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云
【摘要】在“生本教育”的新形勢下,如何深刻理解“生本教育”理念,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尤為重要。老師要積極地踏上教育改革的大道,樹立全新的教師觀、教學觀和學生觀,處理好新形勢下的師生關系。本文認為教師是一個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課堂調(diào)控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也是共同學習者。教師、學生、文本,三者是互教互學的關系。
【關鍵詞】生本教育 新型師生關系 互教互學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117-02
生本教育最初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由課題研究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十年研究,生本教育蓬勃發(fā)展,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教育改革推進、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是時代前進的趨勢、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生本教育”的理念在吸收傳統(tǒng)“師本教育”先進之處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嶄新的教育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方法論。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新形勢下,如何深刻理解“生本教育”理念,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尤為重要。
一、教師觀
今日的老師要主動走下知識的權威與神壇,積極地踏上教育改革的大道。首先,先進的教育必定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關注與為學生的具有生命意義的發(fā)展而設計,擔負“靈魂塑造者”這一光輝又艱巨的責任。此外,如今的教師已不僅僅是“教書匠”,新格局下,教師會自發(fā)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而不斷學習進步形成“我要學”的氛圍。越來越多的教師會踏上成為教研型、專家型學者的道路。美好愿景的實現(xiàn)必然依賴于新時代的教師書香相伴、豐厚積淀,廣泛閱讀教育理論書籍、真正提升自身內(nèi)在修養(yǎng)的圖書、專業(yè)性強的雜志;其次要行知結(jié)合、多多實踐,把先進的理念和思考的精華付諸;最后,要集思廣益、互通有無,教育者的真誠交流毋庸置疑會促進教育事業(yè)的更快發(fā)展。
二、教學觀
教學需從哲學走向科學。教育要建立在教育學心理學之上。自古至今,指導教學實踐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哲學與經(jīng)驗取向的。中國從孔子到陶行知的教學論都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西方從蘇格拉底、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等人的教學論也都是哲學取向的,眾多大家對以往教育的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但是面對新的,針對每一個受教育者因材施教形勢,教育者更應關注實踐性、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
同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相比,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只有很短的歷史。在美國或受美國影響的西方國家,教學心理學也就是科學取向的教學理論。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布魯納的“認知一發(fā)展”理論和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和接受學習模式;信息加工心理學的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相互作用與轉(zhuǎn)化的理論以及相應的教學技術;加涅的學習條件理論和基于學習條件理論的教學設計原理以及具體操作技術?!吧窘逃比嬉揽繉W生,依托學生自身,針對每一個個體來進行教育。“生本教育”在深刻領會‘教育就是要對人進行限制的同時,給受教者以自由,讓他們用自身的積累、認知去獲得新的知識和經(jīng)驗。
三、兒童觀
生本教育提出的“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生本教育,強調(diào)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要真正認識未把握學生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zhì)和基本原則,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學生。
兒童是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資源,是教育的根本動力。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尊重他們的個性、幫助學生發(fā)揮自身潛能,以此為出發(fā)點才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自發(fā)地熱愛學習,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拋棄以前的填鴨式、強迫式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其自然、茁壯成長。
四、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學生、文本,三者是互教互學的關系。教什么和怎樣教,都是有規(guī)范的。生本教育使教師又可以有個性化了的處理方式。如在教什么的問題上,打破了以往教材、教參至上的觀念,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整合教材,對教材有所取舍。由此可見,教師是一個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課堂調(diào)控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也是共同學習者。
生本教育喚醒的不僅僅是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激情和潛能,同時也喚醒了教師內(nèi)在的激情和潛能。它解放了束縛在學生身上的枷鎖,使得學生們真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獲得收獲,提高能力。它也讓教師們認清了教育的意義所在.開拓了他們的眼界,使得教師們可以運用更靈活的手段、更多樣的方式,全面的提高學生的綜臺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互尊
教師要在學生幼小的心田撒下求知的種子,諄諄教導,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教會學生做人做事。中國的古代先哲孟子有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被谏降鹊娜烁衿降?,要求建立互尊互重的師生關系。
1.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首先表現(xiàn)為對學生生命的尊重,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維護法律賦予公民的生命健康權。
2.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學生是有情感、有活躍思想的人,同教師一樣也有自尊心,有尊嚴。
3.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樹立某種情感價值觀,提高某種能力,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完了就了事。教師應根據(jù)青少年文化特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nèi)容,實施教學。
4.學會欣賞、贊揚學生。其實每個學生都有優(yōu)點、長處,都有值得為人稱道的地方。只要教師真心關愛學生,真心尊重學生,學生也會尊重老師,師生就會互尊互重。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那種權力型、服從型的師生關系再也行不通了,而應構(gòu)建、倡導平等、民主、互尊型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從小受到民主的訓練、平等自由的啟迪、互尊博愛的熏陶,長大后運用于社會,運用于未來的實踐,中國教育才有希望,中國未來才有希望。
六、結(jié)語
總之,在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下,構(gòu)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的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這有賴于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更新自身觀念,不斷的更新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業(yè)務素質(zhì),健全和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時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尊重。
參考文獻:
[1]苗亞芹.淺談師生關系[J].農(nóng)家科技,2011(6):107.
[2]李明友.素質(zhì)教育下的新型師生關系[J].新課程學習,20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