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獲
【摘要】現(xiàn)代新儒家學派著名代表人物杜維明先生曾對古典儒學意義上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和素質教育作出過深刻闡釋。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杜維明先生的教育觀對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簡要闡述杜維明關于“教育”的論述,分析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總結杜維明的教育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杜維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
一、杜維明關于古典儒學意義上的二教育”的論述
杜維明先生關于“教育”的論述有很多,下面簡要闡述杜維明在《道·學·政:儒家知識分子的三個面向》中談到“古典儒學意義上的教育”以及在訪問哈佛大學作講壇時談到的“高等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相關觀點。
(一)“小學”即對幼兒的教育
在論述小學教育時,杜維明說:“實際上,習(習)是個表意字,像小鳥展翅學飛。在蹣跚學步的孩子和一位掌握了某種高難度技巧的詩琴高手的喜悅笑容中,同樣可以見到一個人不斷練習完善了某種技藝后所享有的快樂。”無論是蹣跚學步的孩子,還是身懷絕技的高手,學習的都不僅僅是某種外在的事物,更是做人的某個方面。
“溫和的勸說和恰當?shù)墓膭钍怯變杭捌渲車拇笕酥g共同合作的組成部分?!痹趥鹘y(tǒng)中國,家長會教育孩子首先承擔一些簡單的任務,然后有計劃地開始學習簡單的教育科目。禮、樂、射、御、書、數(shù)謂之“六藝”,可以被理解為修身的方法。這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訓練,同時也可以對思想和精神進行教育和洗禮?!皞€人不僅要確立社會身份,還要培養(yǎng)恰當?shù)男郧椤!崩?,“射”的學習在于增進作為射手的技藝,并且訓練其精神,以求可以沉穩(wěn)平靜。同時,射手還需要進行自我檢驗:“射手若是沒有命中靶子,則必須首先尋找自己的欠缺。”這樣,人在學習射的技藝時,就會對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傳統(tǒng)的儒學教育認為,身體是精神訓練乃至整個事業(yè)的基礎,所以身體不單是物質實體,而且與思想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說,自己是誨人不倦的教師和為之不厭的學習者。因此,儒家圣人的特點正是徹底完美地完成“小學”。小學所包含的是通過實踐來實現(xiàn)寶貴的儒家信條:可以在一般的人類存在中獲得生命的終極意義??鬃拥臑榧褐畬W是通過實踐而獲得一種自我理解。
(二)“大學”即禮儀化的教育
“一個人的身體一旦恰當?shù)囟Y儀化了,可以充當自我表達和相互交流的工具,那么,他就已經(jīng)開始成為完全的社會參與者了。”從儒家的觀點看,兒童不會刻意使自己社會化,但是他們能夠感受到,如果積極主動地融入社會,與其他人互動交往,他們就會獲得更多的樂趣。因此,兒童逐漸接受社會和其他人的教化,當他們慢慢意識到這種教化是自己成長的使命時,“大學”就開始了。在儒家傳統(tǒng)中,從“小學”到“大學”這一轉折的標志就是禮儀。
正如在儒家要點《大學》中闡述的那樣,大學的目的有三:一時“明明德”——培養(yǎng)我們的個人知識;二是“親民”——幫助他人實現(xiàn)自我;三是“止于至善”——向道德完美奮斗。以上崇高的目標,僅僅依靠外界的力量是無法實現(xiàn)的,需要我們滋養(yǎng)自身的內在資源。儒家認為,“明德”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但若不學則不足以表達“仁”。我們本體為圣人,但是現(xiàn)實中的我們不可能成為圣人,因此我們應該從當下出發(fā),學著成為應該成為的人。
人學傳統(tǒng)將教與學都視為具體化的行為,教育必須全身心投人,包括身體、思想、心靈、精神等等。榜樣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只有具備榜樣力量的教育才能觸及內心、凈化靈魂、提升精神,因此好老師必須做到言傳身教與身體力行。同時,好老師不應拘泥于以老師自居,也應視自己為學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蹦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體呈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態(tài)勢,但是不可否認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趨向“利益化”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因此,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強,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希望也越來越迫切。
但是,在學校開設的幾十種甚至是上百種選修課中,學生更傾向于實用性的課程,更熱衷于去聽技巧性、應用類的講座,爭先恐后地輔修擇業(yè)范圍更廣的專業(yè)。為了一定獲得學分,更好地適應社會而參加很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類的實踐活動,考取各種資格證書等,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課,缺乏對人文素養(yǎng)課程的興趣。
(二)高校學生受新媒體影響較深
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影響。第一,“慕課”等網(wǎng)絡教學方式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讓大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提高了當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二,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海量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對當代大學生產(chǎn)生沖擊與洗禮。在新媒體平臺,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打破了空間距離、階級等的限制。同時,新媒體的發(fā)展拓寬了大學生參政議政的渠道,增強了大學生的民主意識與主體意識。
但是,不可否認,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產(chǎn)生一些消極影響。第一,由于海量信息傳播速度飛快且散亂無序,如果缺乏思政教育者的專業(yè)指導,當代大學生容易樹立淺薄而片面的價值觀,這不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大加強了各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間的交流與碰撞,而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又容易缺乏理性判斷,從而比其他群體更易受到其沖擊和影響,這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其三,部分大學生沉溺于微信、微博等網(wǎng)絡交流平臺,在“快手”、“抖音”等新興視頻軟件上耗費大量時間,沉溺其中而逃避現(xiàn)實,甚至會導致健康問題。
(三)“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是人學,其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是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大學生的終極追求,構筑大學生的精神家園?!爸袊鴫簟睔w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內在蘊含著“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一些高校在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時,恰恰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宗旨,要么一味地強調知識傳播與技能培養(yǎng),忽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要么空洞地說教,脫離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際與學生需求。這些做法割裂了“中國夢”與“個人夢”、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內在聯(lián)系,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價值與個性培養(yǎng),難以說服學生,不能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盡人意,難以達到教育教學的良好預期。
