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薩日娜
【摘要】在音樂教學中應用邏輯性思維進行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利用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有助于音樂教學目的的有效實現(xiàn)。在音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應用邏輯性思維,需要進行邏輯目的的確立,理順教學的邏輯性思路,避免教學中出現(xiàn)邏輯問題。本文就邏輯性思維與音樂教學相關內(nèi)容進行分析,指出音樂教學中的邏輯問題,為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關鍵詞】音樂教學 邏輯問題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52-02
不管是哪種事物,都有其內(nèi)在邏輯,音樂教學也是如此,其實際教學本身就有著很強的邏輯性,需要有清晰概念進行教學判斷、教學推理與教學演繹,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傳授,學生學習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本文就對音樂教學中邏輯問題進行分析,指出音樂教學的邏輯問題。
一、邏輯性思維與音樂教學分析
音樂是學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èi)容,有著十分鮮明的教學特點,長期發(fā)展以來,對音樂教學學科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教學評價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多方面討論,注重教師的邏輯性教學思維,解決音樂課教學中存在的邏輯問題。教師應用邏輯性思維進行教學,需要抓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繼而完成教學目標。在音樂實際教學中,應用邏輯性思維需要確定正確的邏輯目的,也就是教學總體目的與教學階段目的,是邏輯性教學的關鍵內(nèi)容,也是邏輯教學中的重要思路,在邏輯性教學思維保障下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順利展開。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進行分階段實施,將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當做是其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進一步實現(xiàn)知識的積累。教學的階段性目的主要是在完成教學總體目的的基礎上,包括了學年目的、學期目的以及課時目的。教師利用邏輯性教學思維,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有效滲透,指導教學總目的的實現(xiàn)。
在音樂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一些邏輯問題,邏輯性強的教學是一種結構上與形式上的整體感受,除了知識本身以外還有學生認知能力的養(yǎng)成,若是教學缺乏的邏輯性,教學就會將一些碎片式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肢解,使得教學知識內(nèi)容變得更加無序。其實,在音樂教學中音樂課堂分非邏輯現(xiàn)象還是比較常見的,下文就對音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音樂教學避免邏輯問題的策略。
二、音樂教學中的邏輯問題分析
(一)對音樂規(guī)律的回避
在音樂自身條件的限制下,音樂教學常會以具象思維方式進行音樂教學與齡聽,這樣一來就出現(xiàn)一種對音樂規(guī)律回避的現(xiàn)象。音樂本身就是聲音的運動形式,其可以通過模仿或者是模擬一些聲音、動作特征的客觀事物,能引發(fā)人的一種情感活動,并不是具體的事物造型。具體來說,音樂可以模仿水流的聲音,但是無法描繪高山。像音樂作品《高山流水》,其中蘊藏的深刻故事內(nèi)涵,子期是伯牙琴聲的知音,指的是音樂中伯牙與子期通過音樂感受到彼此的心靈,并非音樂中的高山與流水。在這一音樂實際欣賞中,教師會先引導學生進入到音樂動態(tài),聆聽與體會音樂內(nèi)涵。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音樂,會采用一些具象的方式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其實在音樂作品欣賞中并不需要借助某個具象事物或者是故事,音樂本身就無法像美術與文學一樣可以有具象內(nèi)容投影。
比如,在《鵝媽媽》的“瓷偶女皇”課例教學中,教師會先在屏幕上展示出三個選項,分別是“仙境般的花園”、“美女與野獸”、“瓷偶女皇”,隨后再播放音樂,學生在聆聽之后選擇出曲子相對應名字的正確選項,并說出理由。有的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實施中,會隨機挑選三個學生進行回答,教師也未對學生進行評價,只是進行簡單的引導,教師通過音樂選擇來取定主題,三個選項本身都有著一定童話色彩,無論學生選擇哪一選項,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正確答案卻只有一個,若是學生疑問為何其他兩個選項是錯誤,教師可能認為沒必要解釋或者是很難解釋,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缺乏邏輯的表現(xiàn)。在這個教學中學生很可能會建立出對音樂作品的錯誤認知,將音樂與具體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的疑問也沒有得到解答,給音樂教學的實際開展效率帶來很大負面影響。還有的音樂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小學中導入啟發(fā)性環(huán)節(jié),對教學內(nèi)容與目的進行會直接交代,過分追求教學環(huán)節(jié)新穎性與多樣性,將音樂中一些要素指定為某個明確的場景和形象,這種利用美術化與文學化的方式進行音樂席上是不合適的。
(二)與教學目標的偏離
