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麗
【摘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特征,語文本身就富有很強的伸展性,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優(yōu)勢來啟發(fā)學生,讓學生感受語文教學的形象美,體味語文本身所蘊含的情趣美、語言美、思想美。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將美育教育做到盡可能的完善,帶給學生美的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審美教育 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28-01
審美教育可以優(yōu)化小學生的道德品質,調動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和深造。小學語文在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的課文不僅具有語言美,還具有意境美,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一、閱讀美文美句
語文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事實上語文都是可以進行審美教學的,只要教師注重對這些“美”的因素的解讀,便可以將學生引入到美的世界,從而形成科學、健康的審美意識。首先,教師為了能夠給學生講解出美好情境的內涵,自己要先做到對語文教材的“美”的解讀,所以教師對教材美感的解讀對于進行審美教學至關重要,這也是帶領學生進入語文美麗世界的第一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跟隨老師進入語文美麗世界的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就需要老師在創(chuàng)設情景方面做出積極的探索。
在講《爬山虎的腳》時,我這樣引入新課:“同學們,大家都知道葡萄是依附架子往高處爬的,那么不用架子就能往高處爬的植物是什么呢?請仔細思考。”當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我在大屏幕上展示爬山虎的圖片,創(chuàng)設了身臨其境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大聲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巧設疑問:“葉圣陶的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是那么的美麗,那么哪位同學能把那種美讀出來呢?”這時,學生都積極進行朗讀,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最后,我要求學生仿照《爬山虎的腳》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二、體會美的韻味
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豐富多樣,滲透著許多美的因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與體驗,提升審美能力。
大自然是神奇而美麗的,一說起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自然優(yōu)美的風景,以及自然界的奇觀。語文教材中也不乏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引導學生感受美。例如,在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體會“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在教學《頤和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細細品味課文中的語句,像是“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中的“滑”等,讓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體會到頤和園優(yōu)美的景色,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陶冶學生的身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例如,在教學《生命生命》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生命的內涵,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認識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意義;再如,在教學《長城》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更多的與長城有關的故事與圖片,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長城的雄偉與壯麗,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的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擴展學生的情思,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理解力。
三、引導審美鑒賞
鑒賞是在理解與品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更為深層的審美活動。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處于比較基礎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與評價都比較單一,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審美鑒賞,在不斷的思維鍛煉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對古詩進行審美鑒賞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教學的必然選擇,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時不知道應該如何讓學生去鑒賞,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其實教師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品鑒,對于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可以引導講解。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小學生有無盡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他們在想象的同時就會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將詩中描繪的情景生動地展現出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成進行學習,讓他們將腦中的情境講述出來,并引導學生從“孤帆”“碧空”“長江”等詞入手,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熱烈的討論氛圍會有效地調動起小學生的鑒賞興趣,并且通過小組成員的討論,他們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體會到詩中情、情中詩,進而深化自己的審美情趣。
四、鍛煉審美能力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審美教育的歸宿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美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和寶貴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給學生知識的時候,我們要更多地教給他們方法、思維,給他們提供創(chuàng)新的時間、空間、機會和舞臺,還要求他們敢于質疑,敢于否定,敢于綜合,敢于聯系,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能夠在社會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縱橫馳騁,在創(chuàng)造的天地一展才華。
我們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一定要體現出鮮明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以這種思維去努力影響學生,給學生以示范與引導,并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學習品質。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美時,就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靈感,這就要求教師趁熱打鐵、因勢利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既是一種欣賞,又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進行寫作練習,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可采用續(xù)寫式、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訓練。
總之,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把握好意識與能力的雙向互動,將美育進行滲透。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展示美、欣賞美的過程,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幫助學生實現由內而外的人格升華,實現審美教育由線到面再到體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小燕.小學語文審美教學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J].教育現代化,2017(19):065-065.
[2]夏遠秋.構劃小學語文閱讀審美教學的研究[J].發(fā)現,2017(6X):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