三、杜維明的教育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杜維明的許多教育理論和觀點,如教育分“小學”和“大學”不同的階段;素質教育培養(yǎng)人文素質;高等教育應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人等,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許多啟發(f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具有階段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學生思想的階段性,找準切人點,抓好結合點。對于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大一學生而言,大學生活充滿著新鮮感,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異彩紛呈。遠離家鄉(xiāng),沒有了父母的管教,大學的輔導員老師也不再像高中班主任那樣緊盯緊管,從而很容易因為失去了監(jiān)督和制約而迷失了方向。據(jù)調查,進入大學后的第一個學期,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碰壁,在很多方面表現(xiàn)出不適應,甚至在考試中出現(xiàn)多門課程不及格現(xiàn)象。因此,在人學之初,應對學生加強由高中生向大學生轉化的思想教育,注重德育、美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團隊意識、集體觀念的教育,引導大學生珍惜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并豐富大學生活。
高年級的學生已基本適應大學生活,引導他們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提高各方面能力,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所在。在網(wǎng)絡信息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引導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辨別力和自控力,既能學會求知和吸收,又能學會甄別和抵制。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分階段地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標、適應自我管理的方式,采取積極、健康、向上的態(tài)度來面對學習和生活,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新媒體相結合
隨著現(xiàn)代傳媒形態(tài)和傳播環(huán)境的發(fā)展,新媒體已經(jīng)融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方式和手段等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就需要高校主動、有效地運用新媒體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新媒體成為高校引導、服務、凝聚大學生的新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在新媒體時代能夠保持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不能僅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和課外文體活動,還要延伸到新媒體平臺。高校各院系和班級要打造校園新媒體平臺,認證校級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實現(xiàn)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零距離溝通。高校搭建服務型微信公眾號,利用新媒體內容的即時性與海量性,凝聚引導學生,提供優(yōu)質服務。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走進新媒體”,發(fā)揮新時代信息資源的強大力量,打造“貼近實際、貼近師生、貼近生活”的融合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新媒體平臺。此外,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趨向平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以平等的理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無論是新媒體環(huán)境,還是其他傳統(tǒng)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服務學生的成長,所以要始終不忘初心,堅持服務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那么,首先應引導學生與時俱進地把握新時代的發(fā)展動向?!坝每茖W的理論武裝人”不僅僅是黨務工作者的任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夢”發(fā)展偉大戰(zhàn)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與途徑應更加豐富多彩,如課堂理論教學的視頻教學、案例分析、討論辯論,校內實踐的校園調查、主題演講、線上線下宣傳,以及一系列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等。
每年都有面臨畢業(yè)的當代大學生,一部分要繼續(xù)深造,一部分選擇就業(yè)。豐富他們的社會知識,增加社會生活體驗,了解社會信息,把握就業(yè)機會,正確選擇深造學校和專業(yè)方向,就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加以重視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始終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核心內容,培養(yǎng)全方位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傊覀儜M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從而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努力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杜維明.道·學·政:儒家公共知識分子的三個面向[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2]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fā)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答疑和討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3]杜維明.二十一世紀的儒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4]范樹成等.多元化視閾中的德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5]劉川生.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羅群,黃紅祥.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模式演變[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4):96-100.