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其阿西
【摘要】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核心素養(yǎng)包括社會參與、自主發(fā)展、文化修養(yǎng)三大領域,主要涉及國家認同、國際理解、溝通與合作、學會學習、主動適應與創(chuàng)新、語言符號與表達、人文與審美等,最終指向“全面發(fā)展的人”。當然,核心素養(yǎng)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著重點有所不同,到高中階段,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等。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詩詞閱讀 詩詞鑒賞 高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98-01
古詩詞的閱讀與鑒賞,能讓學生真正體會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在新課程改革的引領下,基礎教育領域開始大力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核心素養(yǎng),對于學生感受古詩詞豐富文化內涵具有引領作用。結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論與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以下就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閱讀與鑒賞詩詞的核心素養(yǎng),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提出高中詩詞閱讀與鑒賞的課堂策略。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揭示了語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才能促進學生逐步掌握語言表達規(guī)律,內化言語經驗,并在學習、生活中靈活運用。
1.吟誦詩詞時注重語言知識交流。葉圣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方式就是吟誦,但是,語感是一種無意識的感知,語識是可表于外的言述性知識。在日常詩詞教學中,個別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語感,讓學生盲目地朗讀,卻沒有告知學生古詩詞基本的語言知識。導致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例如,有的學生只是無意識的感覺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幾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對于疊詞這一語言知識點,卻還不能系統地掌握。因此,語感的培養(yǎng)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語識基礎上。在此基礎上進行吟誦,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培養(yǎng)語感。教師可在備課的時候搜集相關資料,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了解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在課上教師講解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理解。
2.引導學生感受陌生化的語言,并進行合理點撥。古詩詞語言是被陌生化了的日常語言,它具有音樂性、表情性、具象性、反常性等特征。因此,在古詩詞語言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仿寫、變換字詞等手段,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語言的特殊性。例如,教師在講《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時,可以嘗試讓學生去掉“潛”“細”等詞語,然后填上自己認為合適的詞語,接著對比不同詞語的效果。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可采取“點撥式”教學法對學生有疑惑的地方進行開導、指點、啟發(fā)、延伸。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具備扎實、廣博的古詩詞方面的知識;同時能夠在古詩詞語言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語言知識,點撥到位,而不能毫無目的、無根據地亂點撥。
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教學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突出表現為學生獲得對語言表達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深化對文學形象和現實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并有理有據、清晰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發(fā)現。
1.質疑設問法培養(yǎng)象形想象能力,超鏈接法培養(yǎng)類比想象能力。通過教師質疑并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注意力聚焦在特殊意象上,借由對相似、相近意象特征的領會感悟蘊藏在古典詩詞中的抽象情思。例如,在《氓》的教學中.比興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可以設置讓學生思考兩處比興句的好處這個問題情境。學生在推測其與女子容顏的潤澤和衰老、情感濃厚和枯竭、勞動女性份等相關聯的過程中,可提高象形想象能力。超鏈接法是運用由此及彼的方式,從而得出某種啟示,因此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參照物引發(fā)類比想象。例如,在《孔雀東南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本課中焦劉二人的愛情悲劇遷移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民間傳說故事、寶黛釵三人坎坷的愛情故事,啟發(fā)學生比較閱讀,在理性思考中,潛移默化地構建學生們的類比想象。
2.在解讀故事性較強或有某些細節(jié)的古典詩詞時,教師可以由“已知”出發(fā),多角度個性化的實施頭腦風暴策略??梢龑W生把“已知”分別向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方向進行推測想象,或者向相似、相近或相反方向進行推測想象。
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表現在通過對優(yōu)秀作品和語言藝術的欣賞、品味,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感受文學的思想魅力,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養(yǎng)成高尚的審美品位,并逐步學會運用語言去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
1.引導學生感受詩詞的意象美。詩歌的含蓄美、形象美,都體現在詩歌的意象美上??梢哉f,意象是詩歌創(chuàng)作構思的核心,也可以說是詩歌的本質特征。因而在詩詞鑒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意象人手,通過意象,進入詩歌的鑒賞,進入美的境界。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情感體驗,在腦中能夠呈現生動具體意象圖景。
2.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留白藝術。詩歌是一種最為凝練的語言藝術,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古詩詞中人物形象上的留白,有意識地提出一些疑難問題或有趣的材料,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想象和補充,完成對詩詞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審美能力。例如,在《蒹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圍繞對“伊人”的理解這一問題展開自由交流討論。古詩詞中的“留白”藝術還體現在意在言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象填補詩人留給讀者的空白信息。
四、文化理解與傳承
“文化理解與傳承”表現為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理解、鑒賞、接納其他國家、地區(qū)、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從而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
知人論世,體驗詩人的精神世界。學生在欣賞、吟詠古人詩歌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盡量利用現在的各種史傳資料和后人評說,全面體會作者的心路歷程和精神境界。例如,分析唐宋詩詞中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部分,學生可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有助于學生更容易理解唐詩中的自信情懷為何是之后的宋朝難以企及的,這與唐代國富民強,經濟、政治、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能夠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古詩詞是一部細膩濃縮的中國通史,同時也彰顯著民族的氣質和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精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結體。作為教師,應對古詩詞的特點及其教學意義有更深入的認識,以更崇高的責任感,更合理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詩詞教學中。同時也應該把這種理念傳遞給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劉永康,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卟中學語文教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