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忠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看,潔癖表現(xiàn)為一種超常的完成欲,一種追求極致的沖動。江戶時代的町人學(xué)者富永仲基曾用“絞”來形容日本人的國民性,就是這個意思。
日語里有一個發(fā)噱的稱呼——“恐妻家”(指懼內(nèi)者),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對分類整理歸納的極端愛好。日本人喜歡以“家”稱呼不同的人類:作家、宗教家、教育家、運動家、冒險家、音樂家、野心家、讀書家、愛好家、好事家……精通中國文化的朋友也許會嗤之以鼻:“大驚小怪,這種說法中國古已有之。”不錯,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國就有“百家”說法,但認真追究起來,這不過是個虛數(shù),使用的范圍也很小,而且主要限定在學(xué)派上,比如儒家、法家、道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與日本“家”的泛化是不同的。
確實,這個世界上大概再也沒有第二個民族,像日本那樣熱衷于并且善于分類整理歸納的了,這使日本的一切井井有條,有案可查。史學(xué)研究者發(fā)現(xiàn),早在江戶初期,日本就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了各村的文獻。所謂村的文獻,包括“檢地賬”“名寄賬”和“宗門賬”,就是每年登錄的有關(guān)土地擁有、年貢和戶籍之類的文獻。據(jù)調(diào)查,當(dāng)時日本每一村的戶數(shù)平均為60戶,連這樣的村落都具有建立文獻的能力,不能不令人吃驚。
然而物極必反,分類整理歸納過細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看一看日本的武術(shù)、相撲、書道、繪畫、舞俑各界,其中的門派、流派之多,技法之煩瑣,規(guī)矩之復(fù)雜,簡直把人弄得眼花繚亂。比如相撲,在外人看來,不過是一種簡單的摔跤運動罷了,其中名堂之多,卻是令人想象不到的,別的不說,光是擒拿的技術(shù),就有一百多手:推、拉、擠、搬、閃、按、提、摔、絆……其中每一個動作,都有煩瑣的界定,彼此的差別,可能就是細微的一點點,猶如大蔥與大蒜,但也不容互相混淆。性格粗放的中國人很難適應(yīng)這樣的精細煩瑣。因為中國的武術(shù)沒有那么多名目,比賽規(guī)則也比較簡單。日本則相反,武術(shù)的名目多如牛毛,并且各有極嚴(yán)格、極煩瑣的規(guī)則,不得越雷池半步。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潔癖也不例外。從好的方面說,它使日本人做事認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魯迅就十分欣賞這種精神,認為日本人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氣質(zhì),正是中國人所缺乏的。他從啟蒙救亡、國民性批判的角度,高度肯定了這種氣質(zhì),認為中國人“非學(xué)不可”。從壞的方面說,它使日本人斤斤計較,好鉆牛角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用中國作家老舍的話來說,就是:“在大處,日本人沒有獨創(chuàng)的哲學(xué)、文藝、音樂、圖畫與科學(xué),所以也就沒有遠見與高深的思想。在小事情上,他們卻心細如發(fā),捉老鼠也用捉大象的力量與心計。小事情與小算盤做得周到詳密,使他們像猴子拿虱子似的,拿到一個便滿心歡喜。因此,他們忘了大事,沒有理想,一天到晚苦心焦慮地捉虱子。”
(摘自“光明網(wǎng)”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