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芃 蔡小川
揚州早茶的點心種類豐富,很難挑出八種來代表整桌茶點,就像真正的清代“揚州八怪”一樣,說法不一,并沒有固定的名單,但都各懷絕技,誰都不服誰。在當?shù)孛朗臣业膮f(xié)助下,我列出以下這份清單,有些是正在消失的點心,有些是有獨門絕技的,有些在整個江南地區(qū)都有,或許也可以代表這一個區(qū)域精致的飲食方式。
說起豆腐皮包子,花園茶社的老板很是得意,這是花園茶社最早開發(fā)出的一種包子,而后被其他茶社和早點鋪學了去,但最地道的還得去花園吃。地道的豆腐皮包子是全素的,餡主要是豆腐皮和香菇丁。豆腐皮很有講究,要先油炸一遍,炸出韌道,再煮,煮軟。
趣園早茶,桌上擺滿了翡翠燒麥、三丁包、月牙蒸餃、糍飯、金剛臍和京果粉、肴肉、高郵成鴨蛋、大煮干絲、揚州醬菜
用豆腐皮包包子挺難得,因為它不像肉或菜,可以剁碎絞成餡狀。花園的豆腐皮包子并沒有把豆腐皮切得很細碎,而是保留了“皮”的形狀,一咬一小塊豆腐皮入口,再加上香菇溢出來的湯汁,那是一種很微妙的口感,跟肉包、豆沙包完全不同,你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餡里食材的輪廓,好像是包子皮里包住了一道菜,而不是餡。
第一餐在趣園茶社的早茶桌上,就被翡翠燒賣驚艷到了。一屜燒賣端上桌,隔著薄皮,里面薺菜餡的青翠色透出來,真是美極了。翡翠燒賣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大約是晚清近民國時期才有的,以綠色菜葉為餡,甜咸口。它的精妙之處在于,一般燒賣往里面放了青菜,蒸完后顏色會發(fā)生變化,會變?yōu)踝儛?,但翡翠燒賣在端上桌時,還能保持青菜的碧綠色,就像新鮮菜一樣,這算得上是揚州的“蒸功夫”,要求恰當?shù)匕盐照舻臅r間、溫度和火候。
此外,揚州人也常吃傳統(tǒng)的糯米燒賣,在燒賣尖放上幾粒松子,既有松子清淡的油香,又有糯米扎實的黏糯口感,非常好吃。
江浙皖一帶都喜歡吃這一類糕,或是做成發(fā)面的,或是烘干做成切片的。千層油糕是揚州的傳統(tǒng)小吃,據(jù)說在1913年,富春茶社的一位黃姓師傅改良了傳統(tǒng)的千層油糕,他做的油糕通體半透明,非常柔韌,層層相疊,又層層相分,甜糯適度而爽口,同時他還改良了翡翠燒賣,與千層油糕一起成為揚州的“面點雙絕”。
現(xiàn)在幾乎大茶社都有這道名點,每家口味差別不小,呈芙蓉色,切成菱形小塊,整齊地碼放在盤中。我個人不喜甜食,油糕層層糖油相間,的確有些甜膩。但好這口的人會格外喜歡,著迷于那種綿軟嫩甜的口感,我的同事是儀征人,她就很迷戀這種家鄉(xiāng)的味道,她喜歡一層一層撕下來吃,透著淡淡的香味,有兒時的幸福感。
這是一道外地人看不懂名字,也猜不出樣子的揚州小吃。“金剛臍”又叫“金剛麒”,在蘇州上海一帶,則完全按照外形給它起了個形似的名字“老虎腳爪”,有點像烤制出來的面包,但有五個角,也就是“老虎腳爪”的樣子。金剛臍要掰成小塊泡在京果粉里吃才正宗,京果粉是從鎮(zhèn)江傳到揚州的,用糯米、面粉、植物油和糖加工制成,泡制的方法和黑芝麻糊一樣。沖出來的湯很是濃稠,很甜,但把一小塊金剛臍放在里面裹著吃,就美味多了。
如今在揚州的市面上,金剛臍和京果粉幾乎絕跡了。這是老揚州的味道,大約30歲的人還會有一些記憶,再年輕的人也并不太熟悉了。懷念這種味道的人在趣園還能吃到正宗的,但大多數(shù)人都是奔著懷舊去的,真正好這口的人也在逐漸減少。
糍飯
蒸熟的糯米包裹著油條,捏緊,就是糍飯。也可以加肉松、榨菜等其他配料,和油條裹在一起,軟、韌、脆,邊吃邊捏。我第一次看見早茶桌上的糍飯,心想這不就是飯團嗎?的確做法和飯團一樣,一樣的糯米,一樣的油條,但糍飯做得更好看,大廚們把糍飯放在竹筒里,卷成一根一根的,跟壽司一樣,再取出來切塊。這大概也是揚州早茶里細致入微的儀式感了。
餃面就是餛飩加面,共和春及其前身蔣家橋的最好吃。共和春做餃面,有三個法寶:一是精心制面,過去沒有制面機,要人工搟制,揚州人稱為“跳面”。共和春的跳面有韌性,有毛孔,能滲透調料,耐咀嚼。說到跳面,順便想推薦另一家面館——位于四望亭附近的劉佘記面館,老板至今仍手工做跳面,很有勁道,牛雜澆頭和蟹黃澆頭是獨門配方,只可惜面館不經(jīng)營早餐,只有午餐和晚餐,早上的時光老板要專心吊湯。
說回餃面,第二個法寶是蝦籽做湯。用高郵湖、邵伯湖的蝦籽做底湯,面煮出來味鮮口醇。第三就是餛飩,皮薄肉鮮,包餛飩講究外形像麻雀頭,邊似荷葉,底邊平整,下鍋裝完后,各個頭向上,像蓮花。餃面就是面與餛飩的混合,一半一半,各有滋味。
在這份清單中,鹽水鵝是唯一的菜。鹽水鵝不只出現(xiàn)在早餐,中餐、晚餐都吃,就像燙干絲一樣,是淮揚菜的經(jīng)典之作,大概是當?shù)厝颂矚g了,一餐都不肯放過。其實揚州人吃鵝的歷史并不長,在清代記述揚州美食的《調鼎集》中并沒有鵝的身影,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不過記錄了一句杭州燒鵝,并未提及揚州,但如今已是到揚州必吃的菜品了。當?shù)厝私宣}水鵝也叫“老鵝”,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揚州城里賣老鵝的攤點有2500多處,每年揚州人要吃掉2200萬只鵝,這還沒算上揚州地區(qū)每年要加工6000萬只風鵝。
獅子樓除了招牌的獅子樓,鹽水鵝也是一絕。做得好的老鵝,外表澄黃油亮,不癟不塌,壯實飽滿,鵝皮薄薄一層包裹在鵝肉上,咬下一口,不肥不柴,肉質酥潤。老鵝有一種回味,勾著人一直想吃下一塊。
月牙蒸餃當屬冶春的最知名,在各類烹飪大賽中拿獎拿到手軟。蒸餃挺大個的,大概就是我把手張開,拇指與食指間壺口處恰好可以放一只月牙蒸餃,“形似新月,鹵汁盈口,皮薄餡多,咸中微甜”。蒸餃的包法和普通餃子差不多,最講究的還是餡心。灌湯是常見的做法,但月牙蒸餃的灌湯比蟹黃湯包少多了,蟹黃湯包的美味主要在于湯汁,蒸餃的重點則還是肉。有湯有肉,輔著薄皮,一口咬下去,別有風味,只是小心別濺出了汁,可沒有人像為蟹黃湯包一樣單獨為月牙蒸餃準備一根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