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怡妮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90-02
依據(jù)教育交往理論,我們說教學就是一種對話。注重教學中的各種對話是《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理念。只有對話,才能互相尊重、互相傾聽;只有對話,才能彰顯個性、共享互補;只有對話,才能構建生命課堂,造就靈性飛揚的理想教學。
一、多元運行,讓對話散發(fā)互動氣息
多元互動是教學對話的運行狀態(tài)。這里的“多元”既包括人本、師生、生生、學生自我對話等多種對話方式,也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因為只有站在關注人的生命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高度上,教學對話才有了實質的意義。
1.跨時空的人本交會
一篇文章的意義并非是文本產(chǎn)生于作家筆下時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讀者參與逐步發(fā)掘出來的,在這個心靈交會的過程中,讀者能否潛心會文,是決定閱讀對話質量高低的根本。以此來審視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上一定要先保證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直接對話。“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學會發(fā)現(xiàn)、分析、反駁、欣賞,在與文本的對話和碰撞中生成帶有個體色彩的思想和言語。請看《拔苗助長》中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拔苗”真的能助長嗎?對于這個農(nóng)夫“拔苗”的行為,你有什么看法?請在學習小組中自由交流。
生:我覺得這個農(nóng)夫很懶惰,他以為用拔苗的辦法能使秧苗快點長高,自己就不用每天都到地里給秧苗施肥、澆水了,所以秧苗枯死了是他活該。
生:我感到很奇怪,連我們小孩子都知道莊稼是春天種下去,到秋天才有收獲,中間要有一個慢慢生長、細心照料的過程,而農(nóng)夫是大人,他又種了那么久的地,怎么會不知道呢?
師:的確,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事物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否則就會好心辦壞事。同學們可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生:我還有些擔心,秧苗全枯死了,沒有糧食可收成,農(nóng)夫一家要吃什么?如果他家很窮,沒有錢再去買種子,他們該怎么辦?
生:如果當時我在場就好了,我會勸他不要拔苗。如果他不聽,我會讓他先拔一株秧苗試試,等到明天他看到這株秧苗枯死了,就不會再干同樣的蠢事,損失就不會那么大了。
……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文本進行了跨時空的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想農(nóng)夫所想,急農(nóng)夫所急,與農(nóng)夫“同呼吸共命運”。當他們的精神活動積極活躍,心靈自由飛翔起來時,言語便噴涌而出,整個課堂也在心靈的對話中流云溢彩,顯露生機。
2.零距離的師生溝通
師生是課堂互動的兩個主體,他們存在著情感與體驗、觀察與思維、學識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互動會帶來語文教學的多變性。而要使師生的對話優(yōu)質高效地展開,教師就必須注意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在不露痕跡的征詢、提議中精心設計和組織對話方式,讓學生在一種零距離、活躍的心理狀態(tài)下敞亮心扉,放飛思想,與老師進行“視界融合”的對話,取得心靈的溝通。
3.多角度的生生互啟
人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不是鎖定在某一精神維度上,而是多向度的,這種多向度的感覺需要多聲部的對話來激活。因此教學中還要十分重視學生間的互動,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個群之間、群體之間的思維碰撞和互啟,使學生共享經(jīng)驗、共創(chuàng)內(nèi)容、共生意義、共同感受語文世界的奧妙與新奇。在教《可愛的娃娃》一文,當談到珍妮如果真的喜歡這個布娃娃可以讓媽媽去買而不能去偷時,立刻有同學提出疑問:“萬一這個布娃娃是非賣品,珍妮又太喜歡了,那怎么辦?”課堂上頓時鴉雀無聲,大家沉默了好一會兒,當我決定舉例啟發(fā)時,忽然有位學生說可以把布娃娃畫下來,這一語激起了千層浪,受他的啟發(fā)很多同學又紛紛想出了“可用語言把布娃娃的美描繪下來;可用照相機把它照下來;可向工藝館的老師學習,自己做一個”等辦法,甚至有個學生說出了“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要占有它,讓更多的人參觀、與更多的人分享快樂才更有意義”這樣令人欣喜的話來。通過對話,生生產(chǎn)生互動效應,通過傾聽不同聲音的交響來調(diào)適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彼此借鑒,互相補充,使對話的內(nèi)容不斷“增值”,更加豐富、生動、準確和深刻,充滿創(chuàng)造色彩。
二、真實開放,讓對話涌動生活浪潮
生活即語文,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對話、溝通、交往是生活的基本方式,語文教學中的“對話”也應體現(xiàn)生活性,有真實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開放的生活交往空間。我在教學中十分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把游戲、辯論、采訪、表演、當導游、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等學生熟悉的活動引進課堂,把教材“還原”成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生活化的環(huán)境中解讀課文,展開“對話”。如教《特殊的考試》一課時,在學生內(nèi)化感悟的基礎上,我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想自己平時有沒有遇到過跟課文類似的情景,設想每個小動物看到香蕉皮時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然后分小組進行表演,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對話”、生成、創(chuàng)造。這樣,話語是生活化的話語,動作表情是生活化的動作表情,而文中所蘊含的“關注周圍環(huán)境,維護公共衛(wèi)生”的環(huán)保意識也在生活化表演中自然巧妙地滲入學生心中,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形式的對話比起干巴巴的說教式對話來更有情趣,也更有實效。
三、與時俱進,讓對話折射時代色彩
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所以對于一些文章的解讀也要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俱進,體現(xiàn)出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使課文產(chǎn)生新的時代意義,讓學生在發(fā)展性的對話中得到新的思想啟示,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小馬過河》時,考慮到處于新時代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聽不了別人的意見、一味蠻干的“小皇帝”思想正在誤導孩子們的行為,我便決定聯(lián)系這一當代社會生活實際,賦予課文新的時代意義,在對話中既遵循教材原旨,讓學生知道勇于嘗試、實踐的重要性,又結合現(xiàn)代價值觀讓學生明白行動之前參考別人的話,進行分析判斷,不僅能降低危險性,而且能少走許多彎路,提高事情的成功率。試想,文中所講的小河如果連老牛伯伯也覺得很深,那個頭比老牛小的小馬硬要淌過去,豈不是要白白送命?同樣,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里,學生有許許多多新鮮的事都未親歷過,如果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地去嘗試、去實踐,那將要付出多少代價??!
教學對話是一個開放的未完成的動態(tài)教學過程,是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心智啟迪、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生命點燃生命的相互造就。因而,善用對話,必將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異彩紛呈、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