不倒翁的活動時,教師讓幼兒一步步跟著做,由于制作過程較為復雜,盡管反復示范、講解,仍有半數幼兒不會做。在反思后教師改變方式,給每一桌幼兒發(fā)一個做好的不倒翁,要求他們自己拆,邊拆邊記,然后再按自己掌握的要領步驟自己動手制作。反復幾次,幼兒不僅能制作出不倒翁,還能根據其它相關的示意圖,制作出相似的玩具,甚至設計并制作出一些其他科技小玩具,這樣幼兒掌握了制作不倒翁的基本技能,同時學會了一種發(fā)現制作技能學習的方法。
3.“做”中增技
嘗試制作的過程是幼兒將拆解過程中研究發(fā)現的制作步驟和技巧以及以往的知識經驗、制作技能綜合運用的過程。這一過程還將驗證幼兒在拆解過程中形成的認識,是提高制作水平的過程也是提高觀察水平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個別差異很大,教師要關注每個幼兒遇到的困難與其能力水平的關系,要盡可能地將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機會留給孩子。教師的指導應盡可能避免直接的集體指導,而改為采用提供最小限度的幫助的方式,如補充材料、提供工具等。
啟發(fā)幼兒相互合作,互教互學,也是一種重要的指導方式。同伴合作中的互動對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活動中不妨讓幼兒進行合作的“制作”活動。我們常常發(fā)現這樣一種情況:有的幼兒想象力很豐富,但動手能力較差,他們擅長設計;有的幼兒制作精細,但思路狹窄。如讓兩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則是最佳的組合了。即便兩者水平相當,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啟發(fā)。同時,有些制作過程繁瑣復雜,一個人兼顧制作有困難。就必須多人合作。這樣一來,制作的時間相對縮短,制作的質量也提高了,幼兒的制作技能也得以增長,還能促進幼兒之間情感的交流,通過協商一起完成任務,可以讓每個幼兒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yǎng)了幼兒團結互助的良好品德。
4.“玩”中長知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玩自己親手做的東西就更是興趣高漲。在玩中獲得對知識經驗的理解和感悟,更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幼兒會在用制作好的科技小玩具進行游戲時,他們往往會邊游戲邊改進,直到自己滿意。這是一個不斷進行技術改造、追求完美的過程。如在制作磁鐵玩具——會跳舞的動物時,將磁鐵和紙制的玩具結合在一起看起來很難掌握,教師就讓幼兒自己觀察后想辦法,然后提供相應的材料如雙面膠等,讓幼兒進行制作,把做好的玩具用來做游戲,在玩的過程中,幼兒更進一步領會了磁鐵的穿透性:同時通過粘、夾、壓等技能的運用進一步感知了彈性、摩擦等方面的現象,積累了相關的經驗。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為此,教師指導的核心是啟發(fā)幼兒在玩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和制作。
5.“賞”中求進
“賞”指欣賞、觀摩。 “賞”可以是組織幼兒看展示,也可以是欣賞同伴的小制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伴的優(yōu)秀作品更有價值,幼兒模仿同伴易于模仿教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宜于模仿。只要在活動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是能很好地促進幼兒進步的。這種欣賞可以是活動前的,也可以是活動后的,科技制作活動更多則是在活動中間組織幼兒相互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幼兒學習到同伴的制作程序和制作技巧,有利于幼兒即時地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調整。這對拓寬思路,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極有益的。同時,組織幼兒看展出和有關的電影、錄像對于提高幼兒的制作和審美水平,幫助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更大的進步也是有利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是在欣賞中要注意導向,即欣賞的主要方向應當是巧妙地運用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是對同伴、他人作品中精彩部分的學習,對是他人克服困難的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的學習。離開了教師的引導,欣賞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
三、“拆解——制作”法的實踐成效
1.“拆解——制作”法比較符合幼兒的學習規(guī)律。這一教學順序比較好地運用了幼兒以往的制作經驗,可以讓幼兒自己建構對范例作品的分析和認識,并有效地和以往的知識經驗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幼兒對作品中隱含的科技知識經驗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學會了獲得制作技能的方法。
2.“拆解——制作”法能較好地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需要。拆解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較容易集中,能讓幼兒在獲得制作方法的同時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活動主動地學習。
3.“拆解——制作”法可以使幼兒在輕松愉快游戲的氣氛中學習科技制作。學習環(huán)境非常接近幼兒自我學習的情景,具有較小的心理壓力,可以使他們在拆解中發(fā)現制作的技巧和多種裝飾方法,促進幼兒分析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集體的或小組的討論交流又可促進幼兒的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心態(tài)和創(chuàng)造思維。
總之,“拆解——制作”法是組織幼兒科技制作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比較適合大班幼兒,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制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國家研究理事會著,戢守志等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2]張華. 課程與教學論[M] . 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張崇善,《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之理想選擇》,《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
[4]高凌飚 張春燕,《探究性學習的特點》,《課程 教材 教法》,2002.5.
[5]霍益萍 張人紅,《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課程定位》,《課程 教材 教法》,2000.11.
[6]國家教育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7]國家教育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