在音樂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增添重難點知識教學的趣味性,會利用游戲形式開展實際教學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度,繼而保證學生在氛圍中進行知識的充分掌握,充分體驗音樂的學習樂趣。然而在音樂實際教學中,若是游戲教學活動被過分應用,對教學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給教學產(chǎn)生極大地負面影響。
比如,在《G大調(diào)弦樂小夜曲》的欣賞中,教師會將內(nèi)容分為四個主要段落教學,將每一段落單獨播放讓學生聆聽,并在四個樂句中標上序號,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手伸高、打亂順序”,進行音樂的隨機播放,使得學生辨識播放的是哪一段。這種打亂順序、考察辨別能力的方式,在音樂教學中并不適用,在音樂教學中,這種作品的片斷排序方式是沒有意義的,在這一設計教學目標設計中,需要學生熟悉樂趣,通過打亂樂章順序,讓學生說出正確序號,這樣的教學就變成沒有目的的游戲,與實際教學目標相偏離。有的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游戲性活動比較多,而在游戲應用中,并非每個游戲都有著一定音樂教育意義。音樂教學本身的目標是對游戲的滲透,用游戲進行音樂學習,并不是用音樂做游戲。
(三)對真實知識的忽視
在音樂實際教學中,需要向?qū)W生傳遞一定音樂知識,除了基本的事實、概念與理論外,還有相互之間的結構與邏輯關系。有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能會對音樂知識進行過分包裝,與音樂知識的實際規(guī)律性相悖,導致音樂教學邏輯的缺失,忽視了真實的知識。
比如,在《打麥號子》的教學中,“打麥”是指在麥子收割后,麥子被放在庭院中,勞動婦女們使用一種工具去打帶殼的麥子,直到麥殼脫落,這一動作還是有著一定幅度和強度的,勞動婦女都是邊打麥邊喊口號。在這一音樂作品教學中,突出鮮明的號子特征,其作為一個符號傳承了打麥號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體驗到號子在勞動中歌唱的愉悅與熱情,初步感知號子的演唱形式,感受號子的特征與其獨特風格,但其實勞作只是農(nóng)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內(nèi)容,教師將勞動過分報裝成為積極向上的行為,對勞動進行主觀“美化”,忽視對真實音樂知識的傳遞,這種現(xiàn)象也是一種邏輯缺乏的表現(xiàn)。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原始號子聯(lián)系到號子的創(chuàng)作,由于勞動場景出發(fā)去尋找藝術性的表演,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文化符號與真實知識內(nèi)容。
(四)對認知高度的缺乏
在音樂教學目標的確立中,實現(xiàn)一定層次性,不管是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傳授,還是學生價值觀的引導,都需要與教學過程事實與教學方法聯(lián)系在一起,音樂教學安排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結構,也不能過于膚淺造成學生認知無法實現(xiàn)。
還是以“打麥號子”為例,站在“勞動號子”角度進行“民族精神”的推出是需要層層鋪設與努力的,并不是像有的課例展示出來那樣蒼白的。就學生而言,這些經(jīng)過加工過、包裝過度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實際認知是比較牽強的,不符合實際教學的規(guī)律。真實的知識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必要基礎,只有真實知識的存在前提下,這樣學生才能深入思考,充分體悟音樂文化。有的教師只是通過音樂教學中一些思想教育的語言,實現(xiàn)對學生音樂文化內(nèi)涵的培養(yǎng)的,在實際音樂視頻的觀看、學生演唱以及教師總結之間并沒有邏輯性的聯(lián)系,學生很難體會到“勞動婦女在打麥時的艱辛”,更不用說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些內(nèi)容的傳遞與營造還是需要教師進行層層鋪墊與引導,使得學生深入理解人文知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識高度。在實際音樂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中,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播放一些勞動場景的影像資料,進行層層鋪墊,逐漸滲透,建立出一定生活環(huán)境、生存需的場景認知,繼而體驗到中華民族的頑強精神,感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高度。按照不同符號意義,進行相關邏輯與規(guī)律的探究,解決音樂教學中的邏輯不清的問題,提高音樂教學中學生的認知高度,給音樂教學中邏輯問題的解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總結
總而言之,音樂本身就有著而一定復雜性,結合音樂的起源、音樂的功能進行有效梳理,總結出不同音樂類型、音樂形式。按照不同符號意義的教學,尋找音樂藝術的邏輯與規(guī)律,教師能利用這寫邏輯與規(guī)律,進行不同符號意義的尋找。教師按照這些邏輯與規(guī)律方式,進行真實知識的有效傳授,提高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得教師能深入思考、實踐與反思,增強音樂教學的邏輯性。
參考文獻:
[1]馮巍巍.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特征與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2):9-13.
[2]陳鵲虹.音樂教學中即興活動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歌海,2015(05):83-86.
[3]徐金陽.方法、邏輯與概念——論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話語系統(tǒng)的構建[J].人民音樂,2014(01):54-57.
[4]張俊.中學生音樂心理特征與音樂教學原則初探[J].大眾文藝,2011(14):2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