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培國 王俊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教師科學地駕馭課堂,有效地對課堂進行控制,使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是解決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教學這一問題的關鍵。
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它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必須以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作為堅強的后盾,以吃透教材和教學大綱、熟悉學生為基礎,以能靈活地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和管理方法為前提條件來駕馭課堂。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有效進行課堂管理,適度控制課堂氣氛
講解時,學生應認真聽課、思考,不要進行討論。討論時,學生應積極回答問題,可以各抒己見,但必須是單獨回答,切忌齊聲吼。練習時,學生必須人人動手、動腦、動筆,且獨立完成。提問時,堅持兩不先原則:太踴躍者不讓先回答,要求他們多想想,考慮盡量要細致、深入;太遲鈍者不讓先回答,要求他們先聽聽別人怎么作答,向別人學習思考方法。教師要把課堂氣氛控制在適當活躍的程度——活而不亂,靜而不僵。
筆者認為,氣氛太活躍的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很可能讓師生流于情緒激昂的形式,而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表面化,沒有認識到其實質;氣氛太嚴肅會讓學生感到課堂壓抑,盡管秩序很好,但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在這種氣氛下,學生思維不活躍,學習過程過于被動,即使是教師講得很精彩,也避不開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效果也不會理想。所以,有效地控制課堂氣氛,是解決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教學問題的重點所在。
二、課堂教學適度留空,讓學生充分思考
教師講課時應適當控制講話的節(jié)奏。在重要的話語之后留有適當的停頓,這段時間剛好能使學生對剛才的話默述一遍;一個概念講述完畢后,留有一定的時間,使學生能對這一概念和定義進行回顧,達到理解和記憶的程度;提問一個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一定要留有適當的空隙,讓學生在充分思考后回答,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教師要把握課堂的節(jié)奏,問題與問題之間應有明確的界限和難度層次,使學生能感受到問題的層次感和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擺脫困境,有利于后進生的轉化。
因此,教師要有效控制課堂節(jié)奏,盡可能地使學生當堂消化知識內容,此乃解決運用動態(tài)生成性教學的重點所在。
三、課堂教學層次遞進,面向全體學生
無論是在新課教學中,還是在復習課教學中,教師都要緊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雙基,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基礎知識點有三個層次的要求:了解,理解,綜合應用。
第一,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它們是什么,知其然。達到此層次,才會為后續(xù)教學打下基礎。第二,理解,即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必須是在達到了解層次的基礎上,再深化認識,才能達到這一層次。第三,綜合應用,是比理解更深的層次,就是基本技能的層次。該層次又分為兩層,即初步應用和熟練應用。初步應用,是指能利用所學知識對一些較簡單的問題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并能正確解決。在能夠初步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yǎng)能力,從而能熟練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這就是熟練應用。
對于同樣的一個語文課堂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不同,也應分層次遞進教學。例如,在作答某個練習題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用自己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去解題,進行當堂練習,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歸納整理出相關的解題方法,再進行講解。在解題過程中,教師要先從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講起,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相關的方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然后,再一步步簡化解答過程,探討較為簡捷的方法,提高解題層次。這種方法適用于每節(jié)課的教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聽懂和掌握最基本的內容,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也有較高層次的收獲。所以,控制課堂教學的層次,目的在于使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獲。
四、注重知識縱橫聯(lián)系,開拓學生思路
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縱向和橫向的聯(lián)系。同樣,各門課程之間也不是相互孤立的,也存在著密切的交叉聯(lián)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注重這些聯(lián)系,讓學生運用已知知識去學習未知知識。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鞏固基礎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建立知識框架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素質。
綜上所述,駕馭課堂在于用正確的教學方法組織出優(yōu)良的教學方案,教師通過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教學,可有效地進行課堂管理,實現(xiàn)“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美結合,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目的。
(責任編輯:閔 婕 